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以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现代化服务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杨临萍
【专题研究:保证保险热点问题】
2.裁判视角下保证保险法定求偿权的法律构造分析
丁俊峰
3.保险的功能主义担保再造
——以履约保证保险与民事担保并存的法律适用规则为中心
李晓云
4.融资性保证保险费用条款的司法规制研究
张晗庆
5.大数据视角下融资性保证保险纠纷司法审判的实证分析
北京金融法院课题组
6.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法律适用的规范逻辑
岳卫
【专题研究:新反垄断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的重点与亮点】
7.反垄断民事诉讼的定位及其实践逻辑
——2024年司法解释要义释评
张晨颖
8.2024年反垄断民事诉讼新司法解释亮点阐释与未来展望
孙晋
【法学论坛】
9.论电子证据重建理论
刘品新
10.粤港澳大湾区商业标识司法保护的规则衔接问题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课题组
【法官说法】
11.行政协议赔偿案件审理路径的思辨与优化
王全泽
【案例研究】
12.间接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行为的刑法定性问题探析
——以首例制售盗版“加密狗”侵犯著作权罪案为例
高卫萍
作者:杨临萍(最高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201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设立。十年来,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公正和效率工作主题,深化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新时代环境资源审判理念全面树立,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持续提升,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专业化建设扎实推进,中国环境司法的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环境司法;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丁俊峰(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
内容提要:随着保证保险业务在生产和消费融资领域的迅猛发展,司法诉讼案件量也增长明显,关于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认定存在不同的观点。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构造不仅受保证保险法律性质认定的统辖,同时也应建立在对以保险代位求偿为基础的多重法律关系的分析上。保险代位求偿权具有法定性,在尊重保证保险交易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应从保险合同与借款合同交叉的特征出发,在法定和意定之间论证保证保险中保险责任的范围和边界、被保险人的选择权及管辖规则,通过裁判规则和思路的统一,促进保证保险纠纷的解决。
关键词:保证保险;法定求偿权;保证;债权转让
作者:李晓云(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
内容提要:保险公司开展的融资性保证保险业务为融资能力低下的市场主体增加了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事实上发挥着融资担保功能,表征了保险由风险分散、危险分担制度,向功能主义担保转向。这一转向意味着对金融作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工具的深化认识,发挥金融保险推动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同时,民法典的新规拓展了担保合同的范畴,也表明民事担保制度的功能主义转向。这使得我们可以从担保功能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保证保险,进一步加深对“二元说”的认知,正确处理履约保证保险与民事担保并存的法律适用。
关键词:保证保险;担保制度;功能主义
作者:张晗庆(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金融借贷庭)
关键词:融资性保证保险;费用条款;纠纷化解
作者:北京金融法院课题组(成员:厉莉、林昱彤、宁帆、张晓伟)
关键词:融资保证保险;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化解
作者:岳卫(南京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保证保险是保险人运用保险特有的技术予以承保的保证,其经济功能与民法的保证合同并无显著差异。就法律适用而言,一方面,虽然在保险事故、故意免责乃至另有合作协议存在等方面,保证保险具有与一般财产保险相区别的特殊性,但该特殊性尚不足以否定其为保险。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该特殊性的存在,保证保险合同纠纷的法律解决不能忽略其担保增信、对融资风险进行再分配的交易需求和整体交易背景。如此,才能合理地解决例如保险人与其他担保人之间的追偿权等规范适用重叠领域内的突出问题。随着以风险转移为目的的各种金融产品的发展,类似于保证保险这样具有双重法律属性的保险产品将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厘清纠纷背后的规范逻辑与脉络,对于落实“功能主义”担保立法和“穿透式”审判思维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实践要求,推进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工作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普惠金融;保证保险;功能主义;穿透式思维
