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1260条中的生老病死:从价值共识到法律规则2020全国两会

5月22日,有着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之称的民法典草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请审议。经过数十年酝酿、五年编纂,这部1949年以来体量最大的、中国第一部被称为“法典”的法律,终于走到了正式出台前的最后一步。

为了解民法典的制定、出台过程,条文中的中国特色,以及这部诞生于新世纪的法律具有哪些时代特点等,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参与民法典编纂的法律专家。他们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原副主任扈纪华;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原院长王卫国;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士国。

解决信息文明时代的新问题

新京报:1949年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婚姻法、民法通则、继承法、合同法、物权法等。有了这些单行法,为什么还要编纂民法典?

刘士国:从历史上说,编纂中国的民法典是几代法律人的愿望。1949年后,我国曾在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典起草工作,但出于各种历史原因,民法典始终未能出台。

2014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也成了民法典的催生剂。

其实,民法典的核心问题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比如草案总则编第4条的“平等原则”,就是在为维护市场主体平等性提供保障。

王卫国:从法律体系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不同问题相继出台了多部民事法律,包括1985年的继承法、1999年的合同法、2007年的物权法、2009年的侵权责任法等,越来越多的法律规则引发了一些问题。

比如居住用地70年使用权的问题。1990年国务院出台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提到,居住用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是70年;1994年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70年的土地使用权到期时,使用者需提前一年申请续期,否则国家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到了2005年,物权法又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自动续期。

另一方面,在法律碎片化的情况下,人们了解法律、适用法律存在不便,不知道该去哪部法律中找答案。因此要通过法典的方式,对长期形成的法律资源梳理、整合,统一起来,使其更适应当下的社会生活。所以民法典的编纂过程,实际上是法律进步的过程。

另外,通过民法典确定下来的原则、规则不会轻易改变。这样,大家才能对法律制度有一个稳定的预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京报:民法典有1260个条文,中国人的生老病死、结婚、买房等人生大事全部囊括在内。什么样的规则可以纳入民法典,什么样的规则不适合纳入民法典?

应当由民法典保护的权利,我们会通过提取公因式的方式进行规范。

比如2018年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我们发现,科技的深度介入已经开始影响人作为人的确定性了,它带来的冲击很大。这是其他国家民法典不会涉及的问题,但我们意识到中国民法典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参与民法典编纂的讨论者对这件事的共识是科学研究应该有规则、有底线,要遵守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所以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研究就被写进了民法典。草案在人格权编第1009条写道,“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此外,中国编纂民法典时,绝大多数国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开始向往更美好的生活。而美好生活的核心和关键内容之一就是对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的确认和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法典草案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这最能顺应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能实现保障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的立法目的。

王轶: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除了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还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这些属于公民权利,主要解决国家、特别是行使公权力的部门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而民法典规定的人格权,是为了解决平等主体间人格权益的确认和保障。它和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存在差异的。

扈纪华:关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的说明中专门提到,人格权编这一部分,主要是民事法律规范的角度规定自然人和其他民事主体人格权的内容、边界和保护方式,不涉及公民政法、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找到中国人的价值共识

新京报:民法典的编纂工作持续了超过5年,哪些机构或群体参与其中?如果各方意见不同,怎么协调协商?

扈纪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牵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原国务院法制办)、中国社科院、中国法学会等五家单位组成了民法典编纂工作协调小组。编纂过程中的协调、决策、进程等问题,都会提交到协调小组会议上研究、讨论。

此外,草案在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后也要在网上刊登,公开征求意见。目前的数据是,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

王轶:此次民法典编纂分两步走,民法总则起草、民法典各分编编纂一般先由学界提出专家建议稿,提交法工委参考。经过调查研究和多轮征求意见,法工委逐步形成民法室室内稿、征求意见稿以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稿。常委会审议后再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最后形成提交全国人大会议审议的民法典草案。

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同意见、不同声音。对于立法机关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中国人的价值共识。

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和法工委的同志经常到各地调研,开座谈会。中国法学会作为参与单位,也广泛组织动员各地的法学会就近参与调研。这些调研就是要了解当下的价值共识。此外,各地各级法院每年受理上千万件案件,也是非常好的调研素材。

就拿人格权编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来说,学界、实务界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争议还是比较大的。比如一些具有大数据获取能力的互联网企业,他们希望在个人信息收集、使用方面受到的限制少一些,争取更宽松的经营环境;自然人希望限制更严格,保护得越充分越好。

所以这是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立法机关会把找到的价值共识,变为民法典中的条文和规则。

新京报:此前,民法领域存在着多部单行法。现在要把它们整理、编纂成民法典,主要做了哪些调整?

