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70%短剧用户是中低收入群体#引发网友热议。
微短剧,即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影视作品。有调查机构数据显示,70%的网络短剧用户群体是中低收入群体。
刘明便是其中之一,工资扣除房租还剩下不到2000元,却拿出将近四分之一“余粮”充值。
“比电影还贵”
少则一二十元,一般六七十元,多的超百元。刘明举例说,一部100集的微短剧,每集时长一两分钟,前10集至15集免费,之后的剧集按照每集0.8元至1元的价格收费,则需要68元左右。“真的不便宜,比看一部电影还贵。”刘明感叹道。
价格不菲,为何还有那么多人追逐付费?用多位受访者的话来说就是“真的很上头”。
据了解,微短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长视频流媒体平台定制的短剧,它的特征是单集时长不超过15分钟,且集数比较少,购买会员就能完整观看,收益归平台,制作方只能拿制作费。
曾在短视频代运营公司工作的刘女士直言——“量身定制”“付费卡点”目的之一,是要打造数据指标,“先让用户免费看,然后再‘卡点’收费。有的写剧本时就已经标记好了,告诉制作人到哪一集哪个部分可以‘付费卡点’,因为这时观众情绪已经达到顶峰,只要掐断,大概率会付费收看”。
此外,随机对部分微短剧小程序进行查看时发现,一些小程序的充值页面上,会自动勾选“默认开启自动解锁下一集”选项,且能够自动扣款。
同时,由于每次充值都是9.9元、39.9元等数额较小的订单,不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从而让人反复落入这样的付费陷阱中。
还有网友对称,“中低收入人群只会找免费资源,不可能花钱”“只看不充钱的算啥?”
微短剧收费套路涉嫌违反多项法律法规
其实,微短剧的这些收费套路并不新鲜。
业内人士指出,年轻人已经培养起为长视频平台影视作品付费的习惯,并且擅长搜索网络资源,很难为微短剧持续付费,而中老年人更愿意为低门槛的线上娱乐付费。但对于很多刚刚习惯在手机上看短视频的老年用户来说,他们往往无法准确识别付费套路。
此外,近期陆续有多部微短剧涉嫌违规被下架。
2023年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印发通知,提出要严肃、扎实开展“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治理。国家广电总局下一步还将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机构管理,建立小程序“黑名单”机制、网络微短剧推流统计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