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法律中那些抹不掉的痕迹

《无害的偏见:西方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

韦伯把中国法律传统称为原始的家产制法律,认为这样的法律到达不了西方式的形式理性;庞德研究西方普通法的精神,却认可并赞赏近代中国法继受了欧洲大陆法;昂格尔则走向极端,把西方社会嚣于法治的一端,把中国传统法置于非法治的另外一端……几位西方学者,从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对中国的法律传统自由圈点。这些“偏见”有时却能起醍醐灌顶之效。

《圣殿:1850年至1965年的牛津法学教育》

《你的权利从哪里来?》

《电车难题:该不该把胖子推下桥》

电车难题是由英国哲学家菲利帕·富特在1967年设想的一个思想实验。本书虚拟了一桩符合“电车难题”情境的事件及随之而来的审判,检控官、法官、被告、受害人家属、陪审团、律师、媒体、大学师生、电视观众、论坛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登场,一场思维的激烈碰撞就此展开。作者还结合案情与审判进程中的讨论热点,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古往今来若干大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与贡献,展示诸位先哲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想中是否存在法律观念?对此,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是所谓的德治主义,并不存在西方人眼中的法治观念。美国汉学家金勇义在其所著的《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一书中,本着正义与民主的原则,把中国传统法律置于法律之林,把法的观念与哲学思想紧密相连,对中国传统的法律观念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从而否定了西方学者的观点。

正像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一样,中国也曾三次征服东亚,一次靠军队,一次靠宗教,一次靠法律。就此而言,整个东亚都曾受中国武力、儒教及其法律制度的影响。其实,早在汉代以前,中国就出现了法观念。无论是儒家的礼,还是法家的法都是人们行为的范式,因此,法作为人们行为的范式或标准乃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共同的观点,当然亦是治国的工具。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存在一些主要特点:一是礼、法、刑的法的渊源存于自然之中,而非超越于自然之上;二是法律是由公共的权威演变为行为规范的公共力量;三是法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的行为,以创造一个与自然秩序一致的和谐的社会秩序;四是传统中国的法律是与民主相对立的封建主义的法律,如保守且更多地赞成习惯法,法律的适用具有地方保护主义和排外倾向等;五是成文法是道德规范的必要补充。在作者看来,传统中国的法律制度所具有的鲜明特色是:“更多地依靠儒家礼中的道德原则,而不是法家的实在法来调整;习惯法更甚于成文法典;家族主义更甚于个人主义;封建主义更甚于民主原则。”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自然法的观念是用“天命”或“性命”“天志”以及“天道”“人道”“天理”等术语来表达的。在中国,“尊天”的传统思想起源于泛灵论的宗教信仰(对天的崇拜)。具体来说,在道家传统中,天的概念被道的观念所取代,即天之道,以此表达对自然原理的认识;相比“天”在道家学说中被物质化或自然化,在儒家学说中则被人格化。如自然界的事理变成了人的道德准则,这就是“天理”,将天理解为道德的源泉或基础,由此,天不仅意味着“自然的”,也意味着“合乎道德的”,同时也是“理性”的。就命的概念而言,古代中国有形形色色的天命论,“命”是天所制定的社会规范,因此,知“命”也就是要承认大自然的存在为无法回避的事实;而在墨子和荀子主张的道德决定论中,天命指用赏善罚恶鼓励道德行为的天的意志,意指道德法则或理性法则这一意义上的自然法。由此而言,“自然法在西方是一种明确的、主动的规范或准则,而天命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一种被动的规范或限制。这种分歧的根源似乎在于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的观念不同。”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还将上述自然法概念予以社会化,将“仁”“义”作为一般规范的自然法,将“礼”作为社会规范的自然法,将“三纲”“五常”等作为价值标准的自然法。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自然法概念不仅成为了社会的正统思想,而且为专制主义提供了依据,从而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法制史上存在法律实证主义和不成文法学派两种思想倾向,如康熙皇帝颁布的一项诏令中提到:“那些把困难留给自己的良民则会像兄弟一样,通过求助于长辈老人,或是村社之长去解决问题。至于那些好弄麻烦,顽固好斗的人,让他们在法律面前遭到毁灭,那就是属于他们的正义。”可见,上述两种倾向在中国古代法律中处于并行地位。如自汉朝时起,律(成文法)与“例”(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先例)就已开始并行。律规定罪名,例则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区别轻重,这有点类似于英国过去的普通法和制定法之间的关系。以对法律的运用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根据法律制度的规定以及案件中涉及的具体情况,使得刑罚与罪行相符合,这体现的是公平原则;另一方面,当法典中似乎没有可适用条款的情况下,法官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表明法官不仅要在犯罪与刑罚之间按照成文法和基于情理、仁和人性之间的正义原则寻求公平和平衡,还要求法官把仁善与理性运用于法律之中,用“仁”取代僵硬的规定作出衡平的判决,依“理”作出公平的判决。