作者:张晨颖(清华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最高人民法院于2024年6月24日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2022年新修反垄断法,结合民事司法审判中的经验,对反垄断民事诉讼涉及的实体、程序问题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在结构体例布局上适应垄断行为的认定逻辑范式,在制度设计上立足于民事诉讼的定位和功能,填补制度空白,通过举证责任分配机制平衡原告、被告的权利义务,实现民事责任精细化。新司法解释的出台将进一步统一司法裁判规则,促进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垄断案件,推动反垄断执法与司法机制的双向互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关键词:反垄断;反垄断民事诉讼;司法解释;举证责任;民事法律责任
作者:孙晋(武汉大学竞争法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网络治理研究院,武汉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反垄断法有效实施有赖公共实施和私人实施形成合力。2024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拓展和便利我国反垄断法私人实施提供了最新且有力的司法制度保障,对于突破反垄断私人实施的法律瓶颈,促进反垄断法更全面实施具有重大时代意义。新司法解释亮点纷呈,在增补数字竞争规则的司法适用规定、明确反垄断纠纷可仲裁性及仲裁协议的可诉性、积极增进反垄断公共实施与私人实施之间的衔接等方面,制度进步性尤为突出。我国反垄断法私人实施未来可期。
关键词:垄断民事纠纷;私人实施;数字竞争规则;垄断案件可仲裁性;反垄断执法和司法衔接
作者:刘品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事实重建理论正迎来由人证、物证重建向电子证据重建转型的时代契机。电子证据“场”形态具有数据海量性、信息多元性以及逻辑关联性等特征,与传统事实重建理论相比更具客观可靠性优势。电子证据重建理论以电子证据及其所在介质、转化材料为基础,以案发事实、案后事实为重建对象,以原子主义、整体主义认识论为指导,系基于传统人证、物证重建理论的深化与拓展。在小数据场中,电子证据以时、空、人的关联性规律,支撑大事表制作、空间轨迹构建以及特定事实还原;在大数据场中,电子证据以系统分层理论、“鉴—数—取”体系、双空间连属关系以及专家智识的介入,确保事实重建的完整性、定向性、准确性、专业性。电子证据重建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司法证明由传统人证、物证(“沉默证人”)向“数字证人”理论研究的转型,启示实践充分利用自动化工具和智能模型助力事实重建工作,以此推动司法证明的数字化、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重建理论;电子证据;数据场;数字证人
作者: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课题组(成员:王静、林峰、何天翔、王晓明、张莉、郑颖、李艳、王碧玉、陈中山、王雪、伍旖凡)
内容提要: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现状导致商业标识的司法保护面临诸多问题,如驰名商标和知名商业标识屡被跨境恶意抢注、商业标识之间易产生权利冲突、知名度的认定与保护力度的确定存在困难。问题根源是商业标识司法保护的规则衔接不足,具体包括我国商标法在权利取得上强调商标使用的地域性,驰名商标保护体制落后于商业实践,商业标识的知名度认定及跨境保护手段有待完善。有必要积极推动现有法律文本框架下的司法趋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商标承载商誉的互认机制及司法工作整体协调机制,在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格局的同时,引领我国商标法律制度朝着服务统一大市场的方向不断完善。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商标使用;驰名商标;未注册商标;规则衔接
作者:王全泽(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
内容提要:行政协议因兼具“行政性”和“协议性”,行政相对人就行政协议纠纷提出的赔偿诉讼请求,应以行政协议赔偿诉讼而非行政赔偿诉讼启动救济。相对人诉讼请求可能指向违约赔偿或行政侵权赔偿两种情形,审理中应区分相对人请求权基础并分别按照民事违约责任规范或行政侵权责任规范进行认定。在现有司法解释并未明确各类行政协议赔偿情形基础法律关系的情况下,有必要沿着行政协议赔偿案件的推进过程,按照前置效力审查、区分诉讼请求依据、明确归责原则、厘定责任范围的逻辑演进构建结构化审判路径,在类案审理中适时、恰当、准确适用行政及民事法律规范。
关键词:行政协议赔偿案件;协议效力;赔偿性质;责任判定
12间接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行为的刑法定性问题探析
作者:高卫萍(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
关键词:侵犯著作权罪技术措施;间接规避行为;盗版“加密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