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关系.docx

1/1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关系第一部分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独立性2第二部分停职处分的处罚性质5第三部分民事责任的补偿性质7第四部分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竞合可能性9第五部分停职处分的责任减免对民事责任的影响12第六部分停职处分期间的工资支付问题14第七部分停职处分期间的福利待遇问题16第八部分停职处分后是否影响民事权利19

第一部分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独立性关键词关键要点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性质不同

1.停职处分是一种行政处分,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规、法律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给予的处罚,也是处理公务员违纪的一种行政手段;

2.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损失、消除危险、停止侵害等责任;

3.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性质不同,停职处分是一种行政处罚,而民事责任是一种民事法律责任。

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主体不同

1.停职处分的实施主体是行政机关,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和其他国家机关;

2.民事责任的承担主体是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3.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主体不同,停职处分的实施主体是行政机关,而民事责任的承担主体是民事主体。

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适用条件不同

1.停职处分的适用条件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反行政法规、法律;

2.民事责任的适用条件是民事主体因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

3.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适用条件不同,停职处分的适用条件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反行政法规、法律,而民事责任的适用条件是民事主体因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

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法律后果不同

1.停职处分对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法律后果是暂时剥夺其工作权利;

2.民事责任对民事主体的法律后果是赔偿损失、消除危险、停止侵害等;

3.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法律后果不同,停职处分对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法律后果是暂时剥夺其工作权利,而民事责任对民事主体的法律后果是赔偿损失、消除危险、停止侵害等。

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救济途径不同

1.对停职处分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2.对民事责任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3.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救济途径不同,对停职处分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而对民事责任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适用范围不同

1.停职处分仅适用于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2.民事责任适用于所有民事主体;

3.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适用范围不同,停职处分仅适用于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民事责任适用于所有民事主体。一、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独立性

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法律责任,具有独立性。主要表现为:

1.法律依据不同

停职处分是行政机关对违纪公职人员给予的行政处分,其法律依据是《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行政法律法规。民事责任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因违反合同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而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其法律依据是《民法典》等民事法律法规。

2.适用主体不同

停职处分的主体是行政机关,适用对象是违纪公职人员。民事责任的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3.适用条件不同

停职处分的适用条件是公职人员违反了行政纪律。民事责任的适用条件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违反了合同或者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

4.法律后果不同

停职处分的法律后果是公职人员暂时丧失公职,其工资、福利待遇等受到影响。民事责任的法律后果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5.执行方式不同

停职处分由行政机关直接执行。民事责任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执行。

二、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联系

虽然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法律责任,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主要表现为:

1.共同的法律目的

停职处分和民事责任的共同法律目的是维护法律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共同的适用条件

停职处分和民事责任的共同适用条件是违法行为。

3.相互影响

总之,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法律责任,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具体案例中,应根据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正确区分和适用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第二部分停职处分的处罚性质关键词关键要点【停职处分的行政处罚性质】:

1.停职处分作为行政处罚的一种,是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人给予的纪律处分,具有惩戒和教育的作用。

3.停职处分一般不影响公职人员的职务任免、职务晋升或职务待遇,但对公职人员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益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停职处分的辅助处罚性质】:

#停职处分的处罚性质

一、停职处分的行政处罚性质

停职处分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规、规章或者其他行政管理规定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给予的一种行政处罚。其主要特点是:

1.由行政机关依法作出。停职处分必须由有权实施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依法作出。

2.针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停职处分只能适用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适用于其他人员。

3.以限制人身自由为主要内容。停职处分的主要内容是限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人身自由,禁止其从事原职务工作。

4.具有行政强制性。停职处分一旦作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服从,不得拒绝执行。

二、停职处分的民事赔偿责任性质

停职处分虽然属于行政处罚,但它也可能产生民事赔偿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停职处分影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停职处分期间,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按照国家规定发放,但一般会降低工资标准。

2.停职处分影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晋升。停职处分期间,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晋升职务。

