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合集——中国古代史总结!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4.29甘肃

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②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③宰相职位设置由实位撞向虚位;④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化的特点

①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②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③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④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增强。

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

中国地方层级嬗变体现的规律

①中央集权是主因。地方权力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最终随着封建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而趋于稳定。

②主线是沿袭与变革。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③特征是下稳上动。县级相对稳定,县以上行政层级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影响而震荡变动。

④财政改革是重要因素。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和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考核内容较全面: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

②考核对象合理分类:不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

③考核机构专业化:唐代出现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代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会同有关部门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职。

④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宋代对京官的考核叫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

⑤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完善。

⑥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

2.影响

①有利于发现、提拔德才兼备之人,激励官吏忠于职守、勤勉为政。

②考核中也存在长官意志、官官相护、流于形式、考核失实、宽严不公、不论成绩唯凭年资等吏治荒废的现象。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①机构独立,与行政机关分离。②依赖皇权,为皇权服务。③体系严密,垂直监察。④注重法规制度建设。⑤以轻制重。⑥严格选任与考核。

⑦监察范围广泛,方式多样。⑧政监混一

积极意义:①有利于吏治清明,提高统治秩序稳定;②提高决策科学性,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③双向监察,表明监察体系完备;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影响:①是皇权的附属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②无法摆脱人治色彩。③闻风言事,影响监察效能发挥。④常出现监察权侵夺行政权,监察多头,效率低下的问题。

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①成文法典;②礼法结合;③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④诸法混一,民刑不分。

⑤维护封建伦理,确认家族法规;⑥皇帝为立法司法枢纽,司法从属于行政。

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方法

①强调示范,树立榜样。②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

③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④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

⑤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①方式:民间交往和官方交往并存,和平交往为主。

②路线:海陆并存,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③范围:范围不断扩大。

④内容:交流内容广泛,涉及贸易、文化、制度等多个领域。

⑤政策:朝贡体制,由开放走向封闭。

⑥影响:双向交流,对周边国家形成强大辐射影响。

⑦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原因、特点与影响

1.原因

①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中国本身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②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制度优势。

③文化: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大辐射力。

2.特点

①和平性,以儒家价值为基础,强调睦邻友好。

②互利性,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

③等级性,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形成宗藩关系。

④稳定性,结构稳定,维系千年。

⑤政治性,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⑥封闭自守性。

3.影响:和平友好处理对外关系,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但妨碍中国对外界的认识,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古代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意义

①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②开发边疆,促进内陆与边疆经济、文化交流。

③推动民族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④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

多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实质

①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③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

④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汉化。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

①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②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

③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④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⑤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演变;⑥由手工铸币向机器铸币演变。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②纳税物品由实物和人力为主逐渐变为货币,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地发展。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目的

①人口的普查、管理与控制。②征发赋役的依据。

③扩充兵力的基础。④保障社会治安和政权稳定。

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特征、发展趋势与变化原因

1.功能:

①社会控制;②经济剥削,征收赋税、徭役;③基层管理;④社会教化。

2.特点:

①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②户籍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③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④带有宗法伦理色彩。⑤等级特权色彩浓厚。

⑥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也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

(另一种归纳:①地域性;②等级性;③世袭性;④功能多样;⑤历史悠久)

3.发展趋势

①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②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③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④明清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4.变化原因

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②统治者的改革;③农民的反抗斗争;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⑤财政危机;

⑥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⑦生产力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发展趋势、变化原因及意义

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2.趋势:

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②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③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④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3.变化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③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影响。

4.意义

①有效治理基层地方;②稳定基层社会秩序;③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救济制度的原因和特点

①自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②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笼络人心,维护统治的需要。

④文化:儒家的民本观念、仁政思想的影响。

②政府救济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政府为主,民间为辅。

③机构完善并具有法律保障措施。

④具有丰富的思想基础和鲜明的伦理特色。

⑤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

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小农经济,注重修建水利工程。

2.不利因素

①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农民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且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为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出了一定贡献。

②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③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2.消极影响

①较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发展。

②受自然灾害、战乱、人口激增、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较大,体现出其具有脆弱性。

③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也体现出其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②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③商品种类逐渐增多并日趋生活化。

