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烟、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规定。”依此说明,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合同是具有财产关系的民事合同,不包括身份关系的合同。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一)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凭借行政权力、经济实力等优势地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二)合同是多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
合同的主体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合同的成立是各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
(三)合同是从法律上明确当事人之间特定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文件;
合同在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以实现当事人的特定经济目的。
(四)合同是具有相应法律效力的协议。
合同依法成立生效之后,对当事人就具有了法律上的拘束力。
二、合同内容一般包括哪些条款
(一)合同内容的一般条款
合同的内容,即合同的当事人订立合同的各项具体意思表示,具体体现为合同的各项条款。根据《合同法》第12条的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应包括以下条款:
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2、标的;
3、数量;
4、质量;
5、价款或者报酬;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7、违约责任;
8、解决争议的方法。
(二)合同内容不明确时如何处理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前述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1、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2、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3、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5、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