3.停职处分影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待遇。停职处分期间,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金可能会受到影响。

4.停职处分影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评价。停职处分可能会影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评价,导致其名誉受损。

因此,停职处分不仅是一种行政处罚,而且可能产生民事赔偿责任。行政机关在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停职处分时,应充分考虑停职处分可能产生的民事赔偿责任,避免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三、停职处分的刑事处罚性质

在某些情况下,停职处分也可能产生刑事处罚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停职处分是刑事处罚的一种附加刑。在一些刑事案件中,法院会对罪犯判处停职处分作为附加刑。

2.停职处分是刑事处罚的一种独立刑。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法院可能会对罪犯判处停职处分作为独立刑。

3.停职处分是刑事处罚的一种预防措施。在一些刑事案件中,法院可能会对犯罪嫌疑人或刑事案件的被害人采取停职处分作为预防措施。

因此,停职处分不仅是一种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责任,而且可能产生刑事处罚责任。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和检察机关在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犯罪嫌疑人或刑事案件的被害人作出停职处分时,应充分考虑停职处分可能产生的刑事处罚责任,避免对上述人员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第三部分民事责任的补偿性质关键词关键要点【民事责任的补偿性质】:

1.停职处分作为一种行政处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行政机关的正常秩序和工作纪律,对违反行政纪律的公务员进行惩戒和教育。而民事责任则是一种民事法律责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补偿受害人因他人侵权行为而遭受的损失,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2.民事责任的补偿性质体现在于,如果公务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造成他人损害,受害人有权请求公务员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公务员对受害人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后,并不影响行政机关对其作出停职处分的决定。

3.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虽然在性质上不同,但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停职处分可以作为公务员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证据。另一方面,公务员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后,可能会影响其继续担任公职。

【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衔接】:

民事责任的补偿性质及其特点

民事责任的补偿性质,是指加害人对其加害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当以给付受害人一定金钱或者其他财产性利益的方式进行弥补,以使受害人遭受的损害得到恢复或赔偿。民事责任的补偿性质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性:民事责任的补偿主要体现在经济上,表现为加害人以货币(或其他财产性物品)形式向受害人进行赔偿。

2.填补性:民事责任的补偿旨在填补受害人因加害行为而遭受的损害,使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恢复。

3.实际性:民事责任的补偿必须是实际的,即能使受害人遭受的损害得到实际的弥补或赔偿,而不只是形式上的赔偿。

4.公平性:民事责任的补偿应当是公平的,即赔偿数额应当与受害人遭受的损害程度相适应,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5.可执行性:民事责任的补偿应当是可执行的,即加害人必须有能力履行赔偿义务,否则赔偿将无法实现。

民事责任的补偿性质与停职处分的关系

我国《公务员法》第56条规定,“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五)违反规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1.停职处分不具有补偿性质。停职处分是一种行政处分,是对公务员违法行为的惩戒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制止公务员的违法行为,维护国家机关的正常秩序和公务员队伍的纯洁性。停职处分本身不具有补偿性质,也不具有恢复或弥补公务员违法行为造成损害的功能。

2.民事责任的补偿性质与停职处分不冲突。民事责任的补偿性质与停职处分并不冲突。因为停职处分是对公务员违法行为的惩戒,而民事责任的补偿则是对受害人遭受的损害进行弥补。两者虽然性质不同,但都是法律规定的公务员承担责任的方式,可以同时适用。

3.停职处分不影响民事责任的追究。停职处分不影响受害人对加害公务员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即使公务员被给予停职处分,受害人也仍然有权要求公务员赔偿其遭受的损失。

4.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工资待遇一般会受到影响。公务员被停职后,其工资待遇一般会受到影响,这可能会影响公务员的经济状况,对其履行民事责任的能力产生影响。

