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有力法律保障——《黑土地保护法》解读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于2022年6月24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以下简称《黑土地保护法》),自同年8月1日起施行。作为一部专门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法律,《黑土地保护法》针对保护黑土地的特点构建了特别的法律制度和措施,对于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立法的背景和重大意义

黑土地的概念和重要性

黑土地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1)黑土地退化严重

多年来,我国的黑土地由于人为高强度的开发利用,黑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等不断下降,加之自然因素制约和人为活动破坏,土层变薄、变瘦、变硬现象较为严重。

其次是黑土变瘦。比如,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元素衰减。与1981年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2011年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海伦市的农田,每千克黑土平均有机碳含量下降4.0g,表层黑土有机碳含量下降12%[1]。

再次是黑土变硬。由于土壤结构改变与蓄水能力下降,与自然黑土相比,开垦后的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下降。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相比,我国退化黑土的黏粒含量下降,部分黑土质地由轻壤土变成中壤土,表层细颗粒向粗颗粒转变,进一步降低了土壤的蓄水和供肥能力。

(2)污染和破坏的行为时有发生

2022年5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围绕“检察机关依法保护黑土地”主题,选编了“王某等人非法采矿,李某非法采矿、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等4件典型案例[4]。司法机关通过严惩破坏黑土地环境资源的各类犯罪,切实保护黑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3)黑土买卖十分猖獗

制定《黑土地保护法》意义重大

(1)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黑土地是珍稀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发利用,风蚀、水蚀侵害,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不仅影响粮食安全,而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制定《黑土地保护法》,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黑土地持续造福人类。

(2)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黑土地的肥力高,土壤性状好,水、肥、气、热协调,单位面积的产出明显高于其他土壤。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保障广大人民食品安全的压舱石。制定《黑土地保护法》,有助于保护黑土地的农业产出功能,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3)有利于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保护

近年来,国家已经采取制定规划等多种措施保护黑土地,但仍存在稳定投入机制未建立、政策协同性不足、责任主体不够明确、追责没有法律依据等问题。要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迫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从造福子孙后代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黑土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因此,通过立法建立多方参与保护的工作机制,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黑土地保护,真正形成黑土地保护的全民行动。

起草过程和立法的总体思路

前期的立法工作基础

(1)国家层面重视黑土地保护工作

(2)地方层面重视黑土地保护工作

吉林省重视黑土地保护的情况。2018年3月30日,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会议通过《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自同年7月1日起施行。2021年5月27日,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的决定》,该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的制定,对于保护黑土地资源,防止黑土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黑龙江省重视黑土地保护的情况。2021年6月24日,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了《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切实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决定》。之后,2021年12月23日,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为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法律保障。2021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黑龙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上述地方性法规和有关政府文件的出台,对保护黑龙江省的黑土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黑土地保护立法具有地方性立法经验的支撑。

《黑土地保护法》的决策和起草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习近平总书记对黑土地保护的高度重视和明确指示,是将制定黑土地保护法及时提上立法日程的根本因素。

2021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收到全国人大代表“关于制定黑土地保护法的议案”和多件关于黑土地保护立法的建议。2021年3月底,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及时启动黑土地保护法的研究论证工作[9]。

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沟通讨论,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草案)》,并在2021年12月20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作了立法说明。

起草《黑土地保护法》的总体思路

根据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的立法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黑土地保护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小快灵”立法,突出立法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着力保护黑土地中的耕地,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9]。

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根据调研情况和黑土地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草案起草中注重把握了以下核心内容:一是明确各方主体的责任。构建政府主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实施、公众参与的保护机制,建立共同负责、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二是坚持利用黑土地和养护黑土地相结合。通过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将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以及粮食生产能力结合起来,有效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三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科技规律。黑土地分布广阔,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不同,需要采取的措施和技术路径也不同。保护黑土地要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四是注意保护好农民等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合理利用和保护黑土地,要确保农民等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在近期不受损、在长远更有利,有利于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1]。

《黑土地保护法》主要内容的解读

该法没有分章,而是以短小精悍的方式,设计了37个条文,将党和国家对黑土地保护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在法律中规定下来,成为这项法律的基本内容。

