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通过手机号码找回密码、验证身份。
企业请输入与营业执照完全一致的、准确的单位名称,我们将自动为您查询贵司是否已认证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卜显和
卜显和,男,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学院,教授
学习/工作经历
1982.09-1986.07,南开大学化学系,本科生1986.09-1992.12,南开大学化学系,硕士、博士生(导师:陈荣悌院士)1990.10-1992.05,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部药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生1992.10-1995.11,南开大学化学系,讲师,副教授1995.12-至今,南开大学,教授1998.06-1999.10,日本分子研究所/东京大学,访问教授2004.01-2004.06,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裘槎(Crocher)访问教授
2004.10-2013.12,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化学系,主任2004.01-至今,天津市金属与分子基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07-至今,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首任院长
研究领域和兴趣
无机化学-功能配合物化学
主要业绩
学习/工作简历:1981.9-1986.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本科学生,学士学位1986.9-1993.2: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1993.2-1994.7: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1994.7-1996.8: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系,研究助理/博士后1996.8-1998.2: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1998.2-2000.3: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并于1998年11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0.3-2002.4:日本名古屋大学物质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做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国人博士后研究员2002.4-至今: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并于2002年9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百人计划”、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2003.3-2008.9: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9-2013.9: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所长2013.9至今: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2018.5至今: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兼)2018.10至今: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院长(兼)2020.1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主任(兼)
多孔材料及纳米催化
陈春英
陈春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8-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8-今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教授2019.10-11澳大利亚生物纳米科学卓越研究中心(CBNS)及其会员大学(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阿德莱德大学,莫纳什药物科学研究所等),客座教授2015.07-08丹麦奥尔胡斯大学-交叉学科纳米科学中心,客座教授2006-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01-2002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诺贝尔医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博士后1998-2006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研究员1996-1998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博士后1996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
纳米化学,纳米生物界面,纳米医学,环境健康效应,构建精准纳米药物用于恶性肿瘤治疗和纳米疫苗佐剂
陈永胜
陈永胜,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教育及科研经历:
1980.9-1984.7郑州大学化学1984.9-1987.6南开大学化学1993.9-1997.6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博士1997.8-1999.7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肯塔基大学博士后1997.7-1999.8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肯塔基大学博士后及研究员1999.8-2002.2美国Cymerg公司高级研究员2002.3-2004.4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DSC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2010.6-今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讲座教授2004.4-今南开大学教授
荣誉和奖励
2010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4年获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2015年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2017年入选首批天津市杰出人才2014-2021年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奖”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科研成果与代表作
迟力峰
迟力峰,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领域
物理化学,表界面物理化学
1978/02-1982/01,吉林大学,物理系,学士1982/02-1985/01,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导师:李铁津1985/09-1989/12,德国哥廷根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博士,导师:Dr.Moebius,Prof.Dr.Troe1990/01-1991/03,德国美茵茨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合作导师:HelmutRingsdorf1991/04-1993/03,德国巴斯夫公司,博士后,合作导师:HaraldFuchs1993/04-2000/12,德国明斯特大学物理系,教授资格(等同于助理教授)2001/01-2003/12,德国明斯特大学物理系,私人讲师2003/01-2011/12,吉林大学化学系,双聘教授2004/01-2014/03,德国明斯特大学物理系,教授2012/03-至今,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
1.国家杰出青年(B类)2.江苏省双创人才3.ACSNanoLectureshipAward4.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
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简述
方晓红
方晓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生化分析
1986.09--1990.07武汉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大学本科1990.09--1993.07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3.09--1996.07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7.04--1998.03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8.04--2001.12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研究助理2001.12--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05.09-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代表性奖励荣誉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年)2.中科院十大杰出妇女(2006年)3.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4.中国化学会首届中国女分析化学家奖(2015年)5.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
