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儒家政治治理的特色文旅·体育

关于儒家的治理模式,常见儒家是人治一说。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就将儒家称为“人治主义”,法家称为“法治主义”。人治这一说法是否合乎儒家治理理念,值得进一步审视。

儒家非人治

儒家确实强调个人的作用,主张“为政在人”(《中庸》),“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荀子》),认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把人看作实现良治的关键因素,再加上现实中存在种种徇私枉法的情况,故而常给人以儒家轻视法治、推崇人治的印象。其实这一印象,并不准确。

首先,儒家固然重视人的作用,但也没有忽视客观规范的价值。孔子既讲“道之以德”,又讲“齐之以礼”,强调礼这一普遍的公共规范的重要性。孟子也说“非礼无行”,指出要以礼规范政治活动。《礼记》中将儒家的治理方式总结为礼乐刑政:“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儒家在治理中推崇人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排斥客观之礼法,而是在强调德性的根源性基础上追求人的德性与客观法度相辅并行:“夫人胜法,则法为虚器。法胜人,则人为备位。人与法并行而不相胜,则天下安。”

其次,儒家对参与政治生活的个人德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儒家主张在修身正己、明明德的基础上才能参与政治,治理民众,所以《中庸》中在讲“为政在人”后紧接着说“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在政治实践中,儒家重视选贤与能,强调修身为本,要求提升和完善自我德性,尤其是在上位者要以身作则,摒弃个人的私欲偏好,不可任凭个人情绪恣意妄为。《礼记》中说:“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要求以民之好恶为好恶,这显然与因个人感情的随意性而影响决策的人治不同。将亚里士多德所言的人治套用到儒家的治理模式上并不合适,不能准确揭示儒家治理模式的特质。

儒家德治的基本内涵

儒家的治理模式并非人治,亦非法治,而是德治,这是因为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德性贯穿始终,构成了政治的原则、基础、目的和实现方式。儒家德治的基本内涵表现为:

第一,坚持德教为政治治理的原则。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道德教化,他区分了用“政刑”和“德礼”治国的不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坚持将德治作为治国的原则,反对专恃刑杀,认为使用刑法禁令惩罚百姓,即便民众出于恐惧不敢为恶,免于刑罚,但为恶之心未尝不在,不能培养起人的道德感、羞耻心,成就人的德性,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良好的治理和人的自我实现。孔子这一主张为儒家一贯之义。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一上来就说:“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坚持仁义治国,反对将功利作为治国的原则和目的。《大戴礼记》中说:“导之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哀戚”,强调德教在政治实践中的重要性。为政不本诸德,则一切政教法令会丧失价值,流入功利霸道之术,沦为严刑峻法之途。董仲舒曾言:“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春秋繁露》),张载也说:“为政不以德,人不附且劳”(《正蒙》)。可见,历来儒家都视德政为治国的根本原则,反对用刑罚、功利的原则治国。

第二,强调自我德性的实现是政治治理的基础。孔子言子帅以正,修身以先(上博简《颜渊问于孔子》),认为身正则不会作乱,且能正人。孟子言“惟仁者宜在高位”,“其身正天下归之”,“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反复陈说正己、正身在政治治理中的根源性价值。《中庸》也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都是讲拥有优良的品德在治国中的重要性。郭店简《成之闻之》中说:“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恒。行不信则命不从,信不著则言不乐……君子之求诸己也深,不求诸其本而攻诸其末,弗得矣”,把求诸己也就是个体德性的提升看作是治理民众的根本。荀子也说治国的关键在于修身:“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所有这些论述都表明在儒家这里,善治的实现最终都落实在了个体德性的提升上。

第三,重视在上位者的道德表率和感召作用。针对国君的问政,孔子不断强调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这样才能使民信服,容易管理。《孟子》和《中庸》中也都有关于在上位者的道德水平影响民众和社会治理效果的论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中庸》)。儒家之所以强调在上位者的道德水平,是因为在上位者的言说举止能引起民众的效仿,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在位者的道德能感化他人,收到上行下效之结果,所以说治理民众,首先要做到的是自我道德的提升和完善,所谓“先之以德,则民进善焉”(郭店简《尊德义》)。

