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逛B站,大概率已经看到过这个男人。他在B站的昵称是“罗翔说刑法”,虽然这个名字透着一股淡淡的年代沧桑感,但叫他一声“B站顶流”也不为过。
罗翔老师的视频,只要点开一个,就会边笑边看,边看边笑,看完了还想看,根本停不下来。然后等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已经看了几十分钟刑法课了...
这种看法,用满屏的弹幕来说,叫做
“上头了!”
因为罗翔老师在讲刑法课的时候,热爱用“张三”这个名字举例,基本什么奇葩的犯罪,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张三都干过,所以“张三”现在在B站被称为“法外狂徒张三”。
甚至有UP主,为此注册了一个ID:
那些幽默的段子背后,其实是理性乃至高尚的法律精神,中间有不少地方涉及“法理”和“人性”的讨论也发人深思。
试举几例:
01
我们为什么要给罪大恶极的人
进行辩护?
这是很多人愤怒的。有疑似“罪大恶极”的人走上法庭,任何为那位“犯罪嫌疑人”开脱的律师,都会遭到网友的质疑甚至谩骂。
罗老师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上一秒还在用“塑料播音腔”讲话,下一秒就战术变声:“你说的天花乱坠也是没用的!”“为坏人做辩护的律师都是人渣!”
确实,这是很多普通人对为“坏人”而辩护的律师的第一反应。
律师的使命是维护当事人的权益,这样的说法不严谨。律师真正的使命和价值是——
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追求法律的正义。
律师的工作是保护委托人,是尽力帮助自己的委托人,如果连被告的律师都认定委托人有罪的话,那“法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虽然我们最终追求的是实体正义,但这世上有太多事情我们不知道,所以只有通过程序正义才能无限接近实体正义。
这就是法。
02
如何判定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
提到这个概念辨析,罗翔老师举了一个最经典的案例【粪坑案】。
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妇女干部,冬天的时候骑着车,碰到歹徒要强暴她。这位妇女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办法反抗,只能假装就范,她找了一个极其为歹徒考虑的借口:“大哥,这个地方不平坦。“歹徒觉得有理就答应了,两个人找到了一个平坦的冰面,女干部劝说歹徒脱衣服。
这种情况下,该名妇女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有人还给细分了一下,说第一脚是正当防卫,第二脚是防卫过当。
所谓的事前一般人标准,就是把自己代入进去,以当时的情况进行判定,而事后理性人标准,就是事后诸葛亮,用所谓“上帝视角”的态度去评判当事人采取的措施。
所以罗老师反问我们:
如果你是这个妇女,你踩不踩?踩!砸不砸?砸!
这就是一般人。
比如之前的涞源反杀案中,歹徒王磊带着甩棍和水果刀翻墙进入小菲家,并与小菲及小菲的父母发生了严重的肢体冲突,后王磊在混乱的打斗中致死。
但这个案子的争议点在于,一部分民众以及涞源县公安局不认为这是正当防卫,将小姑娘的父母羁押在看守所。理由之一是“受害人王某倒地后赵印芝在未确认王某是否死亡的情况下,持菜刀连续数刀砍王某颈部,主观上对自己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持放任态度,具有伤害的故意,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这就是事后理性人的态度,忽略王某拿着凶器闯入民宅全家丧命的可能,要求防卫人理性对待行凶者。
而法律的意义就在于它划清了我们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界限,不论是个人对犯罪嫌疑人的怜悯还是评判,都应该被关进法律的笼子里。
好在,这个案子最后改判,最终认定为正当防卫,不幸中的万幸。
为什么我们不对那些罪大恶极的人
处以酷刑?
