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7A11103学分:3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48其中讲课:48实验或实践:0上机:0

适用专业:政法学院法学专业学生

推荐教材:曾宪义、赵晓耕主编,《中国法制史》(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参考书目:薛允升编,《唐明律合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

顾颉刚编,《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

程树德著,《九朝律考》,商务印书馆,2010年。

滋贺秀三著,《中国家族法原理》,商务印书馆,2013年。

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1.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法制史的内容,熟悉各个时期的立法和司法活动,对立法与司法的联系、法律的执行情况、法制的整体社会效益等形成清晰的认识,达到真正了解法律制度产生、演变的动因的效果;并对法律的儒家化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学生明确学习中国法制史的重大意义,做到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2.通过系统而有针对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在全面掌握中国法制史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把握重难点内容,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导论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了解中国法制史的定义、意义,掌握中国法制产生、发展变化的大致线索,把握学习法制史的方法和明确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华法系的内容。

[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

一、中国法制史的内涵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法制史的研究现状

四、中华法系的内容和特点

五、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

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了解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了解和掌握夏、商的立法制度、刑事法制、民事法制和司法制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夏代军法的内容。

一、中国法的起源

二、夏代的法律制度

三、商代的法律制度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掌握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演变特点,了解和掌握礼治的内容和基本特征,掌握西周时期婚姻法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西周礼和刑的关系。

一、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

二、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

三、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

四、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

五、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掌握诸子百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熟悉各国的变法内容和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法经》的内容。

一、社会变迁与儒、法学派的主要法律观点

二、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

三、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及《法经》

四、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的发展

第四章秦代的法律制度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秦朝的立法制度、刑事法制、民事法制和司法制度,了解秦朝法律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秦代法制的基本特色。

一、统一后秦代法制发展概况

二、秦代的行政法律规范

三、秦代的刑事法律

四、秦代的民事、经济法律规范

五、秦代的司法诉讼制度

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度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汉代立法指导思想,了解两汉的立法概况,掌握两汉法律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两汉时期法律原则的发展。

一、汉代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

二、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三、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

四、汉代的行政、民事、经济制度

五、汉代的司法制度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掌握西晋、北齐时期的主要立法、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和法典体例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律学成就。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概况

二、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

第七章隋唐的法律制度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了解隋朝的立法概况及其隋改进司法的措施,了解隋《开皇律》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掌握《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一、隋代法制概况

二、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三、《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四、唐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

五、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掌握宋朝的立法制度、刑事法律制度、司法机关的变化,了解宋朝民事法律制度和辽金的法制概况,掌握《宋刑统》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宋代的折杖法。

一、宋代法律制度

二、辽金两代立法概况及法制特点

三、元代法律制度

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明朝的立法活动、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掌握《大明律》体例的变化和《大诰》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大明律》的主要内容。

一、明代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

二、明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

三、明代司法制度的发展变化

第十章清代的法律制度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掌握清朝的立法制度、刑事法制和司法制度,了解清朝的民事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清朝会审制度的发展。

一、清代立法概况

二、清律的主要发展变化

三、清代的司法诉讼制度

第十一章清末法律制度的改革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掌握清末的宪法性法律、刑事立法、民事立法、司法制度,了解“预备立宪”的性质和过程,掌握《钦立宪法大纲》的内容,掌握清末的立法指导思想及修律活动与所订新律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清末的修律活动。

一、清末法制变革概况

二、清末预备立宪

三、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四、变法修律的特点及影响

第十二章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掌握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宪法性法律和司法制度,掌握孙中山的立法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立法思想与主要立法活动

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

第十三章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了解北洋政府的宪法性法律和宪法、刑事立法、民事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华民国约法》和《中华民国宪法》的区别和联系。

一、社会背景与立法概况

二、北京政府的司法制度

第十四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立法的特点,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约法、宪法,掌握“五五宪草”的内容和性质,掌握六法体系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六法体系。

一、立法概况

二、主要法律内容

三、司法制度

第十五章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们掌握人民民主政权的立法制度、宪法性法律和其他立法和司法制度。

