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建议

一、关于体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胡锦涛同志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了党90年来的奋斗历程,高度评价了90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深入总结了90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

“概论”课教材修订和“概论”课教学认真体现胡锦涛同志讲话精神,主要涉及如下一些内容:

1.党的历史:“三件大事”、“两大理论成果”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为“三件大事”,即:第一件大事,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同志指出:“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部分时,胡锦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进行了新的表述。他指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内涵作出了新概括。他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胡锦涛同志还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应该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认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扩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接着,胡锦涛同志用“五个有利于”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3.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实践基础、关键所在

4.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他还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5.我国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不仅将“选择了改革开放”与“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列地放在一起,而且还强调“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胡锦涛同志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他还说:“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6.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大布局的新要求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中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方面的内容占了很大篇幅,其中既有基本理论的进一步阐发,也有方针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他从总体上指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继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在此基础上,他还分别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不少新的概括:

第一,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其中讲道:“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

第二,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其中讲道:“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讲道:“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四,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主,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其中讲道:“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这个道理,不仅全党同志要牢记在心,还要引导全体人民牢记在心。”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说:“我们要一如既往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香港、澳门同内地的交流合作,团结一切爱国爱港、爱国爱澳力量,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扩大两岸各界往来,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为两岸同胞谋幸福,为中华民族创未来。”

8.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新阐述

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继续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9.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10.走中国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坚强后盾。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要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推动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11.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12.“四个考验”与“四个危险”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13.“五个必须坚持”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讲了“五个必须坚持”: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二是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四是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五是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14.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用“四个坚持”来概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二、关于体现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胡锦涛同志2011年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全面回顾了辛亥革命100年来中国人民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国家完全统一的殷切希望。

“概论”课教材修订和“概论”课教学认真体现胡锦涛同志这一讲话精神,主要涉及如下一些内容: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中国人民付出艰辛努力、作出巨大牺牲,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这条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总结近代中国一切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实现发展进步的历史启示,符合我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2.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创造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也是全体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3.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不仅需要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而且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目标。”

胡锦涛同志还指出,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增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促进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三、关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容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容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同志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几次讲话;二是201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一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二是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三是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四是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五是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法进程的基本经验

吴邦国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立法进程积累了五条经验: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三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五是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

4.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任务

在新的起点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也是今后立法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健全各项法律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其中包括:一是继续加强经济领域立法;二是积极加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立法;三是突出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四是更加注重文化科技领域立法;五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领域立法;六是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七是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

四、关于体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概论”课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中要认真体现《决定》精神,主要涉及如下一些内容: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概论”课第十章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注意从理论的高度去把握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

2.充分肯定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概论”课第十章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绩;另一方面又要同学生一起面对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注重分析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原因,认真学习和领会《决定》精神,从多方面提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对策。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内涵

《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又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在“概论”课第十章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内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4.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重要方针和重大举措

《决定》指出,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决定》指出,为了实现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5条重要方针: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五是坚持改革开放,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概论”课第十章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理解和把握上述内容,把对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上来。

5.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义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对文化的觉悟和觉醒,表现在对文化地位的认识以及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信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文化发展繁荣实践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发展和文化共享中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概论”第十章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培养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高度,去认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并从青年与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关系的角度,去认识当代大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中的历史责任。

THE END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确立了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也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这是国务院履行https://www.gov.cn/zwgk/2011-10/27/content_1979526.htm
2.我国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我国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 标准化知识:我国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现行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与《标准化法》配套的标准化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涉及标准化事项的法律构成。 图 我国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结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https://www.zjmif.com/qualitymana/detail/id/26589.html
3.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主要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呢?安全工程师主要包括宪法、安全生产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安全生产标准等https://www.bkw.cn/angcs/ask/863113.html
4.中国的法律体系由哪几部分组成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旨在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程序法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这些法律旨在规范诉讼程序,保障公民的诉讼权利. 综上所述,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一个由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和程序法等多个部分构成的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372790132543271572.html
5.法律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律师普法一、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由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程序法七个法律部门构成,具体内容如下: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社https://www.110ask.com/tuwen/17811163668935382878.html
6.考研法硕法理学知识点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及立法原则对于报考法硕考研的同学来说,法理学是法硕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考研备考法硕的同学,法理学要好好学习掌握,里面有一些重难点,如果想顺利考研,从这里开始好好学习吧。下面上海高顿考研网将给大家分享考研法律硕士法理学的知识点: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立法概述和原则。 https://www.gaodun.com/kaoyan/sh/1308309.html
7.我国保密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依据,由()共同构成。我国保密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依据,由()共同构成。 A. 保密法 B. 保密行政法规 C. 保密规章 D. 其他法律中涉及保密管理的法律规范 题目标签:为依据宪法法律体系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相关题库:保密法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https://www.shuashuati.com/ti/bdfef033d9ac49b3bf7168f6dde83b8b.html?fm=bdbds
8.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精选十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成包括法律部门、法律原则、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等, 这些要素的有机集合、日臻完善, 通过加强立法, 尽快制定“具有支架作用, 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律”, 以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在社会领域加强立法, 查缺补漏, 填补立法空白, 使法律体系的形式更加完善。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50n8b43.html
9.2016年法律硕士(非法学)考试大纲(下篇:综合课)考研大纲二、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构成 宪法及其相关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 第七章法律要素 第一节法律规则 一、法律规则的概念 法律规则的定义;法律规则的特点。 二、法律规则的种类 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https://www.kaoyan.com/dagang/569dc95f462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