谈及法律责任,主要指刑法责任,而且相比古代其他国家要发达许多。公元7世纪时唐朝的刑律丝毫不逊于欧洲19世纪的刑法典。从具体规定看,刑法更关心行为的客观结果而不是探究行为者的主观责任心,对故意犯罪与过失或意外事故作了明确区分,规定了刑事责任的年限;大明律中规定官员在执行中有疏忽、推诿或稽延情形的,应依情节处以笞二十到杖一百不等的刑罚。至于共同责任,唐律中有明确规定,“诸同职犯公坐者,其无罪之上下共四级官员都应受到惩罚”,并为明代和清代律典所沿袭。此外,贯穿中国历史始终的村社自治体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共同责任概念之上的,如北魏时期创立的“三长”制、明代地方自治具有乡约、社会、社学、祠堂等功能。

虽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自然法、平等、权利等观念都构成法律体系的坚实基础,但在中国传统法律体系中,它们表现特殊,含义不同。自然法的观念在传统上是用“天命”“天志”“天道”等概念来表示的,它融进了“忠”“孝”观念作为基本的法律原则,表达了寻求最高的和永恒的法律渊源的愿望。公平的观念具有二重意义,狭义的公平指罪与刑的适应,即同类案件以同等的方式处理;广义的公平是指体现在法典中的伦理原则以人类共同的情感理性作基础。权利的观念则冷漠而不发达,义务成为法律强调的重点,权利义务关系产生于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地位。所有这些观念与西方相比都有异有同,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有正有负,直到今天仍有抹不掉的痕迹。

本书从法哲学视角考察了中国数千年的法制史,以此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国传统法律的脉络,深化对中国法律史的本质与规律的理解,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路径与相互影响,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思想中法律观念的深刻洞见和独到见地。如何将儒家的礼思想运用于现今司法调解,如何从习惯法的运用中找寻到现今法律中惯例适用的方法,如何将法理、人情妥当地运用于司法裁判之中,法官如何运用衡平技巧作出合乎正义的判决等等,都值得我们好好总结与提炼。

THE END
1.中国人法律上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吗?法律咨询关于请律师,根据新的《律师法》规定,自从你被采取强制措施开始,或者接受第一次询问开始,你就可以聘请律师为你进行“法律咨询”,或者为你办理取保候审等手续。但这个时候律师不是你的辩护人,只有等到案件被移送审查起诉的时候,你才可以请律师作为辩护人。中国法律没有“你可以保持沉默”的说法,严格来说,公民有配合公https://mip.66law.cn/news/ask/7620772.aspx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有哪些尚未构建或者需要继续完善摘要:探讨有关法律体系的形成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或许十分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应当是探讨法律体系对国家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使命问题。而不能仅仅按照传统法的理论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出各种僵化的定义,需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来构筑相关法律体系,总结相关实践,提出相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69067
3.中国养老制度存在这些不足法律如何保障老有所养?法律如何保障“老有所养” 专家观点 ◇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有意采用欺诈手段非法占有老年人养老积蓄的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犯罪。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原因导致维权能力弱,需要政府部门增强主动性,加大执法力度,充分保障其合法权益。 ◇解决老有所养问题,要从完善养老制度上入手。主要是政府应当鼓励养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1/20/c_1122287661.htm
4.网贷公司最怕的举报电话是多少?揭秘他们最惧怕的投诉方法!在投诉之前,首先需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在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个人信息的采用和保护原则,方违反了这些原则,那么可以实施投诉。 2.保存证据: 需要保存方打来的电话和相关短信记录,以及收到的还款函件等。这些都是投诉的关键证据,有利于证明方的频繁打电话表现。 https://www.hezegd.com/lawnews/zixun/500064.html
5.“法律文化”概念在中国(1930—1985):一个知识考古学分析大咖说法蔡枢衡在该文中写道:“然三民主义的新中国之建设,尚在进行中,三民主义的法律文化之创造,尚有待于今后之努力。而欲创造三民主义的法律文化,必须完成三民主义的社会组织。”不仅如此,该文章题名中的“刑法文化”这一表述,亦可被视为“法律文化”概念在刑法领域的具体化。除此之外,次年在山西太原出版的《新建设》杂志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20-08-25/content-1435904.html
6.20022014年司法考试法制史历年真题解析——多项选择题选项B正确。大诰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每户人家必须有一本大诰,科举考试中也列入大诰的内容。 选项C正确。"重典治吏"是大诰的又一特点,其中大多数条文专为惩治贪官污吏而定,以此强化统治效能。 选项D错误。明太祖死后,大诰被束之高阁,不具法律效力,但未被明示废除。 https://www.lawpa.cn/changshi/884129.html
7.法律网中国法律咨询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律师在线咨询、法律法规查询、点对点法律咨询解答、在线案件委托。劳动合同律师、婚姻法律师、刑事辩护律师等为您提供在线律师咨询服务https://www.5la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