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某媒体因使用疑似辱华素材做封面引发争议,并登上微博热搜。
因图片使用不当引发舆论的情况并不少见。新闻配图有哪些常见差错?又该如何避免?
4月3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妇女报》总编室主任王长路、《中国教育报》摄影部主任鲍效农、《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
政治性差错
一提到政治性差错,媒体人的神经都会紧绷。对一些文字性的差错,媒体都很警醒,但有些时候一些新闻图片中的政治性差错却让人防不胜防。
1.图片中含有违反法律法规和涉密的内容
此外,引用图片或视觉素材时尤其要注意是否可能触犯政治、宗教、文化、民族等禁忌。
“每张图片都必须核实所有细节,尤其是图片中的文字(外文)、符号、背景中的人物等。”《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告诉《传媒茶话会》,曾经有一张图片,她放大三倍之后发现背景中的一个书架上第三排第六本书是宣扬纳粹的。
2.错误使用有关领导照片
1月16日,美国之音广播电台网站在报道俄罗斯新总理米舒斯京时,竟然将人物放错了:误将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久加诺夫认为是新总理。后来,美国之音换上了正确的人物图片。
3.使用问题地图
2018年1月29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通报8起“问题地图”典型案件,某新闻网站因存在错绘国界线,漏绘我国钓鱼岛、赤尾屿和南海诸岛等重要岛屿问题而被点名。
2019年8月1日,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因剧中播出时使用的地图错绘我国藏南地区和阿克赛钦地区国界线、我国台湾岛和海南岛底色与大陆不一致等问题,成为微博热搜话题,制作方因此被主流媒体官微点名批评。
《亲爱的,热爱的》使用的“问题地图”
4.图片排版不当
除了新闻照片本身的问题可能引发政治差错,还有很多时候是因为版面安排的问题而导致政治差错。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
2001年,北京某报上有一巨幅美国世贸大厦起火的图片,而边上是国家领导人给全国九运会火炬点火的照片,结果被认定犯了严重的政治性错误。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对媒体从业者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媒体的版面、稿件都要讲政治。在新闻图片的使用上,媒体需要慎之又慎。
导向错误
《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报纸出版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报纸不得刊载《出版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规定的禁止内容。但一些媒体为了抢时效、追求点击量,使用新闻图片时“萝卜快了不洗泥”,容易出现导向问题。2006年1月,海南某报在显著版面大篇幅刊发《三亚百名摩的手押民警“游街”》报道配发了摩的司机聚众扭打、押送民警的照片。报道刊出后,国内多家网络媒体转载。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游街”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另一方面,“游街”本是针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该报道却反过来针对执法人员。这样的新闻图片和新闻报道就存在导向问题。
图片造假1.技术性差错
2004年首刊于某市级党报的《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照片,2005年获首届华赛自然及环保新闻类金奖,后来被证实为造假。网友和媒体认为,该图片多处有电脑后期合成痕迹,尤其是空中飞着的两只鸽子,几乎一模一样。
《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图片,标红部分完全一样,为合成制作
2.拍摄信息造假
法律性差错
温岭虐童事件中,这张照片很多媒体未给受害儿童打马赛克
再比如,对于不文明现象的曝光,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应当对当事人面部进行图像处理;对于未成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因从保护其隐私的角度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图像处理。鲍效农谈道,关于图片的肖像权和隐私权,国家的法律法规都有明确规定。作为非商业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新闻报道图片,一是征得拍摄对象同意的图片,二是被摄对象在公众场合中活动的影像,其他情况则有侵权的风险。
缺乏人文关怀
如何避免图片差错?
新闻图片用得好,可以与文字相得益彰,甚至能单独撑起一篇报道,用得不好就是“平地惊雷”。这方面,媒体的教训也不少。该如何避免这些差错呢?
在李楠看来,图片其实是很容易“埋雷”的。她总结了自己的一套经验:
宁可不用,也决不刊载不恰当或有疑虑的图片;
每张图片都必须核实所有细节,尤其是图片中的文字(外文)、符号、背景中的人物等;
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新闻背景,有助于鉴别图片,尤其是热点新闻;
若使用外稿,至少要浏览5个信源才能确定一张图片是否可以纳入备用名单。
“避免在媒体报道中出现图片差错,关键还是编辑要把好审稿关。”鲍效农说,“首先编辑要掌握所报道领域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行业政策水平。除了掌握新闻图片拍摄和编辑知识外,还要熟悉行业活动的基本规律,这样选择图片时,才能做到用内行的眼光来全方位分析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