5.公务员承担民事责任后,可以申请恢复名誉。公务员被给予停职处分后,其名誉可能会受到损害。如果公务员承担了民事责任,并采取措施消除影响,则可以申请恢复名誉。第四部分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竞合可能性关键词关键要点【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竞合的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公务员有违法行为,应当给予处分。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过错致使职工人身损害,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十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未办理书面劳动合同或者未及时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致使劳动者主张权利时无法举证证明劳动合同关系存在的,劳动者可以按照下列规定主张权利。

【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竞合的方式】:

#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竞合可能性

停职处分和民事责任是两种不同的法律责任,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竞合。竞合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法律责任同时适用于同一违法或犯罪行为。

一、竞合可能性概述

停职处分是行政机关对违法或不当行为的公职人员作出的行政处罚,主要包括停止其工作和职务、降低其职务等级、撤销其职务等。停职处分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机关的纪律和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停职处分不是刑事处罚,不会对公职人员造成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违法或犯罪行为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时,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法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合同责任、侵权责任、不当得利责任等。民事责任的目的在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二、竞合情形

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竞合情形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

例如,公职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使用暴力,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公职人员在管理公共财产过程中玩忽职守,造成公共财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公职人员既可能受到停职处分的行政处罚,也可能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2.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

例如,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或收受贿赂;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公职人员既可能受到停职处分的行政处罚,也可能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3.公职人员违反合同约定,造成他人损失

例如,公职人员违反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擅自离职或旷工,造成用人单位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公职人员既可能受到停职处分的行政处罚,也可能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三、竞合处理原则

对于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竞合,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以下原则进行处理:

1.以行政处罚为主,民事赔偿为辅

行政处罚是国家机关对违法或不当行为的公职人员作出的行政处罚,是维护国家机关的纪律和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处理竞合案件时,应当以行政处罚为主,民事赔偿为辅。

2.轻重缓急相结合

在处理竞合案件时,应当充分考虑违法或不当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等因素,以及公职人员的认罪悔罪态度、改正情况等因素,综合考量,轻重缓急相结合,既要依法惩处违法或不当行为,又要防止对公职人员造成过重的负担。

3.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在处理竞合案件时,应当充分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害人有权要求违法或不当行为的公职人员赔偿其损失。对于受害人的合理诉求,应当依法支持。

四、结语

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的竞合是一种复杂的情况。在处理竞合案件时,应当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坚持以行政处罚为主,民事赔偿为辅的原则,轻重缓急相结合,充分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第五部分停职处分的责任减免对民事责任的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停职处分与民事责任减免的关系】:

1.停职处分减免可以减轻民事责任。

2.停职处分减免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举证责任减免的影响】:

停职处分的责任减免对民事责任的影响

一、停职处分的责任减免概述

停职处分的责任减免是指国家机关对公务员实施停职处分后,根据公务员在停职期间的表现和情节,给予其一定程度的责任减免,从而减轻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停职处分的责任减免主要有两种形式:

1.减轻处分:国家机关根据公务员在停职期间的表现和情节,可以决定将其停职处分的期限缩短,或者将其停职处分改为其他较轻的处分。减轻处分后,公务员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也会相应减轻。

2.免除处分:国家机关根据公务员在停职期间的表现和情节,可以决定将其停职处分予以免除。免除处分后,公务员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也会全部免除。

二、停职处分的责任减免对民事责任的影响

停职处分的责任减免对民事责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影响公务员的民事权利:公务员在停职期间,其民事权利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工资、津贴、奖金等福利待遇被暂停发放,其职务也被停止行使。停职处分的责任减免可以解除或减轻公务员的上述民事权利限制,使其能够更加充分地享有民事权利。

三、停职处分的责任减免对民事责任的影响案例

案例:2019年,某市税务局公务员张某因严重违反工作纪律,被给予停职六个月的处分。停职期间,张某主动向税务局提交了悔过书,并积极配合税务局的调查工作。六个月后,税务局根据张某在停职期间的表现和情节,决定将其停职处分减轻为记过一次。

