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法律时不要谈“好人坏人”

10月8日是余杭三个小伙子人生中非常戏剧化的一天,凌晨3点他们撬车盗走了3000元钱,凌晨4点救下一名醉酒落水的女子。于是,在被民警当场表扬的两天之后,他们又被警方抓获了……

大多数网友认同“一码归一码”“功过不能相抵”,足见法制和规则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了。不过,还是有人觉得这事儿“复杂”,说这三个小伙子“人不坏”。后半句话我同意,其实说到底,人有很多个方面,要在我们身边找出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还真挺难的,所以法律不按“好坏”来评价人,只依据人的行为及后果就事论事,处理结果有时未必符合一些人的期待,但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每个人获得公正的待遇。

余杭这三个小伙子的故事,鲜明展示了人的多面性。由此想来,其他涉嫌犯法的人,还有那些因言行奇葩而挑动舆论敏感神经的人,难道就没有“好”的一面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在现实中,人们碰上类似事情,常常不能心平气和地做到“一码归一码”。无论是主动“替天行道”,还是跟风“踩一脚”,看似在捍卫正义,实则更多是为了发泄个人情绪,结果可能背离了正义,反而给当事人制造了冤屈。

此次三人已被余杭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等拘留结束后,余杭区见义勇为基金会将对他们救落水女孩的事重新调查,如果认定是见义勇为的,会进行表彰。作为看客的我们,一则须知“一念之差”的危险离每个人其实不是很远;二则,万不能有“功过相抵”的侥幸心理,以为做了错事,可以用好事来弥补。

想起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小说中三个孩子由于某种原因犯了罪,躲在一个废弃的杂货店里,阴错阳差帮助了他人,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肯定,最后决定去自首,为自己做过的错事接受惩罚——这大概就是关于法律与“好人坏人”问题的文学式答案。

THE END
1.中国的法律偏向于压制民众的反抗精神,使得来自瞎操心者中国的法律偏向于压制民众的反抗精神,使得坏人有恃无恐,民众要象一样,狼把咬死了由猎人来惩罚狼,死几只无所谓,只要不主动反抗就行了。中国法律应该把有利于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权利还给人民才公平。杀人犯有杀人的冲动,被害人有生存的权力,谁该优先?法律是杀人犯优先! https://weibo.com/6713353585/GFKqbhQN8
2.没有人选择法律救济,法律凭什么选择你?再更:看到有很多人说就应该严惩坏人,这就是我看完影片最害怕的点。这种观点是在意料之中并且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好事,但是, 现实中“善”与“恶”的界限真的那么明确吗? “恶人”也需要法律的保护,普法宣传片应该更多地去解开大众对刑法“保障人权”方面的不解和误解,所谓的“恶人”也是有人权的,在法律判决惩罚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1815507/
3.为什么国内的法律只保护坏人而不保护好人呢?无论其身份如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和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是中国法律的基本原则。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2534582/answer/3441487642
4.法律偏向善良的一方是善良还是邪恶法律并非简单地偏向善良或邪恶的一方,而是致力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保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法律的普遍适用性 法律是普遍适用的,不因个人的善良或邪恶而有所偏袒.无论是善良的人还是邪恶的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条规定:"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395376216720066780.html
5.法律与人情—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这种案例多了,会维护社会秩序吗?一个坏人猖獗,好人不敢吭声的社会有好的秩序吗?一个不能与广大百姓共情的法律就是脱离人民的法律,这样的法律只能带来社会的混乱,而不是秩序。就像新疆以前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法律,没有给新疆带来秩序,却带来混乱。 除了对正当防卫条款错用的反思和批判外,电影还把中国权力社会的现象https://www.meipian.cn/51b46f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