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领域。其宗旨在于以总体文学的研究为背景,以不同民族、不同文明背景的文学及文化现象为素材,通过沟通和对话,促进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证与互补,探寻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影响的轨迹,促进文学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等领域的交叉与互渗。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是本省最早培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单位之一,充分整合校内及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高校的教研资源,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梯队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现设有比较文学理论、中外文学与文化比较两个招生方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是青海省较早倡导和发展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向的教学单位,2012年开始招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本学科密切追踪学科研究前沿,充分整合校内师资力量,吸纳本省及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教研资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学科教研队伍,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类项目及青海省教改项目,学术积累较为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本专业开设主要课程有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经典案例、中高考语文研究、多版本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等。
学科教学(语文)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自2007年起招收语文学科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是青海省最早开展专业硕士教育的教学单位之一。本专业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职业道德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在培养方案制订密切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强调吸收中学教学一线优秀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本专业开设主要课程有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经典案例、语文教学发展前沿专题、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等。
生物学
青海师范大学生物学学科是本校较早建立的学科,初设于1958年,连续被列为“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省校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获批植物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立足青藏高原独特地域与特殊生态环境,依托青海师范大学学科综合以及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集成创新平台优势,面对青海“生态立省”战略所赋予的学科使命,在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主干学科以及高原资源生物学特色学科方向上,实施高原生物学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现已成为青海省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生命科学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本学科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9人,青海省高等院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5人,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1人,青海省省级骨干教师6人。
生态学
青海师范大学生态学学科是根植于本校最早建立的生物学学科,连续被列为“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省校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获批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在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招收高原生态学方向博士生。本学科立足青藏高原独特地域与特殊生态环境,依托青海师范大学学科综合以及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集成创新平台优势,面对青海“生态立省”战略所赋予的学科使命,在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主干学科以及高原湿地生态与生态系统服务特色学科方向上,实施高原生态学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
本学科拥有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青海省湿地生态系统重点实验室1个,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1个,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试验台站1个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6人,青海省高等院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3人,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9人,青海省省级骨干教师4人。
学科教学(生物)
学科教学·生物方向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高水平从事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生物教学、管理及研究的骨干教师。该方向主要围绕与生物学有关的教学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开展研究,包括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与教学管理、教学技术与教学设计等课程教学探索与改革研究。该硕士点目前拥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2人,青海省高等院校135高层次人才3人,青海省省级骨干教师5人,校级优秀教学奖获得者3人,多人分别主持参与青海省生物科学重点专业建设,校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专家多人,在生物学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方面具备雄厚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系统结构
软件工程(学术型)
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于2011年获得软件工程(学术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青海省工程与技术学科带头人1人。共承担科研项目3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14项。已完成项目23项,在研项目15项,主持项目经费合计1500多万元,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450余万元;发表论文90多篇,60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其中SCI/EI收录41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项。
电子信息(专业硕士)
民商法学
法学理论
刑法学
刑法学是部门法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属于法学专业二级学科。刑法学专业主要研究犯罪、刑罚、刑事责任以及罪刑关系问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刑事法治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刑法学研究方向包括中、外刑法学、犯罪学、刑事政策学等。其中,中国刑法学以中国刑法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刑法的发展演变历史、中国刑法基本理论与哲学基础、中国刑法实务、中国刑法立法、中国刑法解释、中国刑法适用的规律和经验等进行研究,为国家刑法改革和提升刑事司法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刑法学教学团队成员长期从事刑法学或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法律服务工作,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
经济法学
经济法学是研究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二级学科,在法学体系中是新兴的、独立的一门学科。我校自从法学专业开设以来,经济法学就属于法学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2年,我院开始招收经济法方向硕士研究生,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厅级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4部,参编教材2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社会学
民俗学
人类学
社会工作
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院)
教育史
学前教育学(学术型)
学前教育(专业学位)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现代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专业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与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培养过程依托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青海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师范生技能平台、学前教育实训室、数字化教学平台,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青海省六一幼儿园、青海省三毛幼儿园、青海省省委机关幼儿园等教育实习及专业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该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是青海乃至西部教师教育的特色专业。该专业培养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教育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学前专业教师。
小学教育(专业学位)
本专业实行与地方政府和一线小学建立“三位一体”协作培养机制,践行“双导师制”,实践教学体系完备稳定,师范生实践技能培养特色突出。培养过程依托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青海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师范生技能平台、小学教育实训室、数字化教学平台,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机关小学、西宁市西关小学、贾小庄小学、师大附小以及青海省省委机关小学等多个教育实习及专业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该专业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4-2024)”二十个项目之一、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是青海乃至西部教师教育的特色专业。该专业按照“面向基层,全科培养,一专多能,学有特长,素质全面”的工作思路,培养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教育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能够胜任西部农牧区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全科型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专业以研究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探讨并揭示该领域的特殊规律为主要任务。主要培养有志在高等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培训等工作的合格人才。青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从2012年开始招生。高等教育学科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骨干团队,研究成果丰富,学术功底深厚,学风端正朴实。本专业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学专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能从事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位获得者必须掌握高等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应的技能与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并能够运用一门外国语。
