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保护的法律现状和发展趋势专业论文会展与旅游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业务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产物,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的非遗传承保护的法律体系,但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类型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我们立足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探索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法律制度。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概况

(一)现有非遗立法体系

1、国际公约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条约和文件主要包括:《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公约》、《知识产权协定》(T简称RIPS协议)、《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保护民间文学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侵害行为国内法示范法条》。

其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非遗保护确定了国际保护制度,也为各国非遗立法提供了制度架构。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成为较早批准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

2、国家层面立法

2011年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我国非遗保护最重要的一部专项立法,标志着我国正式将非遗保护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中。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主要为原则性条款,侧重于行政管理功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属性、权利主体、权利客体以及对传承人的保护等方面均未明确规定。

3、地方层面立法

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通过之后,广东、贵州、湖北、甘肃、湖南、云南、安徽、山东、上海等多地分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依据,制定了本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条例架构及内容上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类似,并未在地方立法权限内结合地方非遗保护的实际进行细化,因此也继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立法缺陷,可操作性有所缺失。

(二)立法体系特点分析

我国目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立法及地方条例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条款多为原则性条款,可执行性不强,例如:规定不得以歪曲和贬损的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均未明确规定具体的行为表现形式及相应的法律后果。诸如此类,在实践中难以执行。

2、以行政保护立法为主,缺乏对非遗所涉私权的法律保护模式。非遗的权利属性、权利内容、权利的主体及客体等均未作出明确规定,而非遗的种类和表现形式多样性,因此在发生侵权案件时,法律依据缺失的问题尤为明显。

3、缺乏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制度。非遗在于传承,立法确定非遗传承人的地位有助于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有立法对于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模糊,对侵犯传承人合法权利的法律后果未作出规定。

4、对于非遗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履行的职责内容、权限及行为标准规定模糊,容易导致实践中无法可依。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法实践问题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司法实践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产生的权利争议

案例:

在贵州省安顺市文化和体育局与张艺谋等署名权纠纷案中,法院审理肯定了安顺地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依法受到国家的保护、保存,任何非法侵占、破坏、歪曲和毁损等侵害和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继承和弘扬的行为都应当予以禁止和摒弃;任何使用者包括出品人、制片人、编剧和导演等都应当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涉案的“安顺地戏”涉案电影虽实施了将安顺地戏称之为云南面具戏的行为,且未对此予以澄清,但鉴于安顺地戏既非署名权的权利主体,亦非署名权的权利客体,故涉案电影没有侵害安顺地戏的署名权。换言之,安顺地戏并非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因此,著作权法并不能适用。

(二)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局限性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在价值取向、权利客体、权利属性上具备一定的相似性,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等特征,导致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并不能完全适用,两者在立法目的、权利主体、权利客体、权利内容、保护期限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是已存在的思想、传统技艺、文化等,而知识产权保护的是具有独创性的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并不明确,绝大多数是群体、地方政府甚至国家,而知识产权制度明确权利主体为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知识产权制度明确了保护期限,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传承性决定其无法设定具体的保护期限。

(三)非遗传承人行使权利与义务的正当性、合理性的法律保障不足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因此明确传承人享有的权利以及权利遭到侵犯时的救济途径尤为重要。例如,对于一些属于非遗项目的老字号,因为其知名度和商业价值,往往成为一些主体注册商标的目标,这样一来,这些老字号的传承人使用过程中反而会遭到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等权利争议。如果在注册商标审核阶段就能避免类似抢注的行为,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传承人的合法权利,减少传承人在非遗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权利冲突,保证传承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立法完善及发展趋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既涉及个人及集体利益、也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具备多种类型和表现形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不能依靠单一的法律制度完成调整,必须遵循多元化的思路来完善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法律体系。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若干意见》)规定,“综合运用多种法律手段,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促进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竞争力。”“综合运用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种手段,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商业开发利用。”也体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法律保护模式。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法律制度完善可考虑几下几个方向:

(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立法

1、明确权利主体及权利内容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性、传承性、区域性的特征,权利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国家作为权利主体,向国际组织完成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其他国家抢先申报或不当使用时的维权。2)集体组织或政府机构有权代表特定区域的群体行使保护权利,作为诉讼主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侵权行为主张权利,例如,在“安顺地戏”案中,法院认为作为该项非遗的管理和保护机关的安顺文化和体育局有权作为诉讼主体对侵犯安顺地戏的行为主张权利。3)对于由一个民族或区域内人民群众创造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则该区域内的所有成员应当作为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4)对于个人传承的情形,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应当作为权利主体享有相应权利。

