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智慧的当代价值时政法治

核心提示: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其“崇尚和谐”“注重教化”“以德立法、以法守德”的重要思想时至今日依然璀璨夺目。我们要进一步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为当今法治中国的“制度创新”与“法治教育”提供民族智慧。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数千年来自立于世界法律文化之林。虽然“西学东渐”、古今异制,中华传统法系的具体体例和制度不复适用,但其“崇尚和谐”“注重教化”“以德立法、以法守德”的德育观,依然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崇尚和谐,注重教化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强调道德对法律的支撑,注重道德对法律的滋养。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又如孟子所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尚和”“厌讼”,并不意味着逃避纠纷、拖而不决,而是强调道德在法律遵守与执行中的基石力量。

古代国家精英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他们试图通过思想教育、榜样示范、舆论引导等多种渠道,努力使“尚和”“厌讼”的法律道德观深入人心。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并不鼓励通过诉讼的途径来解决乡邻、亲朋之间的民事矛盾。即使必须面对诉讼之时,裁判官员仍然看重道德教育的力量。通常以诉讼双方既有情感为纽带,以儒家经义为指导,唤起其伦理亲情,最终实现不判而和。古人对待诉讼的态度,犹如孔子所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在《陆稼书判读:兄弟争产之妙判》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案例:康熙年间,灵寿知县陆陇其遇兄弟争财告状,并不用正常诉讼程序,乃不言其产之如何分配,及谁曲谁直,但令兄弟互呼,此唤弟弟,彼唤哥哥,未及五十声,已各泪下沾襟,自愿息讼。

这一案例,充分反映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崇尚和谐”“注重教化”的德育观。孔子认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单独用法律、政令来统治,虽然可以使人民因担心惩罚而免于犯罪,但不会使人民有羞耻之心。相反,如果用道德来教育人民,那么人民会有羞耻之心,并能发自内心地遵守法律秩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引“范氏曰:听讼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则无讼矣”。又引“杨氏曰:子路片言可以折狱,而不知以礼逊为国,则未能使民无讼者也。故又记孔子之言,以见圣人不以听讼为难,而以使民无讼为贵”。朱熹认为,依据法律裁判案件,只能解决国家治理的“末”与“流”。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和谐、民无纷争,这才是法律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以上言论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只重法律不重道德,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从一定程度上讲,还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只有将法律约束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正本清源,永葆和谐。

人民调解制度契合了中华民族“尚和”“厌讼”的传统道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贸易的繁荣,诉讼案件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人们不仅将商事纠纷、刑事犯罪诉至法院,父子、近邻也常因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而对簿公堂,希望由法官来判决是非曲直。仅仅依靠法律判决来化解社会矛盾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当事人为了胜诉,借助公众媒体进行炒作,伤己伤人,社会影响恶劣。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教授所说:“有时似乎法律得到了执行,似乎公民权利得到了保障,似乎正义战胜了谬误,但它损害了社区中原来存在的尽管有纠纷但仍能互助的社会关系,损害了社区中曾长期有效、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村民们仍将依赖的、看不见的社会关系网络。”面对这种状况,法律工作者积极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寻找智慧。2010年8月28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出台了“人民调解制度”。

人民调解制度源于我国古代民间“排难解纷”“止讼息争”的传统,契合了中华民族“尚和”“厌讼”的传统道德。“人民调解制度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当事人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相较于直接的法律裁判,其核心特性在于“调解”与“教育”,在调解过程中,努力促进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人民调解制度实施成效显著。人民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逐渐从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小额债务、轻微侵权等常见多发的矛盾纠纷,向土地承包、拆迁安置、环境保护、医患纠纷等社会热点难点纠纷扩展。人民调解制度,是人民司法工作的必要补充,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国外誉为“东方智慧结晶”。

人民调解制度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在过于注重“洋为中用”“依法裁判”而社会效果不彰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加倍重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德育观。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依然是当今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重要力量源泉,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张晋藩教授所言,“我国法律传统的内涵极为丰富,尽管菁芜并存,但富有跨越时空的优秀内容。如人本主义的法律倾斜、法致中平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和谐诉求、德礼为本的道德支撑、援法断罪的司法责任、法为治具的政治方略等,都彰显了我国法律传统的巨大价值”。

法治教育要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德育观

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青少年法治教育是法治教育的根本。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这决定了我国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必须要有自己的内容,走自己的路。当代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不仅要正确讲解西方舶来的自由、民主、契约精神,更要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德育观。

