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权利和义务一、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1.规定公民的()是法律的重要内容2.法律通过规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权利和义务二、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1、任何公民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都有权根据(),按照(),向()寻求法律保护。2、可以通过()等途径,依法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从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3、法律也正是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和()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法定程序有关部门、机关和团体协商和解、提起诉讼权利义务纠纷制裁违法犯罪(中考试题)一天下午,兰兰、小虎、小强三人去公园玩,在路上遇到了几名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强行搜走他们身上的钱,还威胁说:“不许报警,以后每个星期还要交30元钱作为保护费。否则,杀了你们全家。”三人又气又怕,兰兰说:“惹不起,但躲得起,我们想办法凑点钱给他们算了。”小虎说:“我去找些朋友来帮忙,狠狠教训教训这群人,让我们也解解恨。”小强说:“还是告诉老师,想办法报警吧。”请对他们三人的看法加以分析,你认为哪种看法最好。【思路点拨】本题旨在考查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公民应采取的正确对策。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认识到:当自己的合法权益
2、受到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打击报复、以牙还牙,要依法维权。在解答时要注意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三人的不同选择并作出评价。答案:(1)兰兰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公民应当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不能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这样只会助长违法者的嚣张气焰。(2)小虎的看法也是错误的。因为这是违法行为,是用违法对待违法,不可取。(3)小强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的权利,又能有效制止不法行为。因此,我认为小强的看法是最好的。(本题具有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20分钟50分)一、最佳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五楼的殷先生非常苦恼。六楼的王某喜欢在深夜听音乐,并总是把音量开得很大。民警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六条“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室内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规定对六楼进行批评教育,制止了他的不当行为。据此回答1、2题:1.这一案例说明()A.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B.邻居之间产生纠纷是不可避免的C.只要发挥法律的作用,就一定能够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D.法律只对违反法律的人起作用【解析】选A。本题旨在
3、考查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法律规范公民行为的形式。居民殷先生受邻居噪音干扰,正常生活受到影响,靠法律才最终解决,说明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2.这一案例表明法律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A.对公民进行批评教育B.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C.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D.制定详细、明确的法律制度【解析】选C。王某的错误行为被纠正、规范,是依据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说明法律通过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形式来规范公民的行为。3.(太原中考)朱某因无法忍受李某不断用手机给自己发送侮辱性短信,将李某告上法庭。法院作出判决,要求李某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对这一案例,认识正确的是()A.发送短信会造成社会危害B.李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C.诉讼是唯一的维权方式D.我国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法律的作用。我国法律禁止侮辱他人人格的行为。李某给朱某发送侮辱性短信,是违法行为,法院作出“要求李某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判决,是通过制裁违法行为来维护朱某的人格尊严,说明了我国法律具有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从后果来看,李某的行为并未给朱某造成严重的影响,因
4、此只是一般违法行为,不是犯罪;另外,朱某提起诉讼只是众多维权方式中的一种,并不唯一。4.“世界是个小天地,小小天地太拥挤,你有你的性格,他有他的脾气。”人们之间发生纠纷和冲突在所难免,而解决这些纠纷和冲突的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是()A.法律B.宗教C.纪律D.风俗习惯【解析】选A。解决人与人之间纠纷的方法很多,但是法律是最有效的。原因是: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可以使纠纷得以有效解决;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这使它对涉及纠纷和冲突的所有人都会发挥作用。5.大学生小乐到商场购物,被商场保安怀疑偷东西并被强行搜包,结果包内空无一物,小乐得理不饶人,抓起保安的警棍将其头部击伤。如果你是法官,将判决谁承担法律责任?()A.小乐一人承担B.保安一人承担C.小乐和保安都应承担D.各有各的理由,两人都不应该承担【解析】选C。是否承担法律责任要看他们是否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保安未能依法行使权利,侵犯了小乐的人身安全权;小乐虽然被侵权在先,但是将保安击伤,属于打击报复,维权方式不当,也不符合法律的要求。因此二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6.(南京中考)某公司婴儿配方奶粉被查出人为添加三聚氰
5、胺,作为其受害者,应当采取的正确做法是()A.忍气吞声,自认倒霉B.依据有关法律要求获得合理的赔偿C.封堵公司,哄抢财物D.趁机勒索公司,以获取赔偿【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公民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权益受到侵害后,大致有三种选择:一是忍气吞声,这是缺乏维权意识的体现,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纵容;二是依法维权,既保护了个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者的嚣张气焰;三是非法维权,用违法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一、三不可取,一太消极,三太过激,只有二才是正确的选择。权衡四个选项,选B。7.夏林经常被一伙校外不良分子勒索、殴打,他感到难以忍受,准备“反击”。下列手段不可取的是()A.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B.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C.向人民法院起诉D.向有关部门投诉或到执法部门控告【解析】选A。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依靠法律武器来维护,这是合法、有效的方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属于打击报复,以错纠错,同样是违法的,不可取。8.刘某回家发现家里被翻得一塌糊涂,他撞开厕所门,抓获一名小偷。但是,刘某并没有马上报警,在邻居们的提议下,将
6、小偷关在房间里,让他的家人拿钱来赎。但刘某没想到的是,他和小偷杨某一起被处以治安拘留5天。此案给我们的启示是()A.公民受到非法侵害后要敢于报复B.公民受到非法侵害后要忍气吞声C.公民受到非法侵害后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D.公民受到非法侵害后可以采用任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如何依法维权的问题。刘某抓获小偷是维护自己的财产权,是合法的;但是抓获后将其关起来属于侵犯他人人身自由权,让家人拿钱来赎,则是敲诈勒索。本意是维权,但是因手段不当反而受处罚,充分说明了运用法律维权的重要性。二、漫画分析题(共12分)9.(1)你对漫画中爸爸和妈妈的说法有何评价?(6分)(2)如果你遇到类似问题,应该怎样做?(6分)【解析】本题以漫画题的形式考查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的正确选择。结合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得出,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有三种选择:一是不当维权,二是依法维权,三是不维权。爸爸属于第一种选择,妈妈属于第三种选择,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第二种依法维权。答案:(1)爸爸、妈妈的说法都是错误的。爸爸的说法是用暴力手段打击报复对方,不符合法律的要求,会受到法律制裁;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