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
基础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包括实验设计、心理测量和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青海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其一是关于高原地区社会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其二是关于高原地区个体的认知过程及其人格调节机制的基础研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其一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状况,结合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形成的心理现象,研究高原地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老年整个一生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其二,主要研究人类学习与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变化中的心理学问题。立足地域和多文化背景,通过个性化研究,探索具有特色的高原民族心理与教育发展规律,研究双语学习、双语教学以及双语认知和发展规律等。学位获得者可从事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司法等企事业单位工作。
应用心理学(学术型)
应用心理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心理学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能够独立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心理学工作并能够熟练地将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领域的学术型的专门人才。
应用心理(专业硕士)
体育学
本学科教学团队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游泳队备战奥运会特聘专家1人,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海省体育领域领军人才1人、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拔尖人才1人、青海省优秀专家1人、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国家级优秀教练员1人。团队全体成员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7部。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教育部规划办课题、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研课题总计2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
体育硕士
本学位点包括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个研究方向。学位点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具有青藏高原区域特色,并在国内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培养方向,立足青藏高原,为提升区域体育文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
学位点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篮球协会理事和大学生篮球协会副主席1人,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游泳队备战奥运会特聘专家1人;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海省体育领域领军人才1人、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拔尖人才1人、青海省优秀专家1人、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人;国家级优秀教练员1人、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3人,一级运动员1名;省级骨干教师2人、高水平的校外行业导师7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6个。
近年来,学位点共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教育部专项调研项目4项,青海省调研项目3项,校级重点项目3项,其它项目1项,主持项目经费合计331万元;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项,有8项应用性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
外国语言文学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
本硕士点于2008年开始招生。该专业教学团队共9人,其中教授1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2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基金项目、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十余项。本学科具有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等学科知识的性质,运用外语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外语教育领域最新发展与研究成果,研究中小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与原理、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和使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与语言测试等内容。本专业重视运用现代教学与研究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为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高层次发展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英语骨干教师,为推动基础英语教学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学科教学(英语)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招生始于2012年,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对英语教育事业具有献身精神,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的中学英语骨干教师或科研人员。作为应用型专业学位,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教学实践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学科教学团队共有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1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3人,入选青海省高层次人才工程7人,是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科队伍。本专业主要课程有英语教学论、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研究方法、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英语学科教学发展前沿专题等。
翻译硕士
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具有跨教育学和数学的特点,主要研究数学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它的各个实践层面,涉及中小学数学教学或高校数学教学的目标与原则、课程与教材、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测试、教师专业发展等。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校内指导教师教授4人,副教授1人,校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专家多人,国培、省培项目专家、主讲教师多人。近年来担任国家自然科基金项目二项,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省级奖励多项;先后在《数学季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5篇,CSSCI检索1篇。
学科教学(数学)
本学科学制一般为两年,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校内指导教授2人,兼职导师2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专家多人,国培、省培项目专家、主讲教师多人;校外指导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基金项目二项,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多项
统计学
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专业隶属于物理学一级学科。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原子与分子物理、粒子物理与量子场论,主要在理论上研究粒子的微观结构及基本相互作用规律。本专业团队现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拔尖人才5人、青海省学术领军人才1人,博士6人。近5年来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和教育部、青海省科技厅等部门的多项科研项目,在PhysicalReviewD、TheEuropeanPhysicalJournalC、ChinesePhysicsC等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专业与材料学专业有密切联系,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把握国内外凝聚态理论发展过程和最新动态的专业人才。该学科点依托国家级物理实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物理实验中心,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方向主要有:功能与环境材料、新型储能材料和新能源电池材料等。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10人,其中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12人,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指导专家多人。近年来担任国家自然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项,累计科研经费16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40多篇,核心论文10余篇,申请获批专利10余项。
无线电物理
本学科方向主要研究无线电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其中包括:无线电与智能系统、EDA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该学科点依托国家级物理实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物理实验中心,无线电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和电力电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指导老师中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5年主持并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主持项目经费1000余万元;获批国家专利30余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80余篇,核心60余篇,出版著作8部。
学科教学(物理)
学科教学物理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教育管理人员及研究人员,为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输出专任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可以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应用型专业学位,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物理教学实践能力,开展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本专业主要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校内指导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校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专家多人,国培、省培项目专家、主讲教师多人。近年来担任国家自然科基金项目3项,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省级奖励多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8部。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
学科教学(化学)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科教学(化学)方向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中学化学骨干教师或科研人员。本专业研究方向有:化学教材研究、化学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研究、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化学教师教育研究、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化学文化研究等。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校内指导教师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校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专家多人。