化学公益贡献简述
房喻
房喻,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物理化学
1978.02-1982.01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士1982.02-1984.08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助教,物理化学1984.09-1987.06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师从孙作民教授,由华中师范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期间晋升讲师1987.07-1993.06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讲师、副教授(破格),物理化学1987.07-1995.02英国Birmingham大学化学系,ResearchAssistant,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工程实验室,生物大分子1995.03-1998.02英国Lancaster大学高分子科学中心,高分子科学,PhDStudent,师从IanSoutar教授,期间获海外杰出研究生奖学金(ORSAward),2018年3月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98.02-1998.07英国Lancaster大学,ResearchFellow,高分子中心短期工作1998.08-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期间曾经担任化学系主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副校长、校长职务
1.房喻,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20192.房喻、刘静、彭军霞、刘凯强、丁立平、辛云宏、刘太宏、彭浩南、晏妮、蔡秀琴、陈香李。分子凝胶基材料的创新制备与应用,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2018,壹等奖3.房喻、丁立平、辛云宏、刘凯强、何刚、刘太宏、彭军霞、张淑娟、吕凤婷、严军林、薛敏。环境敏感材料创制的科学基础与应用,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2013,壹等奖4.房喻、张颖、刘守信、胡道道、刘凯强、王公正、刘静、彭军霞、夏慧芸、薛敏、杨菊香。凝胶类软物质的设计制备及其模板效应研究,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2009,壹等奖5.房喻、何刚、崔红、王红月、曹源、丁立平,国家知识产权局优秀专利奖,20156.房喻,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软物质研究杰出贡献奖,2019
郭林
郭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1981.09-1985.07,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生1985.07-1989.8,吉林林学院基础部,教师1989.09-1992.07,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92.07-1994.2,吉林林学院基础部,讲师1994.03-1997.02,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研究中心,博士生1997.03-1998.12,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博士后,副研究员1999.03-2000.03,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2000.03-2008.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教授2008.06-2020.0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纳米材料化学
郭林,1964年10月生,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先后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博士后。曾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低温物理研究所做“洪堡学者”。200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批校长直聘教授,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国家基金委材料工程学部材料评审组成员。化学加,加你更精彩!研究方向集中在纳米材料的制备、微结构表征和特性研究方面。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973”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化学、材料领域重要期刊(如:Chem.Soc.Rev.,J.Am.Chem.Soc.,Adv.Mater.,Nanoletters)等上发表260余篇SCI收录论文。指导的博士生的论文2篇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1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为第一获奖人,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李隽
李隽,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2007/01-至今,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11-2007/01,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科学家、资深科学家1995/01-2001/10,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研究科学家1994/01-1994/12,德国西根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2/02-1993/12,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化学部,副研究员1988/12-1992/02,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1988/08-1988/11,河北师范大学,化学系,讲师1985/09-1988/07,河北师范大学,化学系,硕士1982/07-1985/08,陕西理工大学,子弟中学,教师1978/10-1982/07,陕西理工大学,化学系,学士
主要学术贡献有:发现锕系元素与惰性气体的化学成键(Science2002);发现金-20纳米簇的四面体结构及其动态催化性质(Science2003);与实验工作者合作提出“单原子催化”新概念(NatureChemistry2011),合作发现硼的类石墨烯和富勒烯团簇(NatureChemistry2014;NatureCommun.2014),合作发现元素周期表中+IX最高氧化态和稀土元素+V氧化态(Nature2014;AngewChem.2016)等。在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在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刊》、《Nature》及其子刊、《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英国《化学科学》六类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10篇,论文引用20000余次。
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瞬态新奇分子的光谱、成键和反应研究”,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完成人:周鸣飞,李隽,王冠军,陈末华,龚昱完成单位:复旦大学化学系,清华大学化学系
李峻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学习经历1982年9月–1986年7月,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学士1986年9月–1989年7月,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1989年9月–1992年12月,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工作经历1993年1月–1993年12月,希腊国家研究与工程基地,博士后1994年1月–1996年1月,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博士后1996年2月–1999年3月,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3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买利
刘买利,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至2015年,任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年至2018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所长;2012年至今,任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主任;2018年至今,任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武汉磁共振中心主任。
分析化学,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刘育
