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格尔对中国传统法律的“误解”——中新网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法学界兴起了一场法律理论上的革命,涌现出了一批思想敏锐、言辞激进的法学家,他们把理论研究注焦于法律的现代化,史称“批判法学”。其中被认为是批判法学灵魂之一的昂格尔,曾专门论述过中国法传统。

昂格尔称,他的理论目的就是要在一种较为独特的历史研究基础上,认识不同社会生活形态所隐含的“深层结构”,因为法律的特征会因社会生活的不同形态的不同而变化,每一种社会都通过法律显示它用以团结其成员的深层奥秘。

昂格尔把社会生活形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部落”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密切,与熟人交往遵循互惠原则,与陌生人则是掠夺。部落社会集团少,而且每个集团都很重要;第二种是“贵族”社会,其实就是孟德斯鸠的君主社会,这是一个过渡阶段,欧洲现代自由主义社会就是从这种社会中发展而来;第三种是“自由”社会,这种社会里存在着许多的集团,但是每个集团所发生的影响都有限。普遍的尊重和形式上的平等取代了部落社会简单的合作/敌视关系。

每一种社会形态下,都有着不同法律的概念。与部落社会对应的是“习惯法”或“相互作用的法律”,与贵族社会对应的是“官僚法”或“规则性法律”,与自由社会对应的是“法律秩序”或“法律制度”。习惯法与官僚法的区别在于“公共性”和“实在性”,公共性指的是社会与国家的分离,法律由超越社会的政治权威支配,实在性指的是法律的形式是公开的规则,而不是生活的习惯。法律秩序与前两种法律的区别在于,法律同时具备了“公共性”、“实在性”、“普遍性”和“自治性”。其中,普遍性是指立法的普遍性和法律适用的一致性,自治性是指法律实体内容、机构、方法和职业四个方面的自治。昂格尔称,惟有第三种意义上的法律含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治”,而且这个意义上的法治,只发生在西方社会,是历史发展中一种罕见的现象或者独特的现象。

这种特定意义上的法治产生于西方社会,在于两个历史条件,其一是多元的利益集团,其二是自然法的观念。在中世纪的欧洲史上,一直存在着君主、贵族和第三等级之间的冲突,三种利益集团的冲突和妥协,才得出了次佳的法治方案,法治成为一个理想的但是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自然法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罗马与宗教精神的传统,它导致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以理想改变现实从而导致对于法律秩序的追求。

基于对不同的“典型”的社会结构分析,他认为欧洲的自由主义社会与古代中国社会是法律秩序的两个极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许多的中间状态,其中包括印度、伊斯兰、犹太社会和古希腊罗马。在古代中国法律问题上,他同样将秦统一作为分界线,此前是相互自由的习惯法,此后是具有公共性和实在性的官僚法。由于中国没有产生独立的第三等级或中产阶级以及士人阶级,因此不存在着多元的利益集团,由于儒道佛不区分上帝与万物,因此不存在着西方的自然法精神。缺乏了西方法律秩序形成的这两个方面的条件,古代中国就没有出现这种特定的法治的道路。

比较而言,昂格尔对西方法治社会和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分析,与韦伯的分析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差异。其方法论,其理想模式的设计以及他们所得出的结论都大同小异。不同在于,韦伯的分析是细节的和烦琐的,而昂格尔的分析则是宏观的和明晰的,韦伯创发了新的研究范式,而昂格尔则提炼出了诸如“公共性”、“实在性”、“普遍性”和“自治性”等法律秩序的核心概念。

如果昂格尔的理论到此为止,那么他也许不会在思想史上留下太多的印记。但是,他的过人之处则是把他的理论分析从自由主义社会延伸到了后自由主义社会,并认为后自由主义社会在社会结构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西方那种特定的法治开始解体。

法治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国家的灵魂,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昂格尔分析说,后自由主义社会的一般特点是:第一,政府开始干预私人生活,国家卷入到财富的重新分配、规定和计划。后自由主义社会是一种福利社会,法治之下的明确法律规定让位于抽象的一般条款,法治之下的形式公正让位于程序或实质的公正,后自由主义社会背离了自由主义法治所要求的法律“普遍性”和“自治性”。福利国家的兴起意味着法治的衰落;第二,国家与社会接近,公法与私法混同,自由竞争被社会合作所取代。由于国家与社会界限的模糊,因此,法治之下的法律“实在性”与“公共性”遭到了冲击。