THE END
1.国开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史)期末复习题.pdf国开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史)期末复习题.pdf 259页VIP内容提供方:微传科技 大小:82.91 MB 字数:约20.96万字 发布时间:2023-12-22发布于河北 浏览人气:632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国开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史)期末复习题.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219/6125220022010023.shtm
2.中国法律史研究范式之比较在现今主流中国法律史经典著作中,或有视域贯通上下五千年的编年体通史,或是着眼于某一朝代、扎根于某一角度展开叙述的详史,它们所采用的视域和引以为据的一套表达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书作的内容和作者的核心观点。笔者通过对现今中国法律史主流教材和学者文献之间的叙述手法展开比较,察以辨析经典著作中所呈现出的多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1/id/7756524.shtml
3.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 《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体会《中国法制史》是讲述我国有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历史的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艰深的学问。在学习《中国法制史》之前我一直认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
4.马工程《中国法制史》的知识考古(形式篇)(中国法制史)书评值得注意的是,马工程出版一年后(2018),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修改,将“中国法制史”改为“中国法律史”,许多学校的课程名称随之修改。因为从80年代后的学科建制而言,“法律史”包括“法律制度史”(简称“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法考大纲的目的是将“法律思想史”纳入考试内容。马工程教材对于这一点比较迟滞,第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917161/
5.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结构的几个问题纵向研究中国法律史涉及中国法律史学的历史分期,以及这一历史发展变化过程的不 同时期或阶段之间质的差别。翻开中国法律史的各版本教材,大概有以下几种研究分期 法: (1)按社会性质或社会形态,将中国法制史分为奴隶制法制、封建制法制、殖民地半殖 民地法制、农民政权的法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制等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185921_6163.html
6.程树德的比较宪法学研究孙烁法律史法律文化法制史简介[3]正如梁治平所指出的那样,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九朝律考》承继的是近代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由沈家本代表的“旧法律史传统”,这一传统与梁启超、杨鸿烈等人的研究方法(或言“新传统”)区别不小。[4] 与前述各类著述所言相映成趣的是,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由权威部门组织编纂的《关于资产阶级社会学、政治学、法学、https://xianxiao.ssap.com.cn/catalog/5803803.html
7.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律史》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docx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律史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中国法律史作业1第一章一一第四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共40分1.禹刑是夏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以禹命名的夏朝法律的总称。2.汤刑是一种古老的刑事惩罚方法,源自中国古代传统的惩罚之一,最早见于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64295418.html
8.中国法律史学史大咖说法中国法律史学史 一个学科史问题的透视 如果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实施的《大学堂章程》将有关法制史的课程列为法律科和政治科的必修科目为起点的话,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法制史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的发展历程。此前,日本学者已经提出了中国法制史这一学科概念,并成为晚清法政学堂中编撰和讲授《中国古今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12-24/content-1414055.html
9.法学法学(law science),是关于法律的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法律作为社会的强制性规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并通过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实现社会公正。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1]。 在中国,法学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
10.法硕笔记背诵版之法制史(一)周公制礼:相传周公在摄政期间,曾将夏、商两代礼制加以折中损益,加上周族自己的礼制,制定了通行全国的较为全面的周礼。周礼实际上已作为一种积极规范调整着西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周礼也是西周时期法律规范的重要形式之一。 (二)西周时期的“礼” 礼”与“法”的关系是中国法制史上最为重要的课题之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09/11/6822020_122637399.shtml
11.中国法制史国家司法考试教材同步题解1---法理学·法制史·宪法 第二部分 法制史 第一章 中国法制史 [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该题后的括号内) 1.西周时将一惯犯罪称为( )。 A.非膏 B.惟终 C.督 D.非终 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209
12.中国法律史范文12篇(全文)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 中国法律史作为十五门必修课之一, 课时从过去的80个课时减为最近的68个课时 (每周4个课时) , 每个学期的实授课时通常在60个课时左右 (除去十一假期和考前总复习) , 中国法律史课程的全部内容在有限的60个课时内, 实际上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 我校的中国法律史任课老师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tnf68f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