侮辱诽谤违法行为的概念行为特征及常见的实务问题

侮辱,是指以暴力、辱骂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1)侮辱、诽谤行为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人格尊严,是指公民基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声望、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各种客观条件面对自己或者他人的人格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和尊重。

名誉,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望声誉,是一个公民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

名誉权,是以名誉的维护和安全为内容的人格权。

本行为侵犯的对象是特定的自然人,不包括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组织。

(2)侮辱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行为人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以捏造事字为前提,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行为。

散布,就是在社会包括网络公共空间上公开地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利用文字或者图像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

损害,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侵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的损害。

侮辱行为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行为。

针对特定的人,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侵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本行为。

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损害某个特定的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本行为。

诽谤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辱骂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公然,是指当着众人或者第三人的面,或者利用可以使不特定的多人听到、看到的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如在互联网上发布侮辱信息等。至于被侵害人是否在场,不影响本行为的成立。

侮辱的形式,既可以是有暴力倾向的形式,如以墨涂人、强迫他人做有损人格的动作等;也可以是文字、图像的形式,如以大字报、小字报、漫画等形式攻击被侵害人人格;还可以是言语的形式,如以言语对被侵害人进行嘲笑、辱骂等。

对肖像的侮辱也可以构成诽谤行为,如涂划、玷污、践踏、损毁他人肖像,PS被侵害人照片等。

(3)本行为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2项的规定,公然侮辱他人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裁量意见》的规定,在执法实践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较重”:

①使用恶劣手段、方式的;

②给他人正常工作、生活身心健康、名誉造成较大影响的;

③经劝阻仍不停止的;

④利用信息网络公然侮辱、诽谤他人的;

⑤针对多人实施的;

⑥其他情节较重的情形。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

①诽谤行为要求捏造事实并予以散布,而侮辱行为并不要求用捏造事实的方式进行。

②诽谤行为只能采用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进行,而侮辱行为并不限于使用语言、文字、图像的方式,还可以使用暴力对被侵害人进行侮辱。

侮辱他人,只有情节严重的才构成侮辱罪。情节严重,是指手段恶劣,引起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或者造成其他恶劣的政治影响及社会影响的。

《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2项竞合。对保安员侮辱他人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侮辱”。

如果其行为依法应当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2项。

如果其行为情节严重,依法应当吊销保安员证,并应当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依据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2项和《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

如果其行为情节轻微,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仅应当予以训诫的,法律依据适用《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5条第1款第1项。

《劳动法》第96条第2项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2项竞合。对用人单位侮辱劳动者的,违法行为名称表述为“侮辱”,法律依据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2项。

违反治安管理的诽谤行为,不仅在违法程度上重于民事性质的侵权行为,其与民事性质的侵权行为还具有以下区别:

①诽谤行为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诽谤行为;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宜扬,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的,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

②诽谤行为在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而名誉侵权行为的主观过错还包括过失。

两者均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都表现为捏造事实,诽谤行为也可以表现为行为人捏造使他人可能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事实。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行为侵犯的客体不同。

本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单一客体,即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而诬告陷害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也侵犯了有关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②行为的目的不同。

本行为的目的是损害他人的人格和名誉;而诬告陷害行为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③行为方式不同。

本行为捏造有损他人人格和名誉的事实,只是向其他人散布,并没有直接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检举、控告;而诬告陷害行为必须是捏造他人可能受到刑事追究或者治安管理处罚的事实,并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进行检举、控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①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②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③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

其中,“明知”包括“知道”和“应当知道”两种情形。

知道,是指有证据证明行为人知道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是捏造的。

在办理治安案件时,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行为,可以参照上述解释予以认定。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只有情节严重的才构成诽谤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的规定,“情节严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①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

②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③2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④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尚未达到上述规定的情节严重的,可以诽谤行为予以治安管理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2款规定的虚假信息,是指针对单位、不特定多人、公共事件而编造的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虚假信息。

THE END
1.违法行为的含义种类构成要件违法就是指违反现行法律,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违法行为按照情节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按照其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和违宪行为。 违法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违法是指一切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狭义https://mip.64365.com/baike/wfxw/
2.王昭武:法秩序统一性视野下违法判断的相对性基于法秩序统一性之要求,违法判断的相对性虽承认各自法域对于违法判断的自主性,但是强调整体法秩序自身所存在的正义理念能够统合各自法域的自主判断。因而,应在法秩序统一性的视野下,以违法统一性为基础进行违法的相对性判断。尤其是,刑法等各个法域均采用违法性概念,而我国传统犯罪论体系中的违法性仅指具有刑事可罚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47304
3.程啸:侵权法中“违法性”概念的产生原因在他们看来,违反什么样的先前存在的义务才算是违法是很难回答的,因此违法的概念无法加以清楚的界定,将其作为过错的一个内涵并没有实际意义。此外,行为不违反任何义务并不表示就当然没有责任,如果立法者基于某种考虑认为对这种行为有科以责任的必要时,不排除科以责任的可能性,因此把违法性纳入过错当中难免产生误导,使http://lmydlf.cupl.edu.cn/info/1022/1147.htm
4.对刑法总则第64条中“违法所得”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一、刑法及司法解释中关于犯罪数额的相关概念:违法所得、非法获利、犯罪所得、非法经营数额、销售金额、货值金额、盗窃数额、诈骗数额、贪污数额、数额、透支额度、收取服务费数额等等。上述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http://www.jinzhicheng.com/col_hyzx/202203/27754D5F62809AE4D6481EAB03CC22A8.htm
5.犯罪当然,犯罪的混合概念中,当形式与实质相一致的情况下,犯罪的认定问题是容易得到解决的。但是,当形式与实质相冲突,例如行为有刑事违法性而无社会危害性或者有社会危害性而无刑事违法性的情况下,是形式特征从实质内容还是实质内容非从形式特征,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国《刑法》[1]第十三条对犯罪的规定:“一切https://baike.sogou.com/v58763.htm
6.如何理解“道路”的定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道路范围的界定研究二、道路概念解析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根据上述规定,道路交通管理中的道路范围,可以分解为公路、城市道路和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单位管辖场所三个组成部分。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7/14/c5522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