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条文中国人大新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案(草案)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二、将第六条修改为:“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做到法律规范明确、具体,具有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将第八条第六项修改为:“(六)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

四、将第十条改为两条,作为第十条、第十二条,修改为:

五、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三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作出决定,就特定事项在部分地方暂停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

六、将第十四条改为第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前款规定审议法律案,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意见。”

八、将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三十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调整事项较为单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见比较一致的,也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

九、将第三十四条和第三十六条合并,作为第三十六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法律案有关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或者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应当召开论证会,听取专家、有关部门等方面的意见。

“法律案有关问题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利害关系人、有关部门、专家等方面的意见。

十、将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七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应当将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等通过网络等媒介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但是经委员长会议决定不予公布的除外。重要的法律案,经委员长会议决定,还可以在全国主要媒体公布,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情况应当向社会通报。”

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八条:“拟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法律案,在法律委员会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前,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法律草案中主要制度规范的可行性、法律出台时机、法律实施的社会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一步听取意见,组织开展评估工作。评估情况应当在法律委员会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

十二、将第四十条改为第四十二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常务委员会会议可以对个别有重大意见分歧的条文先予表决。”

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

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一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每届任期的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等形式,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编制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应当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评估,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确定立法项目,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由委员长会议通过并向社会公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负责编制立法规划和拟订年度立法计划,并协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督促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落实。”

十五、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提前参与有关方面的法律草案起草工作;涉及综合性、全局性等事项的法律案,可以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组织起草。”

十六、将第四十八条改为第五十三条,修改为:“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修改法律的,还应当提交修改前后的对照文本。法律草案的说明应当包括制定或者修改该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内容。法律草案起草过程中对重要问题有意见分歧的,应当就征求意见和协调的情况予以说明。”

十七、将第五十三条改为第五十八条,第二款改为两款,作为第二款、第三款,修改为:“法律被修改的,应当公布新的法律文本。

“法律被废止的,除由其他法律规定废止该法律的以外,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告。”

十九、将第五十四条改为第六十条,第三款修改为:“法律标题的题注应当载明制定机关、通过日期。经过修改的法律,应当依次载明修改机关、修改日期。”

二十、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一条:“法律规定要求有关国家机关对专门事项作出配套的具体规定的,有关国家机关应当及时作出规定。”

二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根据法律实施的情况,可以组织对有关法律开展立法后评估,并向常务委员会提交报告。”

二十二、将第六十三条改为第七十一条,第四款修改为:“本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和其他设区的市。”

“较大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限于城市建设、市容卫生、环境保护等城市管理方面的事项。”

二十三、将第六十四条改为第七十二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制定地方性法规,对法律、行政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

二十五、将第七十一条改为第七十九条,第二款修改为:“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创设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的规范,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二十六、将第九十一条改为第九十九条,第一款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审查中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研究意见;也可以由法律委员会与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召开联合审查会议,要求制定机关到会说明情况,再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制定机关应当在两个月内研究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见,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反馈。”

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根据前款规定,向制定机关提出审查意见、研究意见,制定机关按照所提意见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进行修改或者废止的,审查终止。”

将第二款改为第三款,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审查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而制定机关不予修改的,可以向委员长会议提出予以撤销的议案、建议,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决定。”

二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零一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审查过程中,可以将审查情况向提出审查建议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予以反馈。”

二十八、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零三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主要针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并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则和原意。遇有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情况的,应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关法律的议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外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得作出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此外,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改前后对照表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立法法是关于国家立法制度的一部重要法律,自2000年颁布施行以来,对规范立法活动,推动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立法工作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特别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有必要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立法法进行修改完善。

修改立法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和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更好地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关于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

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至关重要。根据各方面的意见,总结实践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完善:

1.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协调。增加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当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通过每届任期的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等形式,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确定立法项目,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修正案草案第十三条、第十四条)

2.充分发挥全国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增加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案,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全国人大代表的意见;确定立法项目,应当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修正案草案第六条、第九条、第十四条)

3.发挥立法在推进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按照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要求,在立法宗旨中增加规定,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并结合近年来的做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作出决定,就特定事项在部分地方暂停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修正案草案第一条、第五条)

二、关于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审议等机制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的要求,总结实践经验,建议增加以下规定:

1.健全起草机制。增加规定,全国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提前参与有关方面的法律草案起草工作;涉及综合性、全局性等事项的法律案,可以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工作机构组织起草。(修正案草案第十五条)