2、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细化行为标准

4、结合实际完善地方立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有关规定的进一步阐述和详细规定,并作出符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及风俗习惯、满足当地传承保护及文化发展特定需求的规定。但如前所述,目前地方性保护条例大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框架模板,各地规定颇有照搬照抄的趋势,并没有实现因地制宜、发挥地方性立法的作用。

5、借鉴国际及国外立法经验

例如日本,根据文化成果的体现的文化价值的不同,采取分级保护、重点保护原则,有效缓解资金需求与保护项目数量之间的差距问题;同时,日本建立了全民保护、鼓励适当并充分利用的制度,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这一特征相契合。此外,日本、韩国等在立法上确认了传承人的重要地位,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传承人及传承活动的重视程度;同时规定给与传承人财政支持,为促进传承人开展演出、展示等文化传播活动提供了保障。

(二)创新知识产权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同时也具有财产利益属性,对于那些基于传统知识的创造性产品以及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衍生作品或演绎作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尚未公开的具有应用价值的传统技艺,和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对象存在一定兼容性,因此,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运用提供了制度空间,一些符合知识产权立法目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可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

1、加强非遗知识产权立法研究,探索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对非遗的保护途径

1)著作权

著作权法保护的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即作品,其包含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发行权、表演权、展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人身权和财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文学作品、戏剧作品、图画作品、纺织作品、音乐作品等,应当受到著作权的保护,对他人未经许可擅自使用、滥用、歪曲等不当使用行为进行追责,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人、演绎者的合法权利的目的。

著作权保护模式存在其局限性,因为著作权的保护对象是创造性文学和艺术的表达,并不包括作品包含的思想,因此对于处于公知领域的民间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及衍生作品的素材、主题、思想等都不能获得现有著作权法的保护。

2)专利权与商业秘密

专利制度可用于保护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方案,由于非遗的传承性和群体性特征,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史传承,已经为公众知晓且不符合新颖性的要求。但对于仍然处于保密状态下的传统技术,则仍可申请专利并受到专利制度的保护。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专利保护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保护对象多为传统技艺,另一方面专利权要受保护期限的限制,如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期限均为10年。商业秘密保护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保护期限的问题,但商业秘密也不能保护处于公知领域的传统技术。

3)商标权

但应该注意到的是,商标权其目的在于对产品、服务的区分和标识,虽然运用商标制度能够对基于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或知识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保护,但并非针对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知识等本身,因此,商标、商号以及地理标志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间接方式,但对于非遗的应用、创造及传承人的权利能起到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2、正视现行知识产权制度运用的局限性

(三)加强传承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保护

1、细化传承人认定制度,规范管理监督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传承人的认定标准为: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以上对传承人的认定条件和标准略显概括和模糊,可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表达方式细化对相应传承人资格认定的标准及认定程序,增强操作性,增加传承人认定后的公示及异议程序,从而确保认定程序的公平、公正、公开、严谨,选拔出优秀的传承人。

同时,应当明确规定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增加考核标准,对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纠正传承人不符合要求的传承行为,以保障传承人真正发挥其文化承继、传播及创新的作用。

