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曾经被去除,又何时在宪法中重新恢复了该条规定?

1982年4月23日,北京市市民购买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纸

每年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而今年已经迎来了第五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日的确定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那么“宪法日”为什么要定在12月4日?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不过我国的宪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曾先后通过了195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四部宪法。而在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目前我国仍然生效的现行宪法就是这一部!

此后,我国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五次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修改。修改内容涉及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机构、国歌等内容……

1978年12月28日,受迫害13年的彭真携家人从陕西回到北京。

文革开始后,彭真首当其冲被打倒,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在秦城监狱中度过9年,1975年才放出,下放到陕西的商洛山区。

“回北京后,父亲有一次在中央党校作报告,突然停电。几分钟后,灯光亮起。面对‘你对文革中自己的遭遇怎样看’的问题,父亲回答:‘文革就像刚才停电一样,在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刻,已经过去了。’全场掌声雷动。”彭真的第三子傅洋回忆那一幕说:“这符合父亲的性格,不计较个人恩怨。”

但这段惨痛的历史绝对不能容许再重演。所以,当年近80的彭真被任命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全面主持新时期立法工作时,他和其他老同志们形成的共识是:一定要确立宪法和法律的最高权威,以防止个人专断。

这种共识在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上升到了执政党的意志的高度。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不久,彭真就迎来了自己主持新中国法制工作的顶峰:受命主持宪法修改。

必须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

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决定全面修改1978年宪法,并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为主任委员,副委员长宋庆龄和彭真为副主任委员,委员共103名。

随后,成立了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胡乔木任秘书长。9月17日晚,秘书处在人民大会堂天津厅举行了成立会。胡乔木做了长篇讲话,主旨是他思考已久的改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体制、施行“两院制”的设想。

后来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的许崇德,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宪法教研室主任,他就是这个时候进入秘书处的,从此全程参与了长达27个月的修宪工作。他曾坦言,那个时候思想氛围空前活跃,同时也带来了纷争不休、共识难达的局面。彭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受命主持宪法修改工作的。

1981年春夏之交,彭真主抓的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工作基本结束,由于胡乔木生病,中央决定由彭真主持修改1978年宪法。而彭真主持工作后反复强调,宪法修改必须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

在此之前,1954年宪法早已被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取代。

1975年宪法是1970年由毛泽东提议制定的。对这部宪法制定的背景,许崇德曾认为:“文革使得民主与法制荡然无存,这样的乱局,即使是对于文革的发动者本人来说,恐怕在主观上也是始料不及的。毛泽东面对这样的困扰,或许萌生了想要设法收场的愿望,因而提出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意见,以便把局势重新纳入正常秩序的轨道。”

但事与愿违,这部宪法却将文革的产物固定下来。

文革结束,“两个凡是”又起。78宪法与75宪法仍是一脉相承。

许崇德曾说:“1977年8月举行的党的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宣告了文革的结束,但在理论上未能清理和消除文革的错误方针和指导原则,反而使它们保存并再度肯定下来,这就深重地影响到1978年3月通过的宪法的原则和内容。”

基于此,彭真坚持,这次修宪必须以54宪法为基础。

同时,彭真也强调,修宪必须以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基础,必须写进四项基本原则。他提出,要“尽量避免引起争论”,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至此,对宪法的讨论才走上了寻求共识的轨道,宪法的修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国家主席是国家元首吗

1981年9月1日,彭真率宪法工作班子入驻北京西郊玉泉山,集中精力修改宪法。

秘书处除秘书长胡乔木、副秘书长吴冷西、胡绳等外,十几个工作人员都入驻玉泉山。许崇德笑称,虽然工作紧张,但待遇挺高,每周回家一次,都有车接送。

“我们秘书处在9号楼,彭真在2号楼,通常到晚上他还在干活。到他房里去,办公室里的写字台很小,出乎我们意料。”许崇德曾回忆说。

当时,起草工作基本分成两部分:一是宪法报告和序言的起草,承担此工作的主要是“大手笔”们,有林、郑惠、卢之超等,此三人都曾任《红旗》杂志的编辑,并分别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文化组和政治组的组长。二是具体条目的起草,承担这部分工作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秘书长项淳一、委员顾昂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叔文、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肖蔚云等,以及许崇德本人。

很快就遭遇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否恢复国家主席的设置?

在许崇德的回忆中,1977年他就曾应邀参加北京市组织的征求修宪(78宪法)意见座谈会。“我当时就不设国家主席的弊病和恢复设置主席的必要性做了半个多小时的发言,参与座谈的多数同志赞同这个意见。但有一位石景山钢铁公司下属某厂的党委书记当即站起来表示反对,他的理由很简单,只有一句话:‘毛主席说过不设国家主席,所以不应当设。’其他人哑然。”结果,“凡是派”观点占了上风,1978年宪法并没有恢复国家主席设置。

这次修宪时,设置国家主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围绕如何给国家主席定性,仍有争论。

关于这个问题许崇德和彭真有过交流。“在玉泉山我们基本上天天见面。在起草的时候,给国家机构都做了定性,比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我就问彭真,国家主席的性质是不是国家元首,但他一口否认了。他不赞成是元首,并说毛主席也不赞成是国家元首。”

