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他有我优”。多数情况,专业领域研究的“真空地带”较少,某一问题可能会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长盛不衰的话题,资料如汗牛充栋。有的领域虽国内少有涉猎,但是国外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以个人破产法比较研究领域为来说,域外比较典型的学术著作颇多,同一主题的著作已有国内学者翻译出版,但是,如果既存的译著具有局限性(比如,既存译著偏向于立法背景研究,法官想进行实践视角的比较学习,)此时,便可以选择域外实践视角的比较研究专著加以研读。
02
确定目标:翻译是学习过程不是目的
法官的本职是审判。如果能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研究,不失为一种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但是,翻译本身是学习的方式,是深度学习的途径,而不是目的。如果为了翻译而翻译,可能会急功近利、适得其反。如何阅读,是快读、精度还是选读,取决于自己的需要。
以笔者感触为例,当你选好了一本域外专业书籍,快读是必须的,但是,快读并非仅讲求速度,快读的本质在于对书籍章节主要内容信息的快速获取,正如同素描中需要先进行轮廓勾勒,并且要确定关键要素的透视关系一样。
再接下来就是选读,选读并非随心所欲的选择,而是就快读、精读过程中不明白的、持有怀疑的、可能产生误解、核心重要的内容进行“攻读”,直到自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03
04
善用笔记:翻译是最忠于原著的笔记
得益于曾接触过世行中国局发起的一个关于破产改革的咨询项目中所做的些许积累,整个阅读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艰难。但是,因比较愚笨,记性又不太好,的确需要做一些阅读笔记。慢慢地,读书笔记越来越多,有时候遇到一些专业问题,还需要再翻回去验证一下,以免自己理解有误。这样,积累的笔记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形成翻译初稿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05
研究“周边”:与作者保持意见沟通力求精准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遇到无法定夺的内容,及时与作者本人保持意见沟通也至关重要。在笔者与合译者合作的过程中,曾经有几处内容,无法形成一致的意见,这是,与作者本人进行探讨,能够避免译者的主观化理解,确保翻译的精准性。
06
用好工具:减轻自己的负担
虽然很多大V和专家都提倡纸质阅读,但是携带起来不方便,也不方便做笔记和注解(想象一下,在地铁上拿出书籍阅读已经是“异类”,更何况还要写写划划)。所以,选择便携式的阅读载体就很重要。笔者虽然不是电子产品控,对市面的一些电子书、pad等也做过比较,就使用体验而言,一张轻便的电子纸(抱歉,为避免推广嫌疑,暂不披露品牌)用起来就比较方便。因此,笔者的通勤包袋里,通常是一部电子纸、一部手机、一副耳机。耳机用来享受音乐,隔绝噪音,电子纸就可以实现护眼、阅读、做笔记、做注解、上传下载等等事项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