课程与教学论(音乐)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于2012年首次招生,是青海师范大学较为年轻的教育硕士专业,本专业以培养面向大学、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及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着重探索音乐课程发展史、音乐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实践以及本学科未来的发展,以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中外音乐发展史、音乐基础理论、声乐演唱教学法、器乐演奏教学法等等为专业知识为背景,进行适用于大学、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法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的实施与过程,地方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方法与评价。本专业主讲教师多人,教学经验丰富,并拥有多名校外授课专家。主讲教师近年承担国家级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五项,教学研究课题两项,精品课程建设两项,论文二十余篇。
音乐学院艺术学专业
音乐学院音乐硕士(专业学位)
音乐学院舞蹈硕士(专业学位)
美术学院艺术学专业
美术学院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
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于1960年建系,设立音乐、美术两个专业,2003年在原艺术系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美术系和音乐系,2016年在原美术系基础上成立美术学院,是青海省唯一的一所培养美术教育师资的学院,同时也是青海省设计高级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区域经济学
该研究领域包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理论;青藏高原经济开发政策;贫困与反贫困;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本方向的建设与研究旨在适应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本学科研究特色为多学科交叉,系统研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在于可以依托现有的研究基础,进一步推民族地区工业化、城镇化问题的研究,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学
该研究领域主要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研究西部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并做出预测与规划。学科特色是立足于民族地区生态和社会发展特征,综合运用经济学、民族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重点研究特殊区域背景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
产业经济学
该研究领域主要以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突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发展方式研究。结合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特点,丰富和发展欠发达地区产业经济理论;在国家功能区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以区域资源结构调整为着力点,研究优化与合理布局产业,实现与探索西部产业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路径、产业集聚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等。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是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统计分析、财政金融、现代科技等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培训对象是政府机关或非政府公共机构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具体定位:立足青海,面向西部,辐射全国。
旅游管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方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经典著作,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聚焦我国社会发展现实,依托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为青海“一优两高”发展战略、生态文明高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库服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本方向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及理论成果,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等平台,主要研究领域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藏地区实践与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研究、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等,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地方经验、基本规律,推进青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想政治教育
本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深入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创新,依托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项目和青海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升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青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地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创新研究等,思政品牌影响广泛、育人效果显著。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伦理学
学科教学(思政)
学科教学(思政)是以教师职业为背景的具有明确的实践性、职业专门性的教育硕士学位,主要培养从事基础教育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依托我校教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资源,以青海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中心、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习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紧密联系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技能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要求,培养具有理论基础厚实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中学思想政治学科骨干教师。本专业现有专兼职第一指导教师1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和中学高级教师11人,聘请中学一线第二导师11人。第一导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3人,其中博士学位5人。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
自然地理学
本专业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等方面研究,在青藏高原“三高三低”极端环境下,开展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人类活动变化过程对高原地表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影响研究,评估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高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与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体系研发以及生态产业培育等。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等国家、地方重大项目10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获省级奖励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目前已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环境演化与对策、生物地理与自然保护、元素地球化学、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
人文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本专业硕士点于2005年获批,主要开展高原资源环境的遥感监测、数据挖掘、地理系统格局与过程分析,研究多源遥感信息的时空融合方法,发展高原时空数据分析模型,开发大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时空信息可视化系统,实现地学分析计算和地学过程的动态模拟,为青藏高原区域宏观管理、应急响应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相继完成了开展了以黄河源区、龙羊峡库区、青海湖流域、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等区域的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工作。目前已在高原地理系统格局与过程分析、高原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区域生态环境时空动态变化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
学科教学(地理)
学科教学(地理)是以教师职业为背景的具有明确的实践性、职业专门性的教育硕士学位,主要培养从事基础教育地理学科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学科拥有一支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熟悉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双师型”培养队伍。近年来,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4项、省级项目3项。在《中国教育学刊》、《高教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考试研究》、《学术探索》、《贵州民族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新课标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以及《地理新课程教学论》、《中国地理大百科全书?青海湖卷》、《自然地理读本》等书籍15本,出版专著《教师教材理解论》1部。目前已在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中学地理教材研究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下设藏族古典文学、藏族现当代文学、藏族民间文学、藏族文学史、藏语言与文化等研究方向。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是我校优势专业之一。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重点课题等科研项目;出版《印度婆罗门文化与藏族古典文学》等重要学术著作;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荣获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一等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有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青海师范大学藏文古籍文献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是以新文科为导向,下设计算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多民族语言接触、汉藏翻译等研究方向。该方向师资力量雄厚,研究基础扎实,在《亚洲及低资源语言信息处理会报》《中国藏学》《中文信息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西藏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研制3项国家标准;研发“云藏”藏文搜索引擎;研发“中华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智能全文检索平台”;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藏文大字典(藏汉对照)编纂研究;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荣获青海省科技进步奖3次;出版学术专著13部。该方向依托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藏文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青藏地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