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认定标准

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认定标准

导读:

《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第5项规定,违反法律的民事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1993年《经济合同法》第7条第1款第1项也规定,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合同无效。而《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应确认无效。尽管在文字表述上,上述法律关于无效民事行为及合同的规定仅有几字之差,但是却反映了我国合同立法逐步完善、严密的发展历程。谓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就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强制性规范,或者说是法律规范中的强制性规范,是指无条件的、绝对必须遵守的规范,不允许当事人按照自行协议解决问题,只允许执行法律规定的条件。

一、必须是违反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才能导致合同无效

[page]

在对待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效力的态度上,即使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合同法解释》颁布以后,仍然有不同的认识。

第一种观点认为,不能完全排斥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的适用,虽然有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夹杂着各部门、各地方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或者部门保护主义的色彩,完全以此作为认定合同效力的依据,势必造成交易中禁令如林的局面。但是,绝大部分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都是依照宪法、法律或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精神制定的,这些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定和适用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和交易的稳定安全,实际上起着填补法律漏洞和盲区的作用,当然应当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全然不考虑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简单地认为违反这些规定的合同并不构成无效,有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无序化和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种观点认为,如果作出强制性规定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并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可以援引《合同法》第52条第4项的规定,以损害公共利益为由确认合同无效。

我们认为上述第三种观点在司法实践中更有其可取之处,可以按照该原则处理。

二、必须是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才能确认合同无效

《合同法》与以往的立法有所不同,将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才规定为无效合同,其目的是为了严格区分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的适用。所谓任意性规范,是指当事人可以通过约定排除其适用的规范,即任意性规范赋予了当事人一定的意思自治,允许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作出约定,对任意性规范由当事人通过约定加以排除是合法的,所以只有在违反强行性法规的情况下,才能导致合同无效。

强行法规又可以分为强制规定与禁止规定两种,强制规定指命令当事人应为一定行为之法律规定;禁止规定指命令当事人不得为一定行为之法律规定。禁止规定可以再分为取缔规定及效力规定,前者仅系取缔违反之行为,对违反者加以制裁,以禁遏其行为,并不否认其行为私法上的效力,禁止性规定与强制性规定是不一样的。强制性规定是法律和行政法规要求人们必须为某种行为,而禁止性规定则是法律和行政法规要求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而我国现有的强行法律规定中,并没有严格区分强制性规定与禁止性规定,这是在司法实践中值得引起注意的。

三、必须是违反了强行性规定中的效力性规定才会导致合同无效

从实践来看,我国法律及行政法规规定了大量的强行性规范,但违反这些强行性规范是否都会导致合同无效?从这些强行性规范来看,有的只是规定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将会受到处罚,有的则明确规定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不仅会受到处罚,还将导致合同无效。所以法律及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范也是有区分的。其中一种是效力规范,即法律及行政法规明确规定违反了这些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者合同不成立的规范;或者是法律及行政法规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违反这些禁止性规范后将导致合同无效或者不成立,但是违反了这些禁止性规范后如果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范。除了效力规范外,另一种强行性规范则是取缔性规范,即指法律及行政法规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违反此类规范将导致合同无效或者不成立,而且违反此类规范后如果使合同继续有效也并不损害国家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而只是损害当事人的利益的规范。只有违反了效力性的强行性规范的,合同才应确认无效。

四、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既包括内容的违法,也包括形式的违法

我国《合同法》对合同形式以不要式为原则,但是,在法律和行政法规对合同形式作出特别规定的情况下,违反法定形式,也可能发生合同无效或者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后果。实质上此时对形式要件的规定已经转化为对合同有效要件的规定。

THE END
1.我来告诉你法律法规都有哪些让小明带你一探究竟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法律法规”这个词。它指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促进经济发展等目的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这包括但不限于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策和命令。 接下来,小明就从几个方面来为我们详细介绍这些法律法规: https://www.cjan6a6c.cn/mei-ti-bao-dao/427327.html
2.法则纷呈剖析法律法规的奥秘一、法则之源:法律法规的定义与分类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公民权利和义务得到平等保护,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们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事 法以及国际私法等几个主要类别。 二、宪政之基:宪法的重要性与作用 宪法是国家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i-xun/437678.html
3.合同变更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导读:我们的衣食住行,因为有了法律规则才能更好的保障我们各自的权益不被侵害,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法律的,因此应该提高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避免在遇到法律问题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许您现在面临着合同变更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的问题,希望本篇文章的内容能够帮助到您。 https://www.64365.com/zs/2004991.aspx
4.我国消防法规分为哪几类?我国消防法规分为哪几类? 按照国家法律体系及消防法规服务对象、法律义务、作用,我国消防法规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防基本法:一是消防行政法规;二是消防技术法规。 1.我国的消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于1998年1月29日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农大会常务委员会https://www.jianshe99.com/lunwen/jishuipaishui/li2014111115535023396646.shtml
5.#光明点睛#汇总(三)2.按照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1)确定性规则,是指内容本已明确肯定,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 (2)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250462843988621
6.信用知识问答答:(1)征信环境良好,以降低信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保证公平交易;(2)规避信用交易风险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比较成熟,以保证信用交易的成功率;(3)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市场规则;(4)政府能够依法监管各类信用交易的参与者,维护市场规则;(5)由以上几条保证的信用工具大规模的市场投放,企业间普遍使用赊销方法。 https://www.yyx.gov.cn/37584/38152/39085/39097/content_1181898.html
7.行政公益诉讼类型化发展研究——以主观诉讼和客观诉讼划分为视角三是这些规则构成的系统应当完整、严谨,不得相互冲突。如果出现冲突,通过司法路径予以解决。四是破坏客观法秩序的行为都应该得到纠正。这些法律规则为社会提供行为预期和安定保障,如果可以随意破坏,法律秩序将荡然无存,法治将变成一句空话。可见,秩序公益十分重要,是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的基础。特定领域的公共利益指秩序公益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44/12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