扈纪华:民法典编纂不是简单地汇总,而是要在体系化、科学化的前提下,对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制度规范系统整合、编订纂修。最后形成的法典,不仅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国情和实际,还要做到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逻辑自洽。

面对一些还处在变化发展较大、经验不够成熟、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可能就暂不纳入民法典。

像这样社会影响力比较大的规则,在加入民法典的过程中都要慎重决策。

王轶:为什么称为编纂民法典?就是要有体系、有逻辑地安排法律规则的位置,而不是简单地把以前的法律合并到一起。

目前,总则编实际上是对各分编提取公因式。比如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判断,总则编第六章第三节确立了相对完备的规则,所以之前合同法中关于合同效力的部分规则就拿掉了。另外一些在各分编里找不到地方写的内容,作为“立法技术的剩余”,也一起放到了总则里。

因为要成体系,有逻辑,所以一些条文的位置也会进行调整。

比如“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依据,有损于他人而取得利益,受害人有权请求受益人返还不当利益)制度。作为引起债的原因之一,在民法典草案未设债法总则编的前提下,它与合同更为贴近。所以在现在的草案里,不当得利被安排在了合同编的准合同部分。

另外,原先的担保法废止了,担保法中的内容就被分散到了民法典草案的不同部分。比如定金制度被纳入了合同编的通则;保证合同被放到了合同编,成为了典型合同中的一章;担保物权被纳入了物权编。

新京报:在条文的具体表述方面,民法典删掉了一些相对晦涩的概念,比如除斥期间、居间合同等。为什么要这样?

扈纪华:作为市民社会私法领域的基本法,民法典首先要让人看得懂。这是立法中一定要遵循的准则。当然作为一部法律,它也要有国际上公认的法律术语,比如法人、物权、地役权等。在通俗和准确之间如何平衡、如何取舍,这需要立法智慧。要把专业术语用最近似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也需要进一步宣传和解释。

就像你提到的,在合同编里,合同法中规定的居间合同就被改成了中介合同,更易理解。在法律内涵上,中介和居间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但是修改的目的就在于通俗化。我认为条文的重点不在于合同的名字,而在于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没有大的调整。

民法典中的中国特色

新京报:与其他国家的民法典相比,中国民法典有哪些相同的内容?哪些不同的内容?

王卫国:作为一部法律,中国民法典草案吸取了近代以来全球工业化、现代化的成果,也吸收了欧洲法典化的经验和一些英美法中的概念。比如隐私权,就是从国外引进的。这是因为各国对民事权利、权利保障的认识是一致的,从其他国家借鉴也很正常。

事实上,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是民法典物权编的基础之一。在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基础上,我们才建立起了土地市场。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搞活土地使用权、加快土地的有序流转和有效利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实行财产权与身份权的分立,形成所有权、资格权和财产权“三权分置”的格局。

民法典也反映了这一变化。草案在物权编中增加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自主决定依法采取出租、入股或者其他方式向他人流转土地经营权”的规定,明确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土地经营权,自流转合同生效时设立。

新京报:除了这些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中国特色外,民法典中还有哪些内容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刘士国:比如人格权编,大陆法系其他国家的民法典都没有把人格权单独成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要保护人民人格权,这成为民法典设立人格权编的政治依据。

王卫国:绿色发展理念也是民法典的中国特色之一。

法国、德国等国的民法典出台时,奉行个人本位主义,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等体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制度关切纳入立法视野。中国民法典对环境和生态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体现了我国坚持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相统一的民法理念。

之前在侵权责任法中有专章规定环境污染责任,主要立足于对受害人的保护,民法典草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关于生态破坏的内容,主要立足于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

维持民法典的生命力

新京报:从提请审议的草案来看,民法典是否还有遗憾?

