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地方公吏法律知识的基本文化概况和法律条文的学习途径要求工作

宋代地方上有固定的职业吏,如孔目官、勾押官等,可父子承袭,也有从民间征调而来的役吏,如衙前、脚力、乡书手等,选任途径宋初是差、募并行,熙宁后基本是募役,但也不是无差别对待,非人皆可任之。宋代的公吏虽不同于须以科举正途入仕的官员,然而要出任一些吏职、役职,也需具备特定的条件或素质,一县之中的弓手以“勇壮者”任,“帑吏必择信实老成人”,而文法吏亦非一般市井之徒可充,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及法律知识方能胜任,“读律”、“知书”是为吏的前提条件,也是其工作性质的要求,如此方能协助上官处理政务以恩泽百姓。

宋代不论中央还是地方,相当一部分吏人的工作与文书有关,为使选人得当以利政事,朝廷对吏人有相应选拔、考试制度,元丰时开始对州贴司有书算方面测试。县押录要求“谙吏道”,了解为政之道的同时也必然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文学作品《水浒传》中的宋江初为郓城县押司,书中描述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后又于江州浔阳楼题反诗,可见小说中的宋江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地方文书类公吏主要承担文案工作,要求一定的读写能力方能胜任,故需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这些人与地方官员联系密切,常常在其身边协同处理种种政务。

吏人识字的能力既为地方官所利用,也恐其以此为诈,要求官员对吏人呈上来的供词要“面审其实”防止吏人从中作假。宋徽宗重合年间一些路转运司将差注“往往付之主案吏胥定拟,而签厅视成书判而已。”司法方面,公吏的一些恶行与其包括法律知识在内的文化水平是具有直接关联性的,绍兴中期秦桧将何兑下荆南诏狱,“狱辞皆出吏手”,说明在司法领域内识字者要占一部分的比重。仓赋方面,涉及府库、官物、税收等方面的工作的工作时除识字外也要掌握数算技能,库子“专行收纳”需有一定的书算能力。

兼负催讨赋税职责的乡书手也应该是有读写能力的。如果按照宋代地方公吏群体包括吏人、公人和一部分役人的范畴上来看,吏人能书会还可以从“代笔”方面得到确认,公人中应该也有能书写者,苏轼曾“寻差识字公人陈宥往秀州抄录到所出榜示二本”。至于担任役职的役人,如里正、保正、乡书手等往往同时承担多项工作,包括文书、税收、捕盗及狱讼事务,其中势必不乏能书会算之人。

当然,对于整个宋代地方公吏群体而言,具备一定的文化或者说读写能力并不是一项硬性条件,公吏中有一部分也是属于单纯的体力劳动,并无文化水平要求的门槛。但从总体上而言,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推测,不论是从类别还是职业性质上来划分,诸多部门、环节或是领域之内都或多或少有着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公吏,这也是宋代地方公吏群体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可以肯定宋代地方公吏群体之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基础文化知识储备的。

二、法律条文的学习途径

程颐曾言:“夫法律之意,盖本诸经。先能知经,乃可议律。专意法律者,胥吏之事,可以行文案治,期会贯通。经义者,士人之事也,可以为政治民。所以律学必使兼治经史。”此语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经学与法律二者不可割裂开来,即先知经后议律,谙律学也要能通经史;第二,法律、经义又分别为胥吏和士人所专,主要原因在于律学不为士大夫所重,虽“宋取士兼习律令”,然而“儒者以经术润饰吏事,举能其官”,或是“能诵其文,罕通其意”。

宋代统治者对法律不可谓不重视,对官员亦有要求和期望,鼓励官员学法晓律,在神宗时期尤其重视官僚队伍法律知识的培养与考核工作,而庞大的公吏群体也并未在统治者的视野之外,针对中央吏人曾有制诰言“吏治文书,非习法令、熟成事,不能称其任。”地方上如熙宁八年五月诏“诏发运、转运、提点刑狱、提举司、州县吏及衙前不犯徒若赃罪,能通法律,听三岁一试断案。”宋代地方上的胥吏尤其是一些与司法刑狱方面工作联系紧密的吏人、公人需要掌握足够的法律知识及经验,如此方能使之成为协助地方官处理繁杂事务的左右手为朝廷服务。