张某被减轻处分后,其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也得到了相应的恢复。张某重新获得了工资、津贴、奖金等福利待遇,其职务也被恢复行使。同时,张某也能够更加自由地从事民事活动,履行民事义务。

张某的案例表明,停职处分的责任减免对公务员的民事责任具有积极的影响。停职处分的责任减免可以解除或减轻公务员的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的限制,使公务员能够更加合理地承担民事责任。第六部分停职处分期间的工资支付问题关键词关键要点【停职处分期间工资支付的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人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的行政处罚,不得影响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停职处分期间工资支付的标准】:

停职处分期间的工资支付问题

一、基本原则

1.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基本工资照发,绩效工资停发。

根据《公务员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公务员依法接受纪律处分,其月基本工资和津贴照发,其他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等停止发放。”因此,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应照常发放,但绩效工资则应停发。

2.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正常发放。

根据《公务员法》第七十一条、《国家公务员住房补贴发放办法》和《国家公务员交通补贴发放办法》等规定,公务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属于津贴范畴,应正常发放。

3.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保险缴纳正常进行。

根据《社会保险法》和《公务员保险条例》等规定,公务员的保险缴纳应正常进行。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基本工资照发,因此,公务员的保险缴纳不受影响。

二、特殊情况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公务员的工资支付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

1.公务员因违法违纪行为受到刑事处罚的,其工资发放可能受到影响。

2.公务员因违纪行为受到开除党籍处分的,其工资发放可能受到影响。

3.公务员因违纪行为被免职的,其工资发放可能受到影响。

三、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制度。

2.加强监督检查。

3.健全申诉处理机制。

1.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和补贴停发,其他福利待遇暂缓发放。

2.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不得参加晋升、职务晋级、评先评优等活动。

3.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不得享受公务员住房补贴、公务员医疗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

【停职处分期间的工资待遇问题】:

停职处分期间的福利待遇问题

一、停职处分期间的福利待遇有哪些?

1.基本工资: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基本工资不发,但可以享受基本生活费。基本生活费的标准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确定,一般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2.绩效工资: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绩效工资不发。绩效工资是根据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发放的,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没有工作实绩,自然不能享受绩效工资。

3.奖金津贴: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奖金津贴不发。奖金津贴是根据公务员的工作表现和贡献发放的,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没有工作表现和贡献,自然不能享受奖金津贴。

4.福利补贴: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福利补贴不发。福利补贴是根据公务员的生活情况和困难程度发放的,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生活情况和困难程度一般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停职处分期间不发福利补贴。

5.住房公积金: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住房公积金不缴纳。住房公积金是根据公务员的工资收入缴纳的,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没有工资收入,自然不能缴纳住房公积金。

6.社会保险: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社会保险不缴纳。社会保险是根据公务员的工资收入缴纳的,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没有工资收入,自然不能缴纳社会保险。

7.医疗保险: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医疗保险不缴纳。医疗保险是根据公务员的工资收入缴纳的,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没有工资收入,自然不能缴纳医疗保险。

二、停职处分期间的福利待遇有哪些特殊规定?

对于特殊情况的公务员,在停职处分期间,其福利待遇可能会有特殊规定。例如:

1.怀孕、哺乳期的女公务员:怀孕、哺乳期的女公务员在停职处分期间,可以享受产假待遇。产假待遇包括产假工资、生育津贴、营养补贴等。

2.患病的公务员:患病的公务员在停职处分期间,可以享受病假待遇。病假待遇包括病假工资、医疗补贴等。

3.因工受伤的公务员:因工受伤的公务员在停职处分期间,可以享受工伤待遇。工伤待遇包括工伤津贴、医疗费用报销、护理费用报销等。

三、停职处分期间的福利待遇如何保障?