立法目的

所谓立法目的,又称为立法的宗旨、立法的旨意,是制定法律所要达到的社会目的。一部法律无论立法技术如何精密,都不可能完全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只有掌握该法律的立法目的,才能对法律内涵有着准确和深刻的认识。

关于该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护黑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黑土地资源是土地资源中的优质资源,极为珍贵。因此,制定该法,首先要保护黑土地资源,将黑土地资源的保护置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是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耕地地力是指耕地的基础能力,也就是由耕地土壤的地形、地貌条件、成土母质特征、农田基础设施及培肥水平、土壤理化性状等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基于黑土地在耕地中的地位以及近年来黑土地的基础地力流失过快的实际情况,国家将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作为立法的重要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所谓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充分、合理、节约、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开发新的替代资源,以保证人类对资源的永续利用,满足当代与后代发展的需要,这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一种新型价值观念。我国制定黑土地保护的专门法律,目的在于实现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支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黑土地是维护生态平衡的现实需要。近年来,由于黑土地的土壤持续恶化,人与黑土地的自然和谐局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该法将维护生态平衡作为重要的立法目的之一,突出强调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五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黑土地是我国极其珍贵的土地资源,目前,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我国玉米带的核心,也是重要的肉、乳生产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牧产品的生产大本营。黑土区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1/3左右[9]。黑土区的粮食生产情况直接关系全国粮食生产形势,如果这一地区的粮食生产出现问题,将对全国粮食供求产生重大影响。黑土地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适用范围

重要原则

制定法律往往离不开对重要原则的规定。该法的原则主要体现在第三条、第四条和第五条。一是规定国家支持黑土地保护的基本态度,申明国家实行科学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政策,保障黑土地保护的财政投入,并综合采取措施,以确保黑土地的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切实保护黑土地的优良生产能力。二是从建立机制上提出总要求,即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用养结合、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紧密结合、突出重点、综合施策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实施、社会参与的保护工作机制。三是按照落实党中央关于“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顺序”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黑土地应当用于粮食和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并与永久基本农田制度相衔接,要求将黑土层深厚、土壤性状良好的黑土地按照规定标准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

关于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

建立有效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是形成黑土地保护工作合力的关键。该法为此作出以下规定:

一是从如何进行“统筹”上作出规定。要求国务院和四省(区)人民政府加强对黑土地保护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统筹制定黑土地保护政策。四省(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黑土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负责;对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求建立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行政、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黑土地保护协调机制,加强协调指导,明确工作责任,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落实;还要求乡镇人民政府协助组织实施黑土地保护工作,向农业生产经营者推广适宜其所经营耕地的保护、治理、修复和利用措施,督促其履行黑土地保护义务。

二是在因地制宜上作出重要规定。要求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水行政等有关部门,综合考虑黑土地开垦历史和利用现状,以及黑土层厚度、土壤性状、土壤类型等,按照最有利于全面保护、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黑土地保护范围并适时调整,有针对性地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

三是从宏观政策和规划上作出重要规定。即坚持规划引领,要求将黑土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黑土地保护规划。

上述规定,增强了政府对于黑土地保护工作的统筹性,体现了我国在黑土地保护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

关于完善科技支撑制度

为从根本上解决好黑土地的保护问题,必须建立综合施策的科技支撑制度。该法对此明确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和措施。

二是明确了黑土地保护的基础工作。即加强黑土地治理修复,要求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受损土地治理,加强林地、草原、湿地保护修复,改善和修复农田生态环境。

三是明确了黑土地保护的法律措施。要求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加强黑土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护黑土地的优良生产能力。

四是明确了推广科学的耕作制度。包括促进因地制宜实行轮作等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种植制度等,提高黑土地质量。

以上规定,对于有效保护黑土地生态环境,提高黑土地基础地力,提高黑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关于投入保障和激励措施

关于明确各方的职责

保护好黑土地,不仅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还要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基层组织、社会力量等各方面参与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该法明确规定:一是明确黑土地发包方职责,制止承包方损害黑土地等行为;二是明确生产经营者有保护和合理利用黑土地的义务,并将国有农场的黑土地保护纳入该法调整范围;三是要求农业投入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以及从事畜禽养殖的单位和个人采取措施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四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黑土地保护事业,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五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主体以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保护黑土地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些规定,有助于做到多元共治,构建权责明确、广泛参与的黑土地保护格局。