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有点像,但讨论的方面不一样。
所以,再往下延伸我们会明白——我们惩罚犯罪分子,也要把他当作人来尊重。
死刑,就是对理性犯罪人的尊重。
法律,归根结底是人的法律。
比如,如果犯强奸罪的罪犯一律判处死刑,那强奸犯或许会在作案时毫不犹豫地杀死受害人。因为反正被抓到了都是死刑,这样他们反而不太容易暴露。
现在我们国家对于强奸的量刑,最低是3年有期徒刑——没有人在强奸的时候,会想到自己马上要做三年牢的,他们99%的人,想的是自己绝不会被抓住。法的威慑力,不在惩罚有多残酷,而在“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所以无论是给罪犯施以酷刑,还是强奸犯一律死刑的提议,都是不够理智的。因为这不一定会降低人去强奸的概率,却会大大增加强奸案受害者的死亡率。
04
“‘小三’索要精神损失费
是否构成敲诈勒索?”
如果你告诉他,这个人是“小三”,但是她怀孕了,他可能会更义愤填膺:“怀孕了又怎么样,小三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个孩子也是破坏别人家庭的‘帮凶’!”
那么,“小三”索要精神损失费到底是不是敲诈勒索?
在法律上,要分情况讨论。实际上,在司法实践中,这样的案子非常多,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权利基础依然索要损失费,这自然构成敲诈勒索罪。
但如果行为人真诚地认为自己存在这种权利基础,那就属于假想的权利行使(假想正当化),比如“小三”以怀孕为由向男方主张赔偿,这在道德上可以认可或容忍,值得宽恕,那就可以排除犯罪。
这些说法可能很多人依然不能理解,因为这样的判罚超过了部分民众的价值观。但这就是法。
所以,罗老师说:“法律要尊重民众的情感但要超越民众的偏见。”
每逢公共事件,网络上出现的“别审判了直接死刑吧”、“这种人渣也有律师辩护?”、“这就是民意!”、“这也犯法啊?”等种种言论可见一斑。
只要法制精神和法制意识的光芒,能照亮更多角落,那么,包括罗翔老师在内的所有普法者做的这一切就都是有意义的。就像他自己在B站发布第一个视频时,引用牛顿的那句话一样——
“也许我只是一个在海滩拾贝的拾贝者,想借助这个平台能够让同学们看到海边那些贝壳的美丽,更重要的不是炫耀我手中的贝壳,而是希望同学们能看到贝壳后面的大海是那么广袤和美丽。”
共勉!
1、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有哪些
专门保护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
内容中有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刑法、民法通则、继承法、婚姻法、收养法。
2、法律对青少年的重要性
(1)学习法律知识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3)学习法律当自身遇到不法侵害或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提起法律诉讼,追回损失。
3、青少年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不要轻信陌生人,与陌生人交流要时刻保持警惕。
(2)要学会分辨真伪,对新鲜事物不能一味的盲从,首先要做的是分辨其利弊。
(3)避免误入困境并学会摆脱困境。遇到困难或发生意外时,应保持镇静,并积极想办法寻求帮助。
4、青少年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有哪些
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和途径主要包括:诉讼途径:打官司;非诉讼途径:投诉,调解,裁决,仲裁,复议,申诉等。
法律服务的主要机构是: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还可以找当地居委会,妇联,公安局等等。
5、青少年的法律概念是什么
青少年的年龄界限定在13周岁至25周岁。它既包括一部分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法学界关于青少年犯罪是界定于此年龄段);也包括一部分19—25周岁的已成年人(统计青少年犯罪率即界定于13—25周岁)。
6、青少年应该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1)学习掌握法律知识,熟悉法律条款。
(2)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弘扬传统美德。
(3)培养健康工作、生活、学习习惯,远离黄赌毒。
(4)遵守法律法规,带头宣传法律基本常识。
7、哪些机构和人员具有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
(1)国家机关。(2)家庭。(3)学校。(4)社会。(5)全体成年公民。
8、未成年人的主要合法权利有哪些
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财产所有权、财产继承权、著作权、专利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国家赔偿权、宗教信仰自由权、民族风俗习惯自由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受教育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