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价值本身是一个体系或系统。组成法律价值体系的各种法律价值并非平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尽管由法律本质属性所决定,法律价值总体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即维护法律所建立于其上的社会秩序和价值目标,而不可能中立。
01当代中国的法律价值体系
虽然价值具有多样性,但在具体时空条件下,社会也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和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并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得到了着重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把专门队伍建设好。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因此,理解中国当代的法律价值体系,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依托。
02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不断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法律价值体系,就是在法律的制定以及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基本要求,有利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动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基础,有利于人民群众养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的道德规范,作为指导思想,并据此确立目标原则。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与违法行为相伴随的往往是行为人道德品质败坏或瑕疵。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在刑事、民事、行政等领域都有相应表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不能仅仅是原则性、口号性的宣传,而应该与立法及法律实施的方法结合起来。”[法律不仅要成为维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而且还要成为惩戒危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的锐利利器。如果违法成本低廉和违法收益较高,一些人就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一回事。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破窗效应”,全社会就不会形成敬畏法律、尊崇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价值体系时,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严格的守法激励与违法惩戒制度,对那些长期遵纪守法、道德品格高尚的公民给予物质上与名誉上的奖励,对于违法行为给予法律公正的惩戒。切实做到赏罚分明,树立法律权威,保障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得到利益、得到尊重、得到社会声誉或褒奖。当然在制度设计上,还要考虑制度的可行性、人民群众的承受力、社会发展阶段的适应性,确定是采用法律形式的规范、规章形式的规范,还是政策文件形式的规范。
0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位阶
针对当前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的国内发展状况,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第一层次的价值主要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终极性的、目的性的和最高的法律价值。该价值主要针对社会层面而言。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只有社会是自由的和平等的,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个人基本权利得到保障。该价值保障和实现人权不仅是国家或社会的根本职责,也是法的基本价值所在。第二层次的价值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该国家层面的价值是我们的国家目标,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幸福而有尊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属于第三层次的。该价值提出了对我国公民的基本要求,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各方面,以主流价值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方方面面,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律价值体系相适应、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