关于强化考核监督制度

关于法律责任的追究

《黑土地保护法》共规定了九条处罚措施,这在仅有37个条文的法律中,罚则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这体现了党和国家保护黑土地的坚强决心。

一是行政处分。《黑土地保护法》明确规定,对于截留、挪用或者未按照规定使用黑土地保护资金的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行为;其他不依法履行黑土地保护职责导致黑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行为,由国务院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二是行政处罚。《黑土地保护法》明确规定,对于非法占用或者损毁黑土地农田基础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水行政等部门进行行政处罚。对于违法将黑土地用于非农建设的,依照土地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对于造成黑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的,分别依照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对于盗挖、滥挖黑土的,依照土地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对于非法出售黑土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进行行政处罚。对于明知是非法出售的黑土而购买的单位和个人,没收非法购买的黑土,并处罚款。

三是刑事责任。对于违反《黑土地保护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是生态修复责任或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规定,造成黑土地破坏或者生态环境损害的单位和个人,依法承担治理修复、赔偿损失的责任。

参考文献

[3]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人民法院(2021)吉0105刑初86号刑事判决书.

[5]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人民法院(2020)吉0105刑初231号刑事判决书.

[6]魏婉,韩荣.黑土地保护法8月1日正式施行:我国黑土地保护迈入新纪元[N].中国青年报,2022-8-2(06).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2-23(01).

THE END
1.法律的重要性?谢海涛律师精选解答法律的重要性体现在:法律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对人的行为的指引有两种形式:个别性指引和规范性指引。法律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法律对人的行为具有教育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实景作用和示范作用。https://m.64365.com/tuwen/aaahpsl
2.法律的重要性及重要意义律师普法法律的重要性及重要意义 普法内容 1.法律的秩序意义。法律在构建社会秩序中起着主要作用,法律的形成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保证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国家意志在秩序形成中具有重大作用,这取决于人对理性能力的确信。2.法律的自由意义。法律提供给个人选择的机会,法律明确行为模式,让行为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模式。另外,https://www.110ask.com/tuwen/9655018161278376674.html
3.法律的重要性及对个人的意义当人们发现混乱的社会无法前进时,选出了一个人带领大家,当大家发现选出的人无法很好平衡,则出现的规则限制每个人行为,久而久之,法律形成了。 你可以说他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也可以说是公平正义的要求,但归根结底,是一种规则,平衡所有人,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仅此而已。 http://www.jzlawzx.com/kuaixun/33427.html
4.大学生学习法律的有什么意义和重要性?1.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和未来的社来会主义的建设者,作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如果没有源相应的法律知识,没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百的需要。2.培养良好的法制观念和素度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增强公民权利义务,为将来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问,并在社会生活中带头学法https://edu.iask.sina.com.cn/jy/33zUKEcee6v.html
5.法律职业伦理的重要性及意义.pptx法律职业伦理的核心内容法律职业伦理的重要性法律职业伦理的意义法律职业伦理的实践与应用法律职业伦理的挑战与应对目录CATALOGUE2023PART01引言2023REPORTING目的和背景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的核心,它涉及到法律职业人员的职业操守、道德规范和责任担当等方面,对于维护法律职业的声誉和形象、保障司法公正和权威具有重要意义。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6952844.html
6.论法律常识的重要性(通用8篇)篇2:论法律常识的重要性 系别 电子工程系 班级 电信1651 学号161811008 姓名 富一新 成绩 摘要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不仅对全民的法律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而且对建设法治国家,完善市场经济,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保障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均有重要的实现意义。因此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j0dwr7.html
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概括与评论题角度汇编从法律的强制作用角度: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法律得以实施的作用。 从法律的教育作用角度: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义,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从法律规范重要性角度: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1225/12/46996736_953374753.shtml
8.学习法律的重要意义6篇(全文)民主法制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使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明确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主法制理论,从而牢固树立坚持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自觉性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mzesfky.html
9.《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札记(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书评四、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习惯和传统● 要求:本土资源并非只能去历史当中寻找,广大中国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模式、交易实践中正在形成的习惯惯例等也具有借鉴意义。重要性:借助本土资源有助于促进人们对法律的认可,从而获得更有效运作。五、另一种论证:地方性知识和有限理性● 观点:作为一种制度的现代法治不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614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