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行将结束时,为了感谢广大读者朋友一直以来的信任与支持,我们精心挑选了以下15本年度好书,这些书籍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指南,更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慰藉。它们让我们感受到法律的温暖与力量,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坚定与从容,无论你是法律从业者还是法律爱好者,这些书籍都非常值得一读。
遇见一本好书,便是遇见你心灵的良伴,期待与你一起在阅读的旅程中不断前行!
出版一本好书,是我们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2023年度好书
内容简介:中国政法大学刘家安教授继《物权法论》精品教材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为主要依据及重点阐述对象,编写了这本全新的物权法教科书——《民法物权》。本书分为导论、物、物权通论、物权变动、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八章,对物权法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范、基本知识进行阐述,同时也对其他法源及重要的物权法理论问题做出讨论。
内容简介:当法科新生走入法学院的大门,他们一定有许多困惑,比如学习法律的方法,比如怎样利用法学院的几年时光,比如怎样实现自我价值,还有如何明辨、实现公平和正义,等等。但现实中并没有系统的方向性指引。因此,主编桑磊向28位法学家约稿,希望他们能向法科生们倾心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他们中有身为校领导的法学教育家,有各学科的法学大家,也有青年精英。多位法学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先后以访谈或撰文的方式,真诚而又深刻地向法科生们擎起了一盏盏关于法学、学习、生活的指路明灯。
内容简介:本书围绕中华优秀法治文化共分为十讲,主要论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总结中华法治文化的价值,认为中华法治文化以儒家、法家思想为底色,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价值,它决定着法治的理想与取向,其最为突出者,即是公平、仁恕、诚信与富民。二是主要研究中华法治文化的智慧,认为中华法治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智慧。其中既有宽与严、礼与法、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立法智慧,又有充满实践理性、注重实质正义的司法智慧,还有乡民百姓在乡村治理、契约生活中的生存智慧。三是撷取中华法治文化典型案例,以敦煌文书案例、唐代盗窃案、唐代复仇案、应敏斋析盗案、清代李毓昌案、清代王树汶临刑呼冤案等刑事案例以及曶鼎中的契约纠纷、一物多卖、土地转卖纠纷、欠款纠纷、婚约纠纷等民事案例为例,讨论中国古代的司法理论与审判智慧。四是研究中华法治文化遗迹,以出土文书中的契约纠纷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法因素,从古代建筑、出土文物中发掘中华法治文化基因。五是革命法治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法治文化,是优秀法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为民便民、实事求是、平等自由三个部分。
内容简介:《行政法总论》一书是藤田行政法的教科书,2020年新版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行政法通则,下卷为行政救济法。藤田行政法在日本行政法学上享有稳固的地位。该书原理性强,以其理论构成的一贯性、强韧性而著称,让人能快速理解行政法的精髓。该书提出的“行政主体和私人的二元思考”“行政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图式及行政活动的“三阶段构造模式”等已成为分析日本行政法构造的重要视角。
内容简介:本书涉及民法学说、民法发展史、民事关系、民事主体、权利客体、民事法律行为、代理、诉讼时效等内容,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在结构上,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对其法源、结构设置、条文内容进行梳理、评价,完整展现了民法总则的全貌及演进历程;在内容上,详尽阐释民法基本理论与制度,分析比较各家学说之优劣,借鉴吸收德国、日本、瑞士等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既有理论碰撞,又有实践指引,是法学学生学习、研究民法不可多得的好帮手。同时,本书的修订系秉持严格、严谨的方法而逐字逐句地进行和展开,由此可以因应和经受未来时代和社会可能对于它的大浪淘沙般的洗涤与洗礼。
