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律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光明日报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历史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适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命题,描绘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总蓝图,法治成为当今时代的至高“德性”。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曾提出著名论断:“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试图从地理、宗教、民情、风俗中追寻法的精神。虽然他们都没有洞悉法最终根源于特定社会的经济物质条件,但是,从德与法的关系来说,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的确极大地影响到法的内容与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德与法相互交融,德乃人们心中之法。因而,要建构具有高度主体性意识的法治中国,也就必须培育和践行当代中国人的德性生活。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法治成功的内在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赢得“人心”。具体地说,一是通过教育和教化,将法治观念和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加强多层次的普法宣传教育;二是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增加面向基层的法律服务供给,让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真实地感受到法的存在;三是引导广大民众善于利用法律化解矛盾和维护正当权益,享受懂法、守法成果,感受法治阳光,从而认同法律蕴涵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如此,法律将不只是纸上的条文,而成为每一个公民内心的信仰。

法律与道德并非浑然一体。一般而言,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因而常常容易将道德与法律做一体性认识和处理,然后如太极八卦一般,讲究两者的相互转化,循环无穷。这也是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现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的相对分离,有其独特的内在价值和重要意义。法律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当然,也应当看到,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加快,经济转轨加速,社会矛盾加剧,道德失范、人心浮躁、物欲盛行,社会治理任务艰巨。在此情势下,在分析法律的相对独立性、看到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同时,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对法治国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命题,既解释了在社会稳定时期,法律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看待;又肯认了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其实难以决然剥离。但是,当命题转向治国方略,亦即究竟是“依法治国”为主,抑或是“以德治国”为要,答案当然毫无疑问地指向前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主次有序,依法治国是主体,以德治国为辅助,这是由法律与道德自身属性所决定的。现代法律是高度建制化的制度性事实,具有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特征,体现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式理性化和科层化的实践要求。相较而言,道德治理则可能陷入混沌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总体来说,在当代复杂社会形态下,道德治理难以独自构成一种“治式”,无法提升至治国方略的层次。此外,法律的“自创生”和“自我复制”特性,使得法律移植比道德移植难度小,因而也更有利于不同国家间互相借鉴。

需要强调的是,“法主德辅”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而仅仅是指在治国方略的层面上,法治更适合作为主体,也更应该成为主体,而以德治国是建构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战略。换句话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互为支撑的结合,也是主次有序的结合。法治是良法之治,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并不止步于此,而是为了最终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形成良法善治的辩证统一体。可见,道德与法律从历史上的浑然一体,到近现代的相对分立,再到与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相辅相成,是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在不断扬弃中获得“统一”的升华。

从思维特性上看,西方传统深受形式逻辑和分析哲学的熏陶,进而更多将法律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看待,钻研法律的内部构造和法律适用的方法。同时,西方特有的自然法与制定法的二元对立,为反思法的强制力提供了有益的视角,深化了人们对法现象的认识。但也必须看到,道德与法律之关系并非唯此一种。中华文明特有的圆通和包容的性格,为两者的相互结合、获得更高层次的统一,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归根到底,法治乃良法之善治,是良善之人看待、处理天人关系和人人关系的一种人类高级形态,是寓德于法的治国方略。法治中国是具有高度主体性意识的法治形式,而非跟随西方的亦步亦趋。法治中国必将展现中国智慧、中国风格、中国气象。正如林毓生所言,我们应当试图寻找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把一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经过改造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同时在变迁的过程中继续保持文化的认同。”自然,法律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必须在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中获得,也同样必须经历实践的验证。

(作者分别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法治中国建设与民族区域自治”负责人、湖北民族学院教授,课题组成员、湖北民族学院副教授)

THE END
1.道德是什么啥是道德道德是什么 啥是道德一生 小学教育 精选回答 1、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 2、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https://edu.iask.sina.com.cn/jy/3pcO3ocqBKj.html
2.道德是什么道德是什么 今天跟着妈妈听了一场音频,感觉收益颇多,跟大家分享一下! 道就是宇宙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比如大自然的自然规律,春夏秋冬四时运行的规律,比如人的生老病死的规律,都属于道的范畴。 德就是得,得到了,得道了,知道了宇宙和大自然的规律,然后我们顺应这样的规律做人做事,这就是德,像儒家提倡的"孝悌忠信https://www.jianshu.com/p/f284688bbdd5
3.什么是道德,道德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道德?道德是社会学概念,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https://www.meipian.cn/4us2flc0
4.什么是道德2013-07-03 道德绑架_道德也是“看不见的手” 财富如果长期为少数人所占有,而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那是不公平的,这个社会注定是不稳定的。我们今天要建立的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发展、改革社会透视 [阅读本文] 2024-11-19 胸透视是检查什么_胸https://www.oubohk.cn/k/shimeshidaode/
5.什么是道德?即便那位博主知道什么是乱伦的含义也是被曲解之后的,他的成长环境给了他一个另外的道德理由来推翻公共道德。他的母亲是有悖公共道德的,准确的说是不道德的。这位母亲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关于禽兽父亲的报道,一手塑造的母子恋的母亲和强奸女儿的父亲有什么区别呢?真是悲哀。 赞 回应 df! (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572793
6.什么是道德信仰?要想了解道德信仰,首先我们先来谈谈道德。什么是道德呢?在中国的古文字中,“道”和“德”两字并不连用,各有不同的意义。《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在这里,“道”指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而“德”的本意则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https://www.ddgc.cn/whjl/3815.html
7.22考研政治思修考点:道德的作用是什么?正值暑期,大家是不是因为天气热而变得心情烦躁,导致复习效果变差呢?现在不是松懈的时候,放假在家正是安心复习的好时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考研政治思修科目中思想道德修养的考点“道德的作用”,请大家注意记忆! (1)含义 道德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https://www.med66.com/yixuekaoyan/gonggongke/si2107288460.shtml
8.道德经的德是什么我们今天讲的“以德治国”,是指通过不成文的社会风俗或树立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但从《道德经》看来,用社会风俗和道德标准治国属于“仁义礼智信”,已经脱离了“德”的范围了。正所谓:“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1/1218/20/5172634_1009308425.shtml
9.什么是社会公共道德规范?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可简称为社会公德,是一种与个人德行(涉及个人生活以及品德、作风、习惯等等)相对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它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对善与恶、荣与辱、美与丑等现象的认识、判断能力。社会公德是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依靠社会的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http://www.npc.gov.cn/zgrdw/npc/flsyywd/flwd/2000-12/17/content_13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