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知识产权管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范从研发、生产到市场推广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创造、使用、流转和保护行为,防止侵权及被侵权风险。
3.知识产权运营:积极实施知识产权资产运营策略,如许可、转让、质押融资等,以最大化知识产权的价值,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4.法律风险防控:企业需要定期进行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并在发现潜在风险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例如诉讼维权、签订非竞争协议或交叉许可协议等。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5.《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
知识产权转让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1.著作权转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转让其财产权。但人身权不得转让,作者身份权也不得剥夺。
2.专利权转让:《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条规定,专利权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转让。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
3.商标权转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四十二条,注册商标的所有权人可以通过签订商标转让合同,将注册商标转让给他人。转让注册商标经核准后,予以公告。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并依照约定或者本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著作权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转让本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并依照约定或者本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条:“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手续。”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四十二条:“转让注册商标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签订转让协议,并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受让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
以上法律规定了知识产权转让的基本原则、程序及注意事项,确保了知识产权转让行为的合法有效进行。
知识产权诉讼时效有何规定?
1.著作权法规定:对于侵犯著作人身权的行为,没有诉讼时效限制;而对于侵犯著作财产权的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二年(《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
2.商标法规定: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商标法》第六十八条)。
3.专利法规定:专利侵权纠纷中,请求人民法院判令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专利法》第七十四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权利人的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被侵犯的,权利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但是,损害赔偿请求权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二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六十八条:“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商标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对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赔偿数额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注册商标许可使用费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七十四条:“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