内容简介:交叉询问对英美的诉讼律师而言是一门技术和艺术。本书拟结合实践中几起真实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交叉询问的基本原理、参与主体、功能、方式、运用规则等予以探讨,专题研究对专家证人的交叉询问和对侦查人员的交叉询问,将理论与鲜活的案例结合起来,最后对中国的交叉询问制度提出完善的建议。
内容简介:本书为“波斯纳文丛”中的一本,波斯纳在这部著作中讨论了许多与老人有关的法律问题,例如老人的医疗保健、老人犯罪、就业年龄歧视、老人退休金和福利以及安乐死等领域的法律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法学的著作。但这更是一部有一定开拓意义的社会学著作。基于并发展了经济学家贝克尔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波斯纳从理论上分析了一系列与老人有关的社会问题,不仅独具慧眼,而且相当犀利,有些结论具有相当广泛的政策法律寓意,有许多都具有启示。
内容简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法治国家全面推进,国际法治的理念和实践在全球治理的大框架之下也有着良好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本书试图对以下问题展开研讨,并给出初步的解答和建议。即如何认识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的思想以及厘清两个概念的学术脉络,如何判定国际法治的领域和标准,特别是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倡导国际法治、建设法治国家和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可以进行哪些努力等。
本书不仅涉及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的学术内涵与实践指向,试图展示中国与全球治理、国际法治的互动关系,并且对未来中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建设国际法治提出建议和观点。
内容简介:本书旨在对理性化法律分析进行全面批判,进而描绘法律在社会发展中所应承担的民主责任。理性化法律分析通过扬弃19世纪法律科学,乘理性主义与历史主义折中运动之东风,成为占据世界主流的法律观念与自由主义法律自治神话的基石,但因其固守趋同论和深层社会结构教条,滋生出严重桎梏自身想象能力的制度拜物教,阻碍了制度创新和社会进步,导致了社会生活的机械化、木乃伊化。必须对法律分析进行重新想象,进而重新想象我们藉以表达自身社会理想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通过技术精英与广大公民之间的持续对话,以图绘和批评为方法,不断激发更具包容性、开放性的替代性方案去兑现民主承诺。本书初版于1996年,书中的思想与主张如今看来仍未过时,制度拜物教及其所宣扬的虚假的必然性在某些社会领域内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更加根深蒂固,从而“力争只死一次”的我们也应当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有责任去成为先知。这是我们在近三十年后重译、重读本书的理由。
内容简介:本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人物的法治思想,讲述法治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思想,涵盖了荀子、韩非子、董仲舒、韩愈、白居易、王安石、苏轼、朱熹、丘濬、沈家本、严复、孙中山、章太炎、董必武、彭真、张友渔等法治人物;第二部分是历史人物与律典的故事,讲述历史上重要律典与制定者或推动者的故事,包括李悝与《法经》、萧何与《九章律》、贾充与《晋律》、长孙无忌与《唐律疏议》、窦仪与《宋刑统》、何荣祖与《元律》、朱元璋与《明律》等;第三部分是重要法律事件以及作者与法学界、司法界大咖之间因法相识的往事,如侯马盟书、明朝李福达案件、清朝孙嘉淦上书、宋教仁被刺事件等。
本书不仅是对法史人物、重要法典和法律事件的研究与刻画,更是凝集作者对法学这一领域的多年热爱和情怀。
内容简介:本书是为学生而写的一本入门讲义,作者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呈现了法理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将法学流派与学术人物进行交错讨论,清晰地勾勒出法理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为那些想要迅速了解法理学内容的读者提供了绝佳的阅读参照。
内容简介:从内容上说,有一些文字偏重法学的想象力,有一些文字偏重法学的洞察力。有一些题目,可能已经超越了法理学的专业范围。法理学的专业精神,其实包含了理性、审慎、节制的精神。作者本着这样的专业精神,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有所允诺,也有所拒绝,有选择地参与一些公共议题的讨论,也可以视为一个法理学者在履行他的社会责任。
年终.赠书
2023
活动规则
赠书条件:留言区留言满150个赞且排名前五位的读者,可在上方年度好书15本书中任选1本图书,开奖后可私信小编收货地址获取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