王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认为最理想的民法典,但最终出台的版本一定是经过折中、妥协、不断寻找平衡点的产物。

我个人认为,从立法技术上讲,民法典还有不少可以提升、完善的地方。比如编排体例上,人格权编应该放在第二编,调整人身关系;物权编、合同编应该放在第三编、第四编调整财产关系;之后是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它们既调整人身关系又调整财产关系;最后通过侵权责任编,一体保护人身和财产权益。

新京报:步入信息时代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行业、新业态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社会生活中不时出现以前没有的新状况。在这样的前提下,民法典如何维持自身生命力?

扈纪华:民法典是一部比较稳定的法律,一些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内容不宜纳入其中。有些属于民法范畴的内容,可以制定特别法,游离在民法典外,等条件成熟后再讨论是否补充进民法典。

另外,将来如果出现新的社会现象,我们可能来不及修订民法典、制定单行法,来不及给出具体回答。但在民法典中,我们会做一些原则性规定,在实际案例的裁判过程中,司法机关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和司法解释对这些原则进行细化。

比如安乐死的问题——能否在尊重自然人个人意志的基础上,在不违背医学伦理、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停止治疗措施?这个问题仍然有很大争议,所以没被纳入民法典草案。但是在民法典草案中明确,自然人享有生命权,有权维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严,如果以后出现类似案例,司法机构可以参酌这一规定。

不少类似的问题,即使现在没有规定,将来如果达成共识,也可能补充进来。这样的接口在民法典草案中还有很多。

王卫国:类似的情况,在总则编里也有。

比如现在的草案,没对包括金融资产在内的无形财产进行更多规定,但总则编中提到了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现在可能是经验积累和理论准备不足,但这些内容都是今后发展、完善的方向。

所以在我看来,这次编纂民法典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我们也可以修订或者再编纂民法典,让它更加现代化。