刘育,教授,男,1954年生,1991年获日本姬路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进入南开大学任教授,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7年被授予天津市授衔专家,2000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010年中国侨界贡献奖,2012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和2011年分别两次任国家973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化学加,加你更精彩!在有机超分子化学和纳米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0多篇,论文SCI他引15000多次,h-index:62,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做大会邀请报告25次。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8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1项和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环糊精和葫芦脲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Supramol.Chem.,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中国化学快报副主编,AsianJ.Org.Chem.,等7种杂志编委。
研究领域:合成受体的分子识别、合成受体的分子组装和纳米尺度超分子聚合体的构筑、超分子技术在分子制药中的应用、分子识别与组装的热力学起源
1974年-1977年,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本科
1977年-1986年,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有机合成室助理研究员
1986年-1991年,日本姬路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博士
1991年-1992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1993年至今,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
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199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997年,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授衔专家
1998年,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2000年,教育部特聘教授,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2年,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奖
2003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
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路建美
马光辉
马於光
马於光,男,1963年生,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2001年、2008年分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特长光电材料物理化学、激发态光谱学和合成化学。从事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研究,重要学术贡献包括:(1)提出并论述了利用磷光材料提高电致发光器件效率的原理,"开拓了一类大幅度增加器件效率的材料体系";(2)发现了被命名为X-聚集的发光效率最高的分子排布方式,"交叉的分子堆积实现了有机分子的高效率蓝光发射";(3)发明有机发光薄膜的电聚合方法,"这个技术可能发展成用于有机全彩色显示的RGB图案化的新技术,在工艺的简单性和成本方面要优于目前的技术。"化学加,加你更精彩!作为负责人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有机聚合物光电信息材料的基础研究)、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三重态激子问题及高效率器件研究)以及973项目子课题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论文被SCI他引4500余次。
1.1981年9月-1991年7月,吉林大学化学系,本科、硕士、博士
2.1991年7月-1993年9月,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博士后
3.1993年11月-1998年9月,吉林大学副教授
4.1995年7月-1996年7月,1998年1月-1998年7月,香港大学,访问学者
5.1998年9月-今,吉林大学,教授
6.1999年6月-2000年5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教授
7.2006年7月-今,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8.2012年9月-今,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毛兰群
毛兰群,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起,曾先后于日本BAS公司任职和东京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分析化学的研究,在活体分析化学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了界面电子转移对活体传感选择性的调控规律,提出了原电池型氧化还原电位分析法,实现了生物分子活体原位在线检测,开辟了活体电化学传感分析新途径,推动了活体分析化学的发展。化学加,加你更精彩!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年带领团队入选“面向活体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创新研究群体。以通讯作者在J.Am.Chem.Soc.、Angew.Chem.、NatureCommu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0多篇,应邀在Acc.Chem.Res.、Chem.Soc.Rev.等期刊撰写综述多篇。所创建的分析方法先后被10余家单位使用。以第一完成人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乔金樑
帅志刚
帅志刚,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理论化学
1979,9–1983,7:中山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学士学位1983,9–1984,12:暨南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研究生,导师:黄念宁1985,1–1986,7:武汉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导师调动),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6,9–1989,7:复旦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导师:孙鑫1989,8–1990,2:复旦大学,物理系,孙鑫教授课题组,研究助理1990,3–1992,12:比利时蒙斯大学,新材料化学实验室,博士后1993,1–1997,12:比利时蒙斯大学,定期合同制,研究科学家1998,1—2001,12:比利时蒙斯大学,无止期合同,研究科学家2002,1–2008,4: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百人计划)2008,5–今: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帅志刚,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结题优秀(前20%),2004年帅志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帅志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帅志刚,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科学奖,2012年帅志刚,法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会讲座奖(法-中奖),2018年
田阳
田阳,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王梅祥
王梅祥,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9.09-1983.07,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学生1983.08-1986.08,北京有色金属总院,职工1986.09-1989.07,中科院化学所,硕士研究生1989.07-1992.03,中科院化学式,博士研究生1992.-4-2009.05,中科院化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9.05-现在,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1.全新功能化大环分子杂杯芳烃(heteracalixaromatics)、冠芳烃(corona[n]arenes)和锯齿型环带(芳)烃分子(beltarenes)的设计与合成、结构与反应、识别与组装
2.阴离子-pi非共价相互作用
3.高价有机铜化学
4.基于叔烯酰胺合成子的有机杂环合成反应方法
5.对映选择性生物催化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建立与发展了杂杯芳烃、冠芳烃的大环与超分子化学,在阴离子-pi非共价作用、高价有机铜化学、化学催化和生物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方面获得成绩,最近在锯齿形环带(芳)烃的合成、结构与性能方面获得研究进展。