2.完善立法论证、听证等规定。增加规定,法律案有关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或者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应当召开论证会,听取专家、有关部门等方面的意见;法律案有关问题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利害关系人、有关部门、专家等方面的意见;编制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应当科学论证评估。(修正案草案第九条、第十四条)

3.完善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规定。总结2008年以来法律草案一般都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和本届以来对二审以后的法律草案也公开征求意见的做法,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应当将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等通过网络等媒介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重要的法律案,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在全国主要媒体公布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情况应当向社会通报。(修正案草案第十条)

三、关于提高立法质量,增强法律的可执行性

立法质量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实施效果,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据此,建议补充以下规定:

1.将提高立法质量明确为立法的一项基本要求。增加规定,立法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做到法律规范明确、具体,具有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修正案草案第一条、第二条)

四、关于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关于较大的市地方立法权的由来是,1982年修改地方组织法时,考虑到一些较大的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比较重要,也需要根据本地方的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因此,修改后的地方组织法规定,省会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常委会“可以拟订本市需要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提请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制定、公布,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1986年修改地方组织法时,将省会市和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草案的“拟订权”,修改为制定权,但需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2000年制定立法法时,又将较大的市的立法权扩大至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

1984年至1993年,国务院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分四次批准了19个设区的市享有较大的市地方立法权。目前,在全国282个设区的市中,享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有49个,包括27个省会市、18个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其中,重庆市在1997年经全国人大批准为直辖市)以及4个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尚没有地方立法权的233个。较大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是地方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近些年来,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提出议案、建议和提案,要求增加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的数量,不少设区的市也提出赋予其较大的市地方立法权的要求。

六、关于加强备案审查,维护法制统一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总结近年来法规备案审查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建议增加以下规定:

1.完善审查处理程序和建议意见反馈机制;对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备案审查中的职责作出规定。(修正案草案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

2.针对司法解释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主要针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并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则和原意;同时明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外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得作出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修正案草案第二十八条)

此外,修正案草案还对完善法律案的审议程序、规范规章制定权限等作了补充完善。在调研和征求意见中,有关方面还提出了其他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这些问题可以在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后继续深入研究。

THE END
1.中国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法律条文有哪些主要的内容中国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法律条文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https://www.64365.com/special/121561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有哪些?法律法规电子版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大全2023整合了等劳动合同法、民法典、安全生产法、刑法免费电子版文档。提供了最新修改版法律法规内容,可以为个人以及行业用户提供法律参考依据。比如:可以从《刑法》中学习到权威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从《劳动法》中了解劳务合同基本要求,提高劳工权益意识,正确维权。本站提供了相关法律http://www.downcc.com/k/falvfagui/
3.2018年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课真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和为贵”与自由、平等的法律可以兼容,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可以积极推进调解制度的实施,B项正确,AC项错误。信访制度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方法,是公民主张自己权利的渠道,但不是“和为贵”的体现,D项错误。 5.四位法学生旁听法院审理一起刑事案件后,用不同方法对法院涉及案件的刑法条文进行了解释,下列说法https://www.kaoyan.com/zhuanyeke/zhenti/5bffd44649139.html
4.中国法律一共有多少条中国法律的条文数目非常庞大,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法律规定。根据不同来源和层级的法律文件,中国现行法律大约有数万条。 【法律分析】 中国法律的条文数目之所以如此庞大,是因为其法规体系相对完善、涉及范围广泛。根据法律的不同法律文件,可以将中国现行法律分为以下几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司法https://www.scxsls.com/knowledge/detail?id=204626
5.中国法律中国法律大全下载中国法律法规大全2024中国法律大全是为了让所有用户了解中国的法律而整理出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大全,里面包括了中国刑法,劳动法,刑事民事诉讼法,监察法,食品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消防法等等,让你对国家法律有明显的了解,如果有需要的话不妨前来当易网下载吧!http://www.downyi.com/key/zhongguofalv/
6.法律语言学研究会第8期工作简报由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肖云枢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张剑波副教授主编的《法律英语教程》于2009年6月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共17个单元(转下页) (接上页)所选材料全部源自英美法律原版文章和法律条文,内容涉及英美法律制度、美国法律教育、法理、宪法、刑法、民法、刑诉、民诉https://flyy.gdufs.edu.cn/info/1006/2015.htm
7.建设中国特色法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光明日报编者按:12月26日,为进一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讲话精神在法学界落地生根,光明日报社和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共同主办“法治中国论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来自国内法学院校、法律实务部门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建设和推进全面依法https://news.gmw.cn/2017-12/29/content_27217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