1.官授途径

要晓法则必先习法,宋代地方上公吏学习法律的途径主要有“官授”和“私授”两种。所谓“官授”即通过正式渠道学习法律条文,宋代公吏集团中有许多“习学人”,他们实际上是正式吏职的储备力量,通过学习考试合格后,等待吏职有缺即可补任。习学人与地方上另置私名的吏职不同,他们是官方予以承认的,如州中法司的习学人,推司、法司中的习学人不得兼任别的役职,也不能从别处抽调补充,如无试中的人,则选差习学人,若要能够“任职”则必须“晓习刑名”,刑法律令等方面的知识是必学的内容之一。

2.私授途径

师徒口耳相授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南宋“渡江以来,官司文藉散逸,多出于老吏一时省记。”区别之二,如果说“官授”和“私授”都有诸如法律条文进行诵习的要求与过程,那么“私授”则更加注重实践,即对于官府内部政务、事务的实际操作能力,谋生是促使他们前来应募最本能、最直接的心理诉求,官府也需要他们迅速掌握吏能来为其进行服务,具有现实性的特点。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以法治自信拓宽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视野。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应当自觉摒弃中华传统文明“法治贫瘠论”,更不应当简单地认为现代法治仅仅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而与中华文明无涉。法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文明,在文明早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基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地域因素、经济社会生活,以各自的探索为法治文明的形成和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略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三个基本观念近日,复旦大学出版社友人张永斌先生馈赠郭建教授所著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讲》一书。作者独出心裁地提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有三个最基本的法律理念:一是天理人情国法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规范体系,虽有法律、但不限于法律;二是法律主要是管理社会和臣民的工具,而非约束皇帝而设;三是法律忽视程序的重要性,只要能够以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4-12/04/content_9092486.html
3.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就能够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 原标题:《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 循法而行》 阅读原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46980
4.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就能够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 责编:周冠成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s://www.ytxww.com/content/12394815
5.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六课《探访古代文明》知识梳理1.初步感知古代文明成就,了解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懂得祖国的文化遗产需要珍惜、领悟和传承。 2.通过收集阅读资料,了解古代文化遗产,学习探究古代文明的基本方法。 一、早期文明的发祥地 放眼世界,人类拥有的许多文明成就,都可以追本溯源。让我们一起去探访人类早期文明。 https://www.meipian.cn/2vfryztm
6.中国古代法治谚语高中知识2.我国古代提倡法治的名人及名言 “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改变)主位”–––––––中国官场是恶虎相争的角斗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君王要紧握权柄,时时抑制、杀戮爱臣、贵臣。 “千乘之君(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指中等国家得君主)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1801392.html
7.《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第一编法律的本体第一章法律的概念第一节法律的定义一、法与法律1.法:应然法,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法则或人类普遍理性要求2.法律:实然法,法律只是法的表现形式二、对法律不同的界说(一)法律命令说:1.主权者下达的以制裁为后盾的普遍命令;2.专制主义(二)法律规则说:1.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结合形成的规则体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
8.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作家及作品简介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https://www.gaokao.com/e/20240416/661e80cd0044b.shtml
9.2019级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 2、专业基础知识 (1)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以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创业相关知识。 https://www.hnwmxy.com/jiaoxuekeyan/jiaoxuebiaozhunfabu/rencaipeiyangfangan/2019_r/2020/0703/6462.html
10.中国古代史热点知识专题讲座(4)十、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专题提示 民族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即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形式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和。这种关系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政治、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在当今世界,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各式各样的民族矛盾引起人们越来越http://www.wenwu8.com/article/2474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