2006礼来公司“礼来科研成就奖”(EliLilly&Company,ScientificExcellenceAward)
2005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第三届中国化学会有机合成专业委员会有机合成创造奖金奖”
2004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员”
199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8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8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199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基金”
谢素原
谢素原,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无机化学
研究兴趣:特殊结构富勒烯的合成、性质及其在超导和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碳簇材料的结构和形成机理,高效液相色谱和表面质谱分析,碳基纳米团簇材料(纳米管、石墨烯等)的合成及其功能化。
1984/09–1988/07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学士1988/09–1989/08中南工业大学化学系化学硕士1989/09–1991/08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化学硕士1991/09–1996/08福建省三明市环境监测站分析化学工程师1996/09–1999/08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无机化学博士1999/09–2001/05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2001/05–2004/05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2003/11–2005/05美国克莱姆森(Clemson)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2004/05–至今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富勒烯作为一类重要的碳团簇自从1985年被发现后,曾经历一波又一波的研究热潮,取得了许多突破,富勒烯的发现者们也因此获得了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重要的科学难题相继出现,例如富勒烯的形成和应用的问题,世界上许多研究小组因这些难题而纷纷退出了富勒烯的研究,加上九十年代初出现的碳纳米管(2004年后又出现了石墨烯),使富勒烯的研究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降温。化学加,加你更精彩!而谢素原在这一时期进入到富勒烯领域,面对遗留在富勒烯科学中的重要难题,他能持之以恒地研究了20多年,解决了新型富勒烯稳定化的重要难题,实现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富勒烯(氯化物或氢化物)的合成。谢素原教授围绕具有相邻五元环的新型富勒烯合成的整体成果进入国际领先行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次(分别为第一和第三完成人)。迄今发表的170多篇论文中,有8篇发表在Science及其子刊(2)和Nature子刊(6)。同时,他还延伸了富勒烯宏量合成与分离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基础,实现了富勒烯工业化生产。为推动富勒烯的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
邢献然
邢献然,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杨震
杨震,博士,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1982和1986年在沈阳药学院制药系化学制药专业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1989-199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黄乃正院士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92-1995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K.C.Nicolaou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1998年在该研究所任助理教授。1998-2001年在哈佛医学院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员。2001-至今在北京大学任教,致力于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在Nature及其子刊,JACS,ACIE和OL等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超过百篇,并申请多项专利。
学习经历:1978年7月至1982年7月沈阳药学院制药系化学制药学士1983年7月至1986年7月沈阳药学院制药系化学制药硕士1989年7月至1992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博士工作经历:1986年7月至1989年7月沈阳药学院制药系助教1992年7月至1995年7月美国ScrippsResearchInstitute博士后1995年7月至1998年7月美国ScrippsResearchInstitute助理教授1998年7月至2001年7月哈佛大学医学院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9月至2006年9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长江特聘教授2009年9月至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2008年3月至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院长2011年5月至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2018年1月至今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2020年7月至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自2004年起,杨震与吴云东,邓洪魁和叶涛教授一起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立了北京大学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是我国在该领域的首个该领域的实验室。该实验室2006年获得了我国第一个化学基因组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此基础上,2008年建立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杨震任院长。该学院实现了从事化学与生物学的师生在同一屋檐下工作理念,建立了以交叉学科融合为特色的科研和教学的平台。自2016年起,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广东省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广东省化学生物学”开始联合申请“省部共建国家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2018年初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杨震任实验室主任。杨震于2018年11月起但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任期至2022年)。组织了2018年在杭州举办的中国化学会第31届学术年会/天然有机分会(会议题目:天然有机化学进程和展望)。目前正在组织2020年5月在珠海举办的中国化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天然有机分会(会议题目:天然有机化学:责任,机遇与挑战)。
获奖项目名称获奖年份类别及等级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2010年一等奖维善天然产物合成化学奖2013年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奖2014年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奖2014年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2016年二等奖深圳市市长奖2017年重庆市自然科学奖2018年一等奖
俞飚
俞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有机化学