回去后许崇德专门查了资料,发现黄炎培问过毛主席这个问题,毛主席确实不赞同,原因却没说。

同样对于这个问题,傅洋回忆彭真曾明确说过他的理解:“我记不住原话,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国家元首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的老大,我们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没有哪一个人是老大,老大应该是全体人民。所以我们实际上实行的是集体元首制,国家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结合的元首制。”

“这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宪政原则”

1982年4月21日,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改草案,将之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

4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公布宪法修改草案,交付全国各族人民讨论。

全国人大宪法工作小组收到王银祥的建议后,决定采纳他意见中的一点,把宪法草案第9条第2款的“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修改为“国家保障自然资源和土地的合理利用”。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宪法,公布施行。而这一天,后来还成为了全国普法日和国家宪法日。

人大常委会本身也得到了改革。彭真主张,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能兼职。过去人大常委会委员大都是兼职,所以不可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上来。因此,82宪法的第65条做出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傅洋认为,82年宪法最大的亮点,在于解决了执政党与法律的关系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原秘书长岳祥曾回忆:“彭真强调宪法是根本大法,任何人不能超越。宪法草案写完后,他又加进去了这方面的内容。”

傅洋曾表示:“这一规定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宪政原则,奠定了中国的宪政基础。在中共要守法的问题上,彭真讲得非常透彻,大体上就是三句话:中共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中共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共自己也在宪法和法律范围之内活动。”

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曾被写入54宪法,但在75宪法和78宪法中都被去除了。82宪法又恢复了该条规定。

傅洋说:“在彭真的观念中,按照法律办事,就是最大的宪政。彭真曾说,十亿人民养成人人遵守、维护宪法和法律的习惯,同违法和破坏宪法和法律的行为进行争斗,这是一个伟大的力量。”

82宪法通过之后,彭真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时,作为开场白,常常翻开《宪法》,郑重宣读第57条和第5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THE END
1.法律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城与邦在古希腊,伯里克利也曾说过:“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历史悠久的一个概念来到现代社会,已然成为一个不证自明的道理,被记录进《世界人权宣言》。但是,在社会法学看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属于现代法律体系,不过是一个历史的阶段——在近代逐渐产生,又在后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https://zhuanlan.zhihu.com/p/21655014
2.观点采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的面前?何种平等?(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视为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是该原则的适用范围,以及具备何种效力却是不清楚的,并且将其具体化为同案同判原则仍然将面临冗余的怀疑。内在于法律本身的平等在概念上依赖于规则的一般性,这是因为法律中的平等原则范围只能是在适用法律中的平等,而无法完全保证法律内容中的平等,并且也不能等同于完http://ytzy.sdcourt.gov.cn/jningjiaxfy/384939/384941/9287206/index.html
3.你真觉得在中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解答年轻人的人生困惑 https://weibo.com/ttwenda/p/show?id=2310684092520161231697
4.法律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律师普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人人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不允许任何人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https://www.110ask.com/tuwen/6134766145720966163.html
5.法律面前真能人人平等吗?(黑水)影评看完影片使人不禁会思考一个问题,法律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法律的条文规定当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会偏向任何一类人,但问题是在法律诉讼当中原告和被告拥有的资源可能天差地别,拥有绝对资源优势的大公司完全可以让受害人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且先不说那些见不得光的手段,就用正当的明面上的手段,一个小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918491/
6.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精选六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提出最早见于公元前五世纪著名政治家伯利克里斯的著名演说。他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中提出:“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 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 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今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 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但是由于经济、个人身份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5v8squl.html
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文6篇(全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现代法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我国现行《 宪法》 第33 条第2 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5 条第5 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w80vb9i.html
8.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问法百科指法作为同一尺度衡量事实上不平等的人,不仅人人权利平等,而且义务平等。 一、基本概念 新刑法规定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的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适用法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无疑是一个重要准则,但在司法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并非易事https://www.51wf.cn/view-term-changelist/6815
9.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因为是自反知乎合法特赦小登不是更搞笑了吗 贴吧用户_7y7ZQ3W 1天前 也就知乎er觉得这事理直气壮 查看更多内容 弃剑徒Ω 5小时前 点赞0 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因为是自己儿子而区别对待,该赦免也坚决赦免 贴吧热榜 按内容热度排行,每小时更新一次 https://tieba.baidu.com/mo/q/posts?tid=9302892548&pid=151330792718
10.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摘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保护宪法中公民的平等权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正发生的着深刻的变革,网络环境和信息时代使得社会更加的透明和公开,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公民的平等权,积极地完善立法上和司法上的平等权。本文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含义出发,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60713.html
11.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区别对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人类理想,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也能促进人人平等的更好实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质是平等权问题,在实现平等权的过程中,区别对待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区别对待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人平等。 https://www.jianshu.com/p/29af70c9119f
12.法律名言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法律名言】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英]波洛克 ” 韶司在线 共建法治韶关长按识别二维码,马上关注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04/13/c368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