停职处分期间,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如何保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法规保障:法律法规对公务员在停职处分期间的福利待遇有明确的规定,保障公务员的基本

THE END
1.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权利义务法规解读与实践应用法律基础与常识 法律体系的构成、基本原则及概念理解,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基础。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宪法、民法典以及其他核心法律文件,它们为我们的行为规范提供了基本框架。 侵权责任与赔偿 侵权责任是指因违反合同或其他民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这部分内容涉及到诉讼程序、证据要求https://www.1lhyh3ij.cn/ke-yan-cheng-guo/432632.html
2.工会法定代表人有法律责任例如,因未能有效监督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而导致劳动争议的,工会法定代表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2. 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若工会法定代表人在工作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相关行政规定,将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例如,因涉嫌挪用工会经费或侵占职工利益而被追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的情形时有发生。四、如何平衡权利与义务1https://aiqicha.baidu.com/qifuknowledge/detail?id=10128308454
3.纲领与细则民法典的法律体系构建纲领与细则民法典的法律体系构建 一、民法典的法律体系构建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民法典作为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的补充,是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它包括了多部相关的法律内容,以确保社会公正、保护人权和维护经济秩序。 二、合同法:民事交往中的基础规则https://www.nwifujzth.cn/nong-ye-zi-xun/211404.html
4.民法典内容解析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的新体系民法典内容解析: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的新体系 一、民法典基本框架 民法典是中国首部全面的民事法律,通过对婚姻家庭、继承、合同等多个领域进行统一规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不仅为人民提供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工具,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法律环境。 https://www.3svb9bc3.cn/mei-ti-bao-dao/327558.html
5.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从原则到实践的探究一、法律法规的定义与作用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们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各方权利和义务得到保障。 二、不同类型的法律法规 基本 法律: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基本系统,包括宪法、国籍法等。 https://www.cjan6a6c.cn/ke-yan-xiang-mu/454920.html
6.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第八章 民事责任 第九章 诉讼时效 第十章 期间计算 “北大法宝”法律法规库已第一时间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点击【详细】查阅全文 二、立法历程 编纂历程 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曾两度进行民法典的起草。一次开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7.什么是民事责任张神兵律师法律短视频民事责任是民事法律责任的简称,是指民事主体没有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与其他民事主体之间的合法有效约定履行其应当履行的民事义务时,所应当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例如法律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如果子女拒不履行该项义务,就应当承担支付抚养费、继续履行赡养义务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行https://www.110ask.com/answer/10477.html
8.开学季教师应知安全法律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自然人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它共分为三类: (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通过自己独立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 《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http://www.ycxbhgjzx.com/e/wap/show.php?classid=10&id=597
9.法律分析范文12篇(全文)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不仅有利于人们在制定或适用法律上更加注重效率与资源问题,也有利于社会不同制度建设之间的良好衔接。波斯纳的学说,使得法律原则和理论的应用更具说服力,同时经济学理论对法学的探索,也是对于这两类学科的研究拓展。虽然,其大量地运用微观经济学去评判法律法规的利弊,去适用社会实践,但是根据https://www.99xueshu.com/w/ikey28q1y15i.html
10.运用法治力量防控疫情,维护全体市民共同利益——疫情防控法律问题此外,《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七、当前全市正在核酸或抗原筛查,能否拒绝,不配合检测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不能拒绝配合核酸和抗原筛查。 具体法律法规规定: https://www.jfdaily.com.cn/news/detail?id=474091
11.《个人理财》——第二章个人理财业务相关法律法规考点2: 民事代理制度 个人理财业务中客户委托金融机构投资理财, 客户和金融机构之间即委托代理 考点3: 合同法律制度 考点4: 合同的( 全面) 履行 考点5: 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 应当承担继续履行、 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https://blog.51cto.com/u_15564034/6820400
12.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面对网络生活,不仅遵守道德规范,也应当自觉学习和遵守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这也是遵守网络道德的要求。 考点3.职业道德 1.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https://www.kaoyan.com/zhengzhi/jingyan/5bdc0d878d393.html
13.联考常识必备——法律篇法律联考必备常识1、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2.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3.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4.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https://www.fenbi.com/page/fenxiaozixundetail/7/58/415711255875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