THE END
1.法律法规百科全书深入了解中国的100条关键法律法规在中国,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国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100条特别值得关注,因为它们涵盖了从基本人权保护到市场经济运行各个方面的问题。这百条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刑事犯罪,也包括民商事纠纷,以及对个人信息保护等现代社会需要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 https://www.xtssu.cn/ke-pu-wen-zhang/570648.html
2.法律常识了解中国十大最基础的法律知识了解中国:十大最基础的法律知识 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拥有众多复杂的法律体系,其中一些是所有公民必须熟知的。以下是中国十大常见法律,它们不仅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包括了更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刑法 - 这是规范犯罪行为和处罚犯罪者的主要法律之一,涵盖诸如杀人https://www.nu445dn1f.cn/zhan-hui-zi-xun/872925.html
3.普法宣传一起学习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 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与 此同时,它也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 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 http://www.tjbcwhg.com/portal/category/read/?id=2782
4.法律知识内容大全解密法律法规司法实务与专业术语不同行业如金融、医疗等都有其特定的法律规定。在这些领域内,《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提供了详细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南,帮助业界人士更好地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 国际贸易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成为越来越多公司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了解国际条约和协议,如WTO规则,对于避免跨境交易中的https://www.1lhyh3ij.cn/mei-ti-bao-dao/460461.html
5.宪法晨读内容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http://www.njatsy.cn/view/?id=11139
6.法律小常识百问解析法治生活的智慧指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无论是个人之间的纠纷,还是与公共事务相关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来处理。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了解法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本文将通过提供100条关于法律小常识的问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56538.html
7.人世间中的法律点你看懂了吗?#人世间把中国人骨子里的韧劲演透了#【#人世间中的法律点你看懂了吗#?】要说当下哪部剧让人泪点频繁却又格外“上头”,那一定非#电视剧人世间#莫属!由@雷佳音 @辛柏青 @宋佳 @殷桃 领衔主演的《人世间》,以普通中国家庭生活为白描对象的电视剧,让观众收获了久违的感动。追剧普法两不误,法报君带大家一起用https://finance.sina.cn/2022-02-24/detail-imcwipih5195254.d.html
8.任正非:不要再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那为什么后来中国衰落,欧洲就崛起了?莎士比亚怎么会对欧洲文艺复兴产生这么大作用?我以前想不明白。我看拜伦的《唐璜》,怎么这个戏剧就触及到欧洲的思想解放呢?我看不懂,就问别人,别人说唐璜就是一个流氓,但冲开了宗教的禁锢;还有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我也不明白,怎么这就是文艺复兴呢?实际上,人本质上就是裸体的,https://blog.csdn.net/u013669912/article/details/142152499
9.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非议,我非常震惊!我其实不懂法律【外交部:《中英联合声明》是历史文件 已不具现实意义】 这一条新闻竟然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非议,我非常震惊!我其实不懂法律,更不懂国际法。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法律问题,这是一个国家政治问题。很多人不了解国际政治,以为诚实守信就能走遍天下?如果熟知历史的人就不会这么幼稚!当年八国联军跟你讲过道理吗?既然收https://xueqiu.com/2147332855/88079785
10.看完这个故事,我发誓一定要学好法律!为什么中国航运企业,开始停运红海航线 钱在说 1393跟贴 打开APP 有人趁我不在家时竟然偷偷干出这种事 时光莱啦 781跟贴 打开APP 1架可抵2架战斗机,超级武装直升机完虐F16战机 四夕君 2296跟贴 打开APP 儿媳刚结婚就被婆家欺负 看聪明的儿媳怎么戏弄婆家人 路哥情感动画 打开APP 第9集|公安局长半夜把警察https://m.163.com/v/video/VLHPRM44N.html
11.写在《权力场——中国人的政治法律智慧》7版之际.pdf全文维普资讯 法制与社会发展 (双月刊) 2008年第4期 (总第82期) · 法律文化研究 · 事务主义与官僚主义 : 谢觉哉论 “躬亲庶务”与 “委任责成” —— 写在 《权力场—— 中国人的政治法律智慧》7版之际 霍存福 (吉林大学 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谢觉哉将 “躬亲庶务”与 “委任责成”这一古老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0708/20640583.shtm
12.西安决策参考到2020年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是新型城镇化重要目标。目前来看,这一任务有望提前完成。 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公安部新闻中心、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官方微博“中国警方在线”发布的新闻稿显示,公安部2月21日召开全国治安管理工作座谈会,公安部副部长孙力军在会上讲话时表示,要全面深化以户籍制度为重点的治安管理http://www.xalib.org.cn/info/72438.jspx
13.中国公民赴俄罗斯须知持公务、因公普通、因私护照的中国公民访俄前,应事先办妥有关签证。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一定要申请与实际来俄目的相符的签证。出行前务必做好相应准备,最好与懂外语的人同行,仔细阅读并向邀请单位及代办签证人员了解签证种类及邀请信情况,以便在必要时能够进行说明。同时,检查护照、签证、邀请信、宾馆订单(如https://wb.nju.edu.cn/5a/21/c4156a88609/page.htm
14.《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精装图文版)[精品]》最新章节本书是一本法律文化类读物,通俗说法,通俗说史。本书针对当下热点法律问题,回溯考究古代法律如何处理此类问题,从生动有趣的法律故事中,解读中国古人的法律智慧,以资当下借鉴。本书涉及的主题有官司、上访、巡视、举报、公款消费、律师职业、考场舞弊、扫黄禁娼、性骚扰https://m.zhangyue.com/detail/11543575/
15.为什么都要骂法律界人士屁股歪?(本帖仅讨论法学界专家学者)我要加上前提惹,本贴只讨论法律界专家学者的情况,律师不算!!许多律师的法学功底和专业水平确实值得怀疑,大家的质疑是正确的!!! 先说观点,上来就骂法律届人士屁股歪的,我很不赞同。接下来说理由,如果单纯就是喜欢粉粉黑黑那套的就不用往下看了,也不用跟我讨论,没啥意义。我是为了写给那些还在怀疑跟迷惑的人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5942118/?cid=2274177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