对西方人来说,就可供参考的、关于中国的资料文献而言,韦伯的时代超过了孟德斯鸠时代,昂格尔的时代超过了韦伯的时代。但是,在美国的汉学家们看来,他们都误读或者错误地应用了关于中国的资料。哈佛大学的安守廉教授于1986年专门撰文批评昂格尔,认为昂格尔“对中国文明基础的描述提供的是一幅颇能够引人误入歧途的图景”,批评他“很少注重准确地描述中国的历史”。

两个美国学者为中国历史问题发生争吵,是一件有趣的事。安教授的指责不无道理,至少间接地减损了昂格尔理论体系的可信赖性,不过,昂格尔理论并不在意于法律的细节,他理论本身带有宏大叙事的风格。而且,他对中国问题的分析,发表于年轻气盛的青年时代。他关于中国法律的论文写于二十多岁。可以说,他对中国似是而非的理解和残缺不全的认识并不影响他理论本身的震撼力。就一个中国人的直觉而言,我们更欣赏昂格尔教授的理论,因为他至少找到了中国社会、法律与西方社会、法律的比较切入点。

THE END
1.美国法律是否比中国更好?我曾经以为美国法律比中国的更好,但深入了解后,我发现在我个人所关心的动物保护,以及对人民群众来说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735414/answer/47467297141
2.中西法律文化比较12篇(全文)特别是在古代法律文化方面,新教材(必修一)在政治文明史中还专门设置了《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涉及了以罗马法为代表的古代西方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历史作用和价值。而新教材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方面,既无完整的法律文件内容的说明,更谈不上类似于古罗马法的完整专题设置。这看起来又不能不说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3j3c6gb.html
3.中国法律传统的断裂与衔接国际经济法网1.1.现行中国法与中国固有法之断裂 一位日本法学家说过:恰如我们所要见到的,现代的国家法律与以往的日本法没有联系。现代日本法视自己为西方法律的后裔。极少有人用对过去法律的研究来解释现行的法律。在法国,Domat和Pothier的著述对民法人士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日本,没有这样的对应物。Harada,一位杰出的日本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fxjyyj/10534.htm
4.《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重点与索引20211204194421.pdf《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重点与索引.pdf,WORD 格式 -- 可编辑 本索引基于《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第四版) 张中秋著 法律出版社 §1.1 中国古代法形成于部族征战 中国古代法(以 刑为中心)最初主要形成于部族之 间的征战( P1) 部族征战不仅是中国古代法藉以形成的特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204/8062035105004051.shtm
5.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因为他认为中国的“本土法律”派并不是针对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中的某种现代性问题并根据“后现代”这一特定视角而形成的一种智性努力,而毋宁是一种面对社会变革而在任何时候都会必然产生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法学版,尽管他宣称法治保守主义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借鉴西方具体规则的法律移植论的方式,亦即借鉴西方法律观念和方法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95765177/
6.第2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旨发言现场实录1978年之后中国的法治建设和以前两次突变有着明显的区别。1978年至今法治建设是一次承前启后的渐进发展,它试图重续文革之前法治建设,但又不是简单的复旧,它吸收借鉴西方法律,与国际惯例接轨,但又不是回到法律西化的传统,在知识传承,意识形态方面可以看到1978年之后法治建设和新中国历史的联系,但是从发展的背景和轨迹https://www.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1722/cid/146.html
7.简析当代中国司法机关与西方国家司法机关之间的不同点综观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有关法律规定,我们知道,当代中国司法机关与西方国家司法机关二者之间在对其各自司法机关概念的含义及其各自运作方式的确定等方面上是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点的。 我认为,它们二者之间所存在着的明显区别和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二者之间在对各自司法机关https://www.360doc.cn/article/83649127_1133524444.html
8.法学沈家本任修订法律大臣时,主持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仿照西方模式改革中国传统法律的工作。他派遣政府官员和学生出国考察和学习西方法律,聘请日本法学家来中国修订法律和讲学,1906年创立第一所近代法律学校;组织翻译了大量外国法律。 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西方各种法律思想,继续传入中国。 外国法制史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