1985年9月-1989年7月,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9月-1992年6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2年9月-1995年6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5年8月-1996年8月,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6年9月-1997年9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7年9月-1999年11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副研究员1999年11-至今,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俞飚研究员在糖化学生物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1)发明了以糖基三氟乙酰亚胺酯和以糖基邻炔基苯甲酸酯为给体的糖苷化方法,实现了此前不能实现的一系列糖苷键的合成,已成为复杂寡糖和糖缀合物合成中的关键反应和通用方法。前一个方法被全球75家实验室成功应用,被认为是催化糖苷化反应中的三个里程碑之一;后者被称为俞氏糖苷化反应(YuGlycosylation)。(2)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一系列复杂天然糖缀合物的全合成,例如通过63步实现了国际上多个课题组历经14年未能完成的抗生素蓝道霉素A的全合成,代表了当今复杂糖缀合物化学合成领域的前沿水平。(3)深入开展了聚糖和糖苷分子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研究以及药物研发,合作阐明了Hoodia孕甾皂苷通过激活GPR119受体来控制食欲和治疗糖尿病的机理、研发了糖基化雷公藤内酯作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等。
(1)俞飚、惠永正、王来曦、邓绍江、卢寿福,国家自然科学奖,2010年,二等奖(2)俞飚,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013年(3)俞飚,FellowoftheRoyalSocietyofChemistry(FRSC),2016年(4)俞飚,张树政糖科学奖杰出成就奖,2019年(5)俞飚,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998年
元英进
元英进,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天津大学副校长。
1980年9月—1984年9月天津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本科。
1984年9月—1987年6月天津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7年6月—1988年3月天津大学化工系有机化工专业工作,从事化工过程教学与科研。助教。
1988年3月—1991年10月天津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生化工程方向博士。91年获博士学位。期间90年任讲师。
1991年10月—1992年6月天津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从事生化反应工程教学与科研。
1992年6月—2000年9月天津大学化工系参与创办“生物化工”专业,任副主任,从事生物化工科研与教学;93年任副教授,95年晋升教授,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97年入选教育部化工学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99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000年获得政府特殊津特。
2000年9月—2003年3月化工学院副院长。从事生物制药工程科研和教学,创办制药工程专业,任主任,2002年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03年被聘为天津市特聘教授。
2003年3月-2008年化工学院院长。2004年被评为天津市授衔专家,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
2017年6月,天津大学副校长。现任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研究方向:
合成生物学:人工基因组设计合成、天然产物人工生物合成体系、人工混菌体系
系统生物学: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生物制药:微生物药物合成
生物能源:纤维素乙醇和航空燃油生物合成
学术兼职
《FrontiersofChemicalScienceandEngineering》副主编
《Biofuels,BioproductsandBiorefining-Biofpr》编委
《ChemicalEngineeringandProcessing》编委
IChemEFellow
《化工学报》、《过程工程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编委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术成就
科研项目
负责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作为973首席科学家主持97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国家基金委应急项目重点项目。
已经完成的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重大86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
张德清
张德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
1983年9月-1987年07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学士1987年9月-1990年07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硕士1993年8月-1996年10月,德国马普医学研究所/德国海德堡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博士1990年08月-1993年7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1996年12月-1999年4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99年04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有机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与光电功能研究,围绕分子内的电子/能量/质子转移过程以及分子聚集态的结构和功能的调控这一关键问题,研究并建立了响应性多稳态功能分子的设计策略,合成了系列结构新颖的响应性功能分子,构筑了新概念原理型分子器件,发现并揭示了四硫富瓦烯分子的新性质。他突破传统上关于共轭分子体系中烷基侧链的认识,提出烷基侧链修饰策略,有效提高共轭大分子链间排列有序性,大幅提高载流子迁移率,为发展高迁移率和多功能有机半导体提供了新方法,为有机功能材料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发表SCI论文350余篇,包括JACS(10),Angew.Chem.(9),Chem.Sci.(6),Sci.Adv.(2),Adv.Mater.(8),被SCI他引11500余次;应邀撰写中/英文专著章节8章。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2014;第四完成人)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第一完成人)。张德清学风严谨、待人谦虚、开拓创新,所取得的突出成果有力推动了有机功能分子研究领域的发展,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1.获奖人姓名:张德清、张关心、郭雪峰、徐伟、朱道本;获奖项目名称:响应性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获奖年份:2015;获奖类别: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等级:一等奖;2.获奖人姓名:李玉良、刘辉彪、李勇军、张德清、朱道本;获奖项目名称:若干分子基材料的自组装、聚集态结构和性能;获奖年份:2014;获奖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等级:二等奖;3.获奖人姓名:高鸿钧、宋延林、时东霞、张德清、庞世瑾;获奖项目名称:原子分子操纵、组装及其特性的STM研究;获奖年份:2008;获奖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等级:二等奖;4.获奖人姓名:张德清;获奖项目名称:无;获奖年份:2010;获奖类别: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奖等级:无等级;5.获奖人姓名:张德清;获奖项目名称:无;获奖年份:2007;获奖类别: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奖等级:无;
张万斌
张万斌,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有机合成
1981.09-1985.07:华东理工大学,学士,化学专业1985.09-1988.07: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精细化工专业1994.04-1997.03:日本大阪大学,博士,应用化学专业1988.07-1993.10:华东理工大学,讲师,精细化工专业1993.10-1994.03:日本大阪大学,研修生,应用化学专业1997.04-2001.05:日本大阪大学,助理教授,应用化学专业2001.06-2003.01: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横滨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有机合成2003.02-至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有机化学专业2013.08-至今: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有机化学专业2017.09-至今:上海市手性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1.张万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4;2.张万斌,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3.张万斌,上海领军人才,2016;4.张万斌,袁乾家,雷皇书,邹春兰,张彦,熊娟,谭远海,申杰峰,刘德龙,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特等奖,2019;5.张万斌,日本JSPSFellow,2020.