法治教育理论要传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道德要求。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道德要求需要具体化、形象化和时代化。我们可以集合专家、学者等多方面社会资源,梳理、总结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道德元素,形成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故事集、案例集。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今依法治国的方略,把握新媒体传播的规律,推出内容丰富深刻,又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微视频、微阅读。

法治教育实践要强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道德引领。在处理民事纠纷尤其是青年之间纠纷的时候,不仅要求事实判断清楚、法律适用正确,更要求树立鲜明的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把每一次纠纷的处理,都变成一次宣扬道德、润化人心的机会。通过发挥道德的教育作用,提高当代青年的文明素养,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创造美好和谐的人文环境。

华夏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先贤重德尚法,明君无不通过礼法合治、德法并施而得以开创盛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强化道德对法律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注重发挥道德在法律制定与实施中的教育作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需要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充分发挥道德引领作用,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从而做到人人自觉守法。

THE END
1.曹全来:中国法律现代化的道路国际经济法网国家动乱结束以后,中国掀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篇章,中国法律现代化事业也由此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并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回顾历史,自1792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 访华,到今天,已经过去了217年的时间。然而,中国法律现代化事业并没有全部完成。历史的重任落在当代中国人的肩上。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9331.htm
2.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原则律师普法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原则 普法内容 我国法律适用以下原则: ( 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三条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https://www.110ask.com/tuwen/6663311798226123546.html
3.当代法律范文12篇(全文)当代法律 第1篇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 大学生法律意识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 随着我国普法活动的大力开展, 学校法制教育的持续进行,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已经有了普遍的提高, 用法、守法和维法行为也明显增多, 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 在许多调查中https://www.99xueshu.com/w/ikeyj3s4zyqk.html
4.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什么?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不包括国际法和已失效的国内法。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诉http://jxjg.hlj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107367
5.论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重心定位来源:中国法理网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近代法以自由权为重心和现代法以社会权为重心的深刻反思,提出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应当奉行发展权为本位,并应以发展权精神重塑法的理念,将发展权提升为宪法人权,创制发展权基本法。 关键词: 法律体系 发展权 人权 法律本位 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188.html
6.当代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方法的分析大咖说法当代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任何学科的建设都会有两个最基础的方面,一个是学科方法论的建设,一个是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前者涉及学科发展的灵魂和核心,后者是学科发展的主干和躯体。”1949年以来,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方法在发展中也几经转变,“前十七年”(1949—1966年)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确立的马列主义阶级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20-03-30/content-1422418.html
7.论述题论述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构成要素【题目】 【论述题】论述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构成要素 【题目】【论述题】论述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构成要素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19115385.html
8.考研法硕法理学知识点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及立法原则对于报考法硕考研的同学来说,法理学是法硕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考研备考法硕的同学,法理学要好好学习掌握,里面有一些重难点,如果想顺利考研,从这里开始好好学习吧。下面上海高顿考研网将给大家分享考研法律硕士法理学的知识点: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立法概述和原则。 https://www.gaodun.com/kaoyan/sh/1308309.html
9.当代中国主流法律观及其深度融合兼及法律方法论的实践功能当代中国主流法律观及其深度融合_兼及法律方法论的实践功能_厉尽国.pdf,横笼滞狐墅艇矫辞藤妓倚审逸雷三翱吐寒碰颠术棋宾瞒送感傈舞闭纯册距秩件袋异罗宵征邀肺赢蜗躁窍待许屈朋钨峭袖惹遍逢鞋坍地系蕴脑口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609/112752403.shtm
10.学年论文二,中国当代的法律移植 (一) 中国当代法律移植的背景 中国当代的法律移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30年。这次的大规模的法律移植是中断了近30年的法制现代化进程后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进行的。 首先,建国30年法制破坏的状态下的惨痛教训。极“左”的错误长期在执政党内不断的滋长蔓延,国家https://m.douban.com/note/61671627/
11.欢迎订阅2024年《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最高人民法院主管、国家法官学院主办的应用法学理论刊物,创刊于1986年,现为国家级A类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法律适用》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秉持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Y4MzM1NA==&mid=2649878954&idx=5&sn=603ef7ecb1f680234fb3509aef5d12e9&chksm=8628e4bab43f55936d178446f3bc04eea47c47d90f8f171b00925ef7dc4659bd2d36bd923dc9&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