德风德草,上行下效,在上者的道德是民众的表率,能引导整个社会走向善治。治民、莅民的要义在于“先之以德”“身服善以先”(郭店简《成之闻之》),完善自我的德性,作道德的榜样和表率,最终实现“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孟子》),“民进善焉”。儒家常用标杆和影、盘子和水、源和流的关系来类比说明在上位者的道德对民众的感化作用。先修己而后治民,先立德而后为政,强调在上位者的道德表率作用是儒家德治的内在要求。此外,儒家强调在位者的道德表率,根本上是实现对民众的感化和自我教化,而非指有位者以道德权威自居训导民众。

综上,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始终强调以道德为政治治理的根本原则,认为自我德性的完善是实现善治的起点,也是政治的目的,在上位者的道德表率能起到感召效果。在德治理念下,治民之要在以德化民,因人之性而成就人之德,反对滥用刑罚等手段来强制民众,反对把人视为工具。德治贯穿了儒家为政的方方面面,成为儒家政治最鲜明的特色。(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讲师)

THE END
1.司法独立三原则保障司法权威防止外界干预和确保公正审判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规则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它们构成了保障 司法独立的一个坚实基础。当这些原则得到正确执行时,它们可以有效阻止政治力量、经济利益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手段去影响到案件裁决,从而保证每一桩案子都能按照事实和法律来办事,而不是被外部因素所左右。 https://www.1lhyh3ij.cn/ke-pu-dong-tai/460515.html
2.意思自治原则可以适用于()。思越教育官网意思自治原则可以适用于( )。 意思自治原则可以适用于( )。 A、合同关系 B、夫妻财产关系 C、继承关系 D、管辖权确定https://www.siyueedu.com/226985.html
3.国际投资仲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例如,英国与阿根廷的BIT规定,仲裁庭根据以下法律解决争议:(1)BIT本身的规定;(2)争端一方的法律(包括冲突规范);(3)有关特别投资协议的条款;(4)国际法原则。[3]对于当事人选择适用的法律是否必须与投资活动有实质联系,公约本身并未要求。投资仲裁实践中仲裁庭倾向于不限制双方的意思自治,允许当事人自由选择处理http://lawyeredu.pkulaw.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1&id=929
4.民法总论期末重点向别人借款,获得该借款后的支配权3.强行性规范,当事人不得以约定方式来排除适用 基本原则: A.平等原则人格平等 法律地位平等 法律保护平等 B.意思自治原则 指民事主体可以依自己的自由意志与他人自主形成法律关系,并排除他人的非法干涉 核心:民事主体意思和行为的自由 两个层面理解:一是自由、二是限制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0958190
5.公证与律师制度试题集(精选6篇)C.不服裁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D.不服裁决可以向仲裁机关提起上诉 E.不服裁决不得向仲裁机关提出申诉 24.保密原则适用于公证活动中的下列人员() A.公证员 B.鉴定人 C.翻译人 D.见证人 E.其他公职人员 25.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其内容应为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4zqj2kl.html
6.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可以选择国际技术贸易合同适用的法律,但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可以选择国际技术贸易合同适用的法律,但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可以无限制的进行选择,一般有哪几种限制:A.对公共政策和公共秩序的保留B.选择适用法律不得规避强制性的法律规范C.https://www.shuashuati.com/ti/a6de0de5b13b4657a7d217f2a8d4a194.html?fm=bd438976b55eae56e909c8180c97b7a9ec
7.国际私法期末答案5篇(全文)5.试述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对意思自治原则适用的规定。1.原则:《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条 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可以明示选择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法律。2.体现(1)无限制意思自治——例如:第37条 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动产物权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法律事实发生时动产所在地法律。(2)有限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vasktyy.html
8.论我国关于涉外动产物权的法律适用立法(一)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被置于物之所在地法原则之前 《法律适用法》第37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动产物权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法律事实发生时动产所在地法律。”该规定决定了一般涉外动产物权或者说大多数涉外动产物权的法律适用,可以看作是我国涉外动产物权法律适用的总则性规定。在我国要想适用物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5/10/id/17330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