④对外贸易发达。⑤货币种类丰富。

⑥商人地位低下。⑦呈现阶段性特征。

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特点

①历史的悠久性;②路径的多样性;③内容的丰富性、互补性;

④交往的友好性;⑤逐渐走向封闭;⑥影响的深远性。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①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③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④从生产关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⑤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中国古代交通的特征

①具有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的特征,带有明显的皇权优先的色彩。

②儒家思想观念影响交通规则,形成了“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的通行规则。

③交通建设由政府主导,目的是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④中国古代的交通建设、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都体现出较高的水准。

⑤古代水陆交通发达,历史悠久,运输工具先进。

古代疫病频发的原因

①政治腐败,战争频发,社会动荡。

②灾荒及不良旧俗,公共卫生条件差。

③医疗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④在防疫措施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外交流及国内人口的流动促进了疫病的流行。

古代中国中医学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理论成熟。②体系完整,内容丰富。③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④典籍浩繁,数量众多。⑤成就巨大,影响深远。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本土性;②多样性;③包容性;④凝聚性;⑤连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④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①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②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③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华文化包容性

④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⑤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⑥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⑦杰出人物: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⑧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②古代科技著作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

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总结性。

③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又带有封闭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①起源早: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汉朝设立官学太学。

②政府主导:明清政府举办的官学数量激增。

③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并存。

④教学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

⑤发展过程:由逐渐发展完善到走向衰落。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①政治:为政府提供后备人才,巩固专制皇权的统治。

②思想: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凸显了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THE END
1.科学地认识中国法制史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和完善,都经历了长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回顾多年来法史研究走过的路程,人们不难看到,影响法史开拓研究、古为今用的症结,多是与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法制、法律文化及相关的一些重大问题有关。因此,正确对待传统法律文化,科学地认识和阐述中国法制发展史,是推动法律史学走向科学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13388
2.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是法律顾问经历夏、商而至西周,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基本格局和特点初步奠定。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文化思想出现了https://www.bkw.cn/flgw/ask/2265328.html
3.西班牙职业教育立法演变对我国职教法完善的启示时值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之际,梳理西班牙职业教育立法的演变历程和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主要特点,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法及法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西班牙职业教育立法的演变历程 西班牙的职业教育是在社会、科学技术、经济和劳动环境的不断现代化和变革https://www.chinazy.org/info/1011/10682.htm
4.美国资产管理业法律监管制度的重点演变及经验借鉴结合该新规的内容,认真总结美国资管业法律监管制度的演变重点、趋势性特点及其法律逻辑,[25]有利于我国不断完善资管业的监管机制和制度体系。 (一)明确资管业的基础法律关系,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中美两国的资管业在具体形式和监管体制上具有较大差异,但在基础法律制度上应可以取长补短,互为借鉴。美国的相关https://www.finlaw.pku.edu.cn/jrfy/gk/2018_jrfy/jrfnzd97j/270935.htm
5.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演变.ppt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演变.ppt,社会背景 魏国 西晋 三国 蜀国 两晋 吴国 东晋 南朝——宋齐梁陈 南北朝 北魏 北朝 北齐 北周 一、立法概况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 1、蜀国——《蜀科》、《蜀令》 2、吴国——“吴之律令,多依汉制” 3、魏国——《魏律》(《新律》) (二)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220/6215133240003035.shtm
6.古代中国法律演变古代中国法律演变,本图详细记录了从夏商到明清的律法内容、律法特点等等,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亿图脑图MindMaster原创思维导图社区提供海量优质的思维导图模板资源,一个各类脑图创意思维绘制,整理知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 用思维导图来表述古代中国法律演变https://mm.edrawsoft.cn/template/329408
7.新中国成立以来商事法治的发展历程与重要特点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回顾与分析这75年间我国商事法治的发展历程与重要特点,可以更好地推动商事法治的发展,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商事法治的发展历程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9/id/8134041.shtml
8.2023中央民族大学613法学基醇研大纲已公布!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 三、中国古代法典编纂体例的发展演变 四、中国古代的罪名体系和刑罚体系的发展演变 五、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与影响 六、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以法治国的意义和影响 七、中国古代司法体制和审判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 八、中国近现代司法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282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