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马说》原文及注释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3.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著称。

7.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一食:吃一顿。食,吃。

9.或:有时。

10.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

《马说》选自《韩昌黎集·杂说》,题一作《马说》。本文题从通行古文选本。全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深刻社会问题。说乃一种文体。

《师说》见《昌黎先生集》。为作者赠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阐明师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马说唐朝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注释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虽然。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出名。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是:这样,指示代词。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能:本领。

足:足够。

才:才能。

美:美好的素质。

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鸣:马嘶。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拿。

策:马鞭。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知:懂得,了解,认识。

《马说》赏析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典故: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伯乐是古代有名的相马(鉴别马的好坏)专家。当他年老的时候,他的儿子很想将这项专门技能继承下来,以免失传。于是他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描写千里马的外形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子好像垒起的酒药饼。”他就依照这一条,拿着经文出去“相马”了。

伯乐的儿子把所见到事物的外形和《相马经》上描绘的图形一一对照,结果找到了一只很大的蛤蟆。他兴冲冲地跑回家报告父亲,说:“总算找到好马了,额头和双眼同书上说的差不多,就是蹄子的形状和书上写的有区别。”

伯乐听了,只好哭笑不得地对这个好心而不聪明的独生子说;“你倒是找到了一匹好马,只是它太喜欢跳,你可驾驭不了啊!”

正是,世有伯乐才得千里马。如果千里马没能遇见“伯乐”,终究会被埋没。

《马说》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祇(只)”,只、仅仅。

二、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7、(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三、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7、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8、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

9、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10、策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11、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12、之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

虽有千里之能(的,助词)

13、以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用)

14、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15、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16、或

或以为死(有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17、易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交换)

18、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19、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示转折)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四、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能够识别、赏识人才的人

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

称:以...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浅薄愚妄、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才美:才能,美貌

见:“见”通“现”,显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样的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握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五、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马每顿餐吃的粮食不一定为固定量)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六、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七、特殊句式

1、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介词结构后置: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八、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论点;点明中心)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可不写)(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的遭遇)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的无知、浅薄)

《马说》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马说》主题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马说》常考题型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一、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

二、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

三、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

《马说》常见问题

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从我们自身来看,是,因为我们是先认识了伯乐,再经伯乐认识了千里马,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认识的先后顺序,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而从逻辑上来看,应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了伯乐。

2、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概括第二段内容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第二段中的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哪些特点?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9、概括第三段内容

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10、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1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2、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翻译,只起到了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称”,著名、著称、出名。

13、第三段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4、第三段中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16、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

17、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19、“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2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22、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学生的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

23、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关键语句。译文见“有关资料”中的“参考译文”。加点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处的含义即可,至于语法意义,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

24、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个别同学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25、《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马说》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我们要体会“也”字(包括其他虚词)的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朗读课文。要努力读出语气,读到烂熟于胸,好像其中的句句话都出于自己的口,再来体会就不难了。

2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连下四个“不”字的作用?

此句连下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无知。如此层层蓄势,然后以反诘作结,将作者心中的郁愤表达得何等淋漓尽致!

27、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28、“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辱、埋没。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

29、表层意(小结)深层意

有伯乐有千里马(正面)发现人才

无伯乐无千里马辱、死(反面)埋没人才

一食尽粟一石行千里(正面)施展才能

食不饱力不足难行千里(反面)糟蹋才能

策之…食之…鸣之…(排比)封建统治者

执策临之:天下无马不识人才

其真……?其真……!(反问)摧残人才

30.千里马被埋没的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能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马说》理解评述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马说》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层次划分

