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款逾期不要紧,专业团队帮你优化债务”“既能减免利息罚金,还能修复征信记录”……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涌现出不少“反催收”团队。它们宣称自己是“专业咨询公司”,可为网贷和信用卡债务人员提供“停催停诉”“停息挂账”“协商还款”等有偿服务。“反催收”产业存在哪些乱象?
“反催收”生意成“风口产业”
记者以“个人债务”“债务逾期”等关键词在网络搜索发现,不少“债务委托团队”宣称可为网贷和信用卡欠款者提供“停催停诉”“停息挂账”“协商还款”等有偿服务,“反催收”成功率可达100%。
近年来,一些消费者追求既时满足,超前消费或过度消费,导致负债累累,难以还款。在“催收”的背景下,“反催收”生意应运而生,成为当下的“风口产业”。
“反催收”产业存在三大乱象
打着“代理维权”旗号的“反催收”产业,靠何种手段达到“反催收”目的?记者调查发现,“反催收”已发展成为一条完整的黑灰产业链,其公司内部设有法务、财务、行政、运营等多个部门,在日常运营中表现出“宣传信息不实”“制造虚假证件”“教唆消费者发起不实投诉举报”等三大乱象。
武汉25岁的市民张女士网贷欠款5万元,今年初曾找“反催收”公司帮忙,交了3000多元的服务费,不仅没有达到“停息挂账”的目的,最终连服务费都没退回。“‘反催收’公司说得天花乱坠,实则为了引人入局,我债务不但没减,反而增加了。”张女士说。
——激化消费者与催收员矛盾,向银行施加压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反催收”公司员工以前多是银行或贷款平台的催收员。法律规定,使用威胁或恐吓是违法的催收行为。催收员转行反催收后,常常指导债务人使用与银行对立的话术,刺激催收人员,诱导催收人员违规,并在录音后向各地银保监局等监管机构投诉,借机向银行索要赔偿,敲诈勒索银行。
——伪造证件,假装弱势群体申请免息延期还款。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反催收”公司常常要求债务人员提供联系方式、身份证号、住宅地址、银行卡号等个人隐私信息,用于制作生活困难证明、低收入证明等虚假证件,并假装弱势群体与借款平台或银行协商,以达“反催收”目的。
今年初,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公安局打掉一个“反催收”黑灰产业团伙,一举没收1700多份虚假证明材料。“这些假证五花八门,大部分是用假章制作的胃癌、肝癌等虚假证明,看上去还有些吓人。”办案民警说。
多措并举斩断“反催收”黑灰产业链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反催收”产业目前处于灰色地带,警方办理的“反催收”案件,不少是以打击“伪造假证”为由开展的专项整治活动。但从结果来看,“反催收”行为不仅扰乱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还严重损害了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制定了《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识别标准(征求意见稿)》和《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对“反催收”联盟、羊毛党、恶意投诉等金融灰产从概念界定到识别标准进行了明确规范,为行业和执法机构提供了有力参考。
专家呼吁,消费者应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严格审视自身的消费能力,避免超前或过度消费的生活习惯。个人一旦产生欠款、逾期的情况,应该积极面对现实,通过合规渠道,依法表达诉求,理性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