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11时,69岁的合肥居民张阿姨穿着一袭花衣裳,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中心安医大接受站,登记捐献遗体。
张阿姨告诉记者,平日里忙着带孙子,身体还算硬朗。之所以想到来捐献遗体,是受到哥哥的影响。“我哥哥是大学教授,10年前就决定捐献遗体,他跟我说过后,我也就有了这个打算,想想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不如把遗体捐给科研单位做研究,比较有意义,也不用孩子每年跑回老家祭祖,给他们添麻烦。”张阿姨说。
张阿姨的决定起初并没有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每次提到这个想法时,张阿姨的女儿就避而不谈,只有儿子能够对她的决定表示理解。“刚开始怕她没想好,但是后来看她很坚持,我就带她来了,也算了了母亲的一桩心事。”张阿姨的儿子说。
接受站工作人员向张阿姨母子介绍了捐献遗体的流程,并指导母子俩办理登记手续。11时30分,张阿姨在志愿捐献遗体(角膜)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捐献行为不被理解遭围攻
付杰告诉记者,安徽省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目前,安徽省内共有安医大、蚌埠医学院、皖南医学院三所接受站和角膜、人脑接受库。就安医大接受站来说,2002年建站以来,接受遗体达到322例,登记志愿者达到2452人。目前捐献遗体者85%在50岁以上,绝大部分是因病去世。
“遗体捐献对很多人来说还很陌生,甚至不接受,怀疑是尸体买卖。”付杰说,他去接受遗体时,就曾在吊唁现场被逝者家人围攻。
当时,长丰县居民陈某被诊断为胃癌晚期,在临终前特意将子女叫到床前嘱咐,一定要将遗体捐献给科研院所,用于胃癌、食道癌研究。然而,当付杰去接受遗体时,却遭到了村民的围堵。付杰回忆说:“由于很多人不理解老人与子女的做法,认为子女不孝顺,是在卖尸体器官,就朝他们吐口水。看到我们来人,把我们的手机抢走了,还要把车掀翻。”后来,直到民政部门的人员赶到现场,向村民反复解释说理,才暂时平息了局面。即便这样,老人的孩子之后仍被指指点点,最后被迫离开家乡。
如今,随着殡葬制度改革和宣传力度加大,社会对遗体捐献的观念发生改变,接受度逐年增加。付杰说,尤其自2010年开始,该站每年会接受50至60例捐献的遗体,登记在册的志愿者更是不断增多。
然而,逐渐增多的人数仍然填补不了器官移植以及教学等方面需求。据了解,安徽省每年因眼角膜病变、外伤导致失明的患者约有2万至3万人,可能够接受角膜移植的患者仅有100例左右。每年有40万至50万病人需要进行肝肾移植,但只能完成几百例。
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实践中还常常出现捐献者与接受单位签订了捐献协议,但捐献者去世后,其直系亲属又反悔的情况。即便捐献者在生前办理捐献遗体的遗嘱公证,但由于捐献的是特殊物,且协议须等捐献一方主体消失后,由第三方履行,公证并不具有强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