全文分三段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sì)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sì)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sì)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sì)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THE END
1.负责人解读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勇解读《关于合肥市2021年义务5.公办学校招生入学“两个一致”办法具体含义是什么? 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勇:2021年公办学校招生入学继续实行“两个一致”办法,即:适龄儿童少年户籍与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一致并单独立户,适龄儿童少年户籍地址与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独立产权房产地址一致。符合“两个一致”的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地所在学区学校入学https://www.hefei.gov.cn/public/13851/107026551.html
2.笔记要理解i笛卡尔并不需要深入了解17世纪的科学,理解休谟并不一定要阅读17、18世纪政治史。不需要关注那些比他们稍逊色的同代学者。 哲学生和哲学家有时关注于哲学家分类问题,就像是在回答考题,有时整个哲学系都会陷入这类愿景中无法自拔。这可不是哲学,这是哲学鉴赏。 https://www.jianshu.com/p/5bad9ff84da8
3.1~18楼层数字的含义是什么?楼层高度对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1~18楼层数字的含义,帮助您选择合适的楼层。 1. 1-5层:视野有限,噪音较大 这些楼层可能视野不太好,受到楼下汽车出入的噪音干扰。此外,许多低楼层无法看到外面的景观。而且,1-2层容易潮湿,特别是在前几年,问题可能更严重。 https://www.jiwu.com/baike/53090.html
4.18楼层有什么说法风水买房楼层18层买多少层好市场上的商品房多为高层电梯房,因此,大部分购房者都在为高层建筑选择哪些楼层而苦恼。本篇百科就带你来了解18楼层有什么说法风水,买房楼层18层买多少层好,1~18楼层数字含义。 18楼层有什么说法风水 18楼层有什么说法风水,18楼层在风水中是属于东方,属木;从属相上看,18楼五行为木适合居住属相是虎、兔、马的人https://m.qizuang.com/baike/27455.html
5.18朵玫瑰花语,送18朵玫瑰代表什么含义?玫瑰花也是一样,不同颜色不同朵数的玫瑰花所赋予的含义也有所不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18朵玫瑰花语是什么,送18朵玫瑰代表什么意思吧。 18朵玫瑰花语,送18朵玫瑰代表什么含义? 18这个数字谐音中有“要发了”的含义,是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同时18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18岁”一个成人了的年纪,18岁是青春的https://www.chazidian.com/huayu/503/
6.身份证号码18位数字都代表什么含义,你了解吗?那么身份证这18位数字都代表什么含义呢? 下面就给大家详细地解读一下: (一)前1—6位数字是代表:所在地的代码,即行政区划代码 其中: 1、第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代码,例如:北京是110000 2、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例如:北京市市辖区:11010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929/01/28527005_997549445.shtml
7.支付宝年利率18是什么情况,解析支付宝年利率18%,你了解其中的含义根据中国法律规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向个人提供贷款时,年利率不得超过相应存款利率的万元4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还清存款基准利率为1.5%,所以根据法律规定,贷款的一年年利率不可以超过6%。 然而,支付宝实际操作中的属于贷款利率并不受该法律规定的高利贷限制。支付宝通过与合作机构合作发放贷款,机构可以根据市场需求、http://baiqi.makepolo.com/zixun/10614782500.html
8.汽车轮胎尺寸225/50r18的含义是什么汽车轮胎尺寸225/50r18表示:轮胎的横截面宽度为225mm,扁平比(胎高/胎宽*100%)为50%,子午线轮胎,直径为18英寸。轮胎的速度等级:Q 160km/h,R 170km/h,S 180km/h,T 190km/h,H 210km/h,V 240km/h,W 270km/h,Y 300km/h。关于汽车轮胎需要注意的地方:1、胎上的字母常见的表示有:“X”高压胎,“https://auto.china.com/mip/404155.html
9.抖音祝你女朋友永远十八是什么意思祝你女朋友永远十八的含义祝你女朋友永远十八是什么意思? 这个是一个播音主播说的一句话,具体的含义就是女朋友永远18永远破不了,这个也就直接就是说男的不举,不行我要下车,这不是去幼儿园的车!太污了!小伙伴们懂了吗?https://app.3dmgame.com/mip/gl/78318.html
10.*((volatileunsignedint*)0X020C4068)什么含义?2020-11-18 C关键字volatile总结;*((volatile unsigned int *)0X020C4068)什么含义? 目录 1,volatile 关键字是一种类型修饰符,用它声明的类型变量表示可以被某些编译器未知的因素更改。volatile 提醒编译器它后面所定义的变量随时都有可能改变,因此编译后的程序每次需要存储或读取这个变量的时候,都会直接从变量地址https://blog.csdn.net/qq_40662854/article/details/109759806
11.《明日方舟》基建252和243是什么意思基建252和243含义详解明日方舟的玩家可能有时候会看到明日方舟基建252和243哪个好这种问题,这对于不太了解明日方舟的玩家来说,可能都不知道252和243到底指什么,所以本期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在明日方舟中基建252和243的相关事情。 一:明日方舟基建252和243分别指什么其实252和243指的就是基建最左方,即贸易站、制造站和发电站的数量,https://www.9game.cn/news/448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