2、加大传承人保护和扶持力度

3、增强传承人的非遗法律保护意识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的文化传承,保护、传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时俱进的制度予以保驾护航。因此,今天及将来,我们共同研究探索切合我国实际的非遗法律保护制度对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THE END
1.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法律文化的形成相比——中华法律文化起源之从中原大地上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凌家滩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彼此之间虽有联系,但基本上都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比较系统的法律文化,从氏族习俗,到部落习惯,到酋邦习惯法,到夏商周统一国家时代的“刑”“法”“律”。https://m.yunnan.cn/system/2024/04/29/033032843.shtml
2.20162016-2021年中国网上银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报告目录 主要内容及成果示意 数据来源 特别声明 在线咨询 下载合同 第1章:网上银行相关概述 1.1 网上银行的概念及分类 1.1.1 网上银行的定义 1.1.2 网上银行的分类 1.1.3 网上银行业务介绍 1.1.4 网上银行产生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分析 1.2 网上银行的特点及优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6876224c823f4a98.html
3.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15篇对于中职的学生是学习计算机的必修课,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计算机行业发展迅猛,对于以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和适应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应用发展趋势,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通过阅读大量有关项目教学文献,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总结归纳出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关键问题和实施https://mip.wenshubang.com/jisuanjiyingyonglunwen/2392885.html
4.刘睿杰:美国侵权法上的干涉合同制度国际经济法网第三部分则是以第一、二部分的内容为基础,从宏观的角度概括了美国干涉合同制度在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本部分还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指出了该制度与大陆法系的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在产生基础、适用范围和对损害后果的程度要求上的差异。 https://ielaw.uibe.edu.cn/fxlw/gjsflc/dbj/12599.htm
5.1.阜阳市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讲课课题2.餐饮产品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课时) 3.酒店常见餐饮设施及服务项目 (第一课时) 4.餐饮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 (第一课时) 5.托盘(第一课时) 6.餐巾折花(第一课时) 7.中餐摆台(第一课时) 8.酒水服务(第一课时) 9.菜肴服务(第一课时) 10.其他技能服务(第一课时) https://www.xredu.com/mobile/zixun/zige/21568_1.html
6.古髌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报告期内,公司收入结构的变动与自身技术储备、发展战略以及金融设备行 业发展趋势是相符的,并带动了公司的快速发展。若今后公司所处行业政策、市 1-1-33 上海古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招股说明书 场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引起公司收入结构的不利变动,从而对公司经 营成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存货余额较http://wap.stockstar.com/detail/JC2016092600000164
7.法律史论文范文同时,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前身———判例教学法已随着法学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人们开始怀念学徒制,诊所式法律教育在这种背景之下逐步形成[3]。从上述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可见,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工作密不可分,诊所教育目标本身即带有公益性。https://www.gwyoo.com/haowen/10255.html
8.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大全11篇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篇(1) 1 创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流 埋头做设计、崇尚天才设计师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在互联网络时代,能利用这一平台传播贩卖更多的新概念才是最重要的,用一句话概https://www.fabiao.com.cn/haowen/42103.html
9.辽宁大学2022自命题考研初试大纲:814公共管理综合考研三、当代行政效率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四、我国行政效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行政效率测定与绩效评估 一、公共行政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二、公共部门的特点和绩效评估的困难 三、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第四节 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与技术 一、效率测定的基本概念 https://kaoyan.koolearn.com/20220701/1525288.html
10.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范文最后,作为技术专业的会计人员务必了解把握而且严格执行我国有关的相关法律法规,具有优良的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规范,可以依照有关要求去进行工作中的各种各样事宜,遵循有关的组织纪律性,为国家及有关部门出示稳定性高、专业能力强的财务会计信息以达到有关部门的发展趋势。https://www.haoqikan.com/haowen/39779.html
11.国际私法学习心得体会,书上还详细列了四点,我觉得十分不理解,冲突产生的原因很简单啊,就和平常生活中产生的冲突一样啊,有不同的习惯风俗规定,当然会产生矛盾。所以,我觉根据自己的理解,很局限但很好理解的定义了国际私法的含义,就是解决国际交往中冲突的法律,只是这个范围要限定为国际的民事关系,不能像公法那样的大范围的国与国交往https://m.360docs.net/doc/8c5d4d1805087632301212c5.html
12.黑帮的法律治理以法社会学为角度第二章从经济、文化、社会角度,对黑帮组织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分析经济原因时,除了论述经济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正等对黑帮组织犯罪产生的影响外,还对高级别经济形态的产生于黑帮组织犯罪产生的作用进行论述。第三章,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了我国黑帮的组织犯罪现状和发展趋势。关于我国黑帮组织犯罪的http://data.110.com/a959637.html
13.国际市场营销麦卡锡《基础营销》1960主要阐述国际市场营销形成及其特点,世界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方向,以及国际市场营销与基础市场营销学的关系(2)国际市场环境分析(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3)国际市场信息(4)国际市场营销战略规则。它是企业在国际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市场营销所采取的方法、步骤(5)国际市场商品https://blog.csdn.net/qq_27248989/article/details/100888517
14.美国情报工作外包服务的模式经验及启示李志鹏[2]以“斯诺登事件”为切入点,阐述了美国情报工作外包服务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存在的合理性、潜在风险及未来发展趋势。 赵金萍与孙宗义[3]通过对美国情报机构与私营部门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私营部门的动机和忠诚度,深度解析了美国私营部门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趋势,认为未来对私营部门的关注点应集中在法律和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1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