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总章程。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所有的法律都要诞生在宪法之下,服从于宪法精神。
二、宪法日的确定
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三、宪法宣传周的确定
2018年11月26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联合发出通知,部署开展2018年“宪法宣传周”活动,2018年12月4日的“宪法宣传周”活动是中国第一个“宪法宣传周”。
四、历届宪法日主题
2014年: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2015年: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2016年: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7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2018年: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
2019年: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年: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2021年: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022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五、新中国宪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先后通过四部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六、宪法规定了哪些内容?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选举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的标志等国家的根本问题。
七、我国现行宪法包括哪几个部分?
我国现行宪法包括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五个部分内容。
八、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与人格权,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5)监督权,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并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6)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利,劳动者休息权利,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因年老、疾病、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保障与物质帮助的权利;(7)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权利,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8)妇女保护权,包括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9)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10)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受国家保护。2004年宪法第二十四条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加强宪法学习,增强宪法意识,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同时对宪法法律保持敬畏之心,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