周鸣飞
周鸣飞,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09-1990.07,复旦大学物理二系,应用化学专业本科1990.09-1995.10,复旦大学物理二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1995.10-1997.09,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激光化学研究所,讲师1997.10-1999.09,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9.10-2000.11,复旦大学化学系,讲师2000.12-至今,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2002.01-200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2.09-2007.08,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组织了中国化学会年会化学反应动力学分会、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新分子和团簇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多个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担任J.Phys.Chem.(2009-2011),物理化学学报(2004-2014),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06至今)等杂志编委,以及Molecule杂志物理化学部主编(2018-2019);InternationalSymposiumonMolecularSpectroscopy(2018-2020)和InternationalSymposiumonMolecularBeams(2018-)等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咨询委员;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邀请报告10多次。化学加,加你更精彩。目前是化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化学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为中国化学会化学反应动力学分会主席之一,组织了第29,30和31届中国化学会年会化学反应动力学分会;作为会议主席承办了中国化学会第16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主办了第一和第二届新分子和团簇国际学术研讨会。
1.周鸣飞,李隽,王冠军,陈末华,龚昱,瞬态新奇分子的光谱、成键和反应研究,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周鸣飞,陈末华,王冠军,张鲁凝,不稳定反应中间体和自由基的光谱、成键及反应研究,2007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3.周鸣飞,秦启宗,陈末华,张鲁凝,王雪峰,基质隔离分子的光谱及反应动力学,2004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4.范康年,陆靖,唐颐,曹勇,周鸣飞,乐英红,乔明华,刘智攀,沈伟,蔡文斌,微观原理引导的大物理化学课程建设,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丁传凡,方向,徐福兴,戴新华,周鸣飞,熊行创,江游,黄泽建,王亮,肖育,李晓旭,蒋公羽,党乾坤,应用混合高阶场的高性能四极离子阱质谱及其关键部件和技术,2015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周翔
周翔,博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教育与工作经历
1982/09-1986/07年,武汉大学化学系,学士,
1986/09-1989/07年,武汉大学化学系,硕士,导师:吴萱阶教授
1993/01-1996/05年,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博士,导师:陈建成教授
1996/10-1998/10年,美国UniversityofVirginia化学系,博士后,
导师:SidneyM.Hecht教授
1998/11-2001/05,美国UniversityofMaryland,CollegePark化学及生物化学
系,博士后;导师:StevenE.Rokita教授
1989/07-1992/12武汉大学化学系,助教,讲师,
2001/05-至今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与兴趣
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化学组成员
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化学化工学部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一、十二和十五届化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基因信息传递过程中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机制专家指导组成员(2014/7-至今)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八和二十九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2016-2019年)
教育部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
EditorialAdvisoryBoard,AccountsofChemicalResearch
EditorialBoardMember,ScientificReports
EditorialBoard,ChineseChemicalLetters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ChemicalResearchinChineseUniversities》编委
获奖与荣誉
1.2018年英国皇家化学会特许化学家(CharteredChemistoftheRoyalSocietyofChemistry,CChem)
2.2018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ellowoftheRoyalSocietyofChemistry,FRSC)
3.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4.2013年入选首批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
5.201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6.2010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7.2010年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二等奖
8.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9.2002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化学加APP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科丰路39号金发科技创新产业园20栋B塔5楼、广州市黄埔区黄埔东路266号怡港大厦B栋708-709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