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法家传统,为何出不了“法治精神”?朱元璋法律立法

法治精神的建立,前提要有高效的立法系统

本文讨论的是中国古代史。现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

法治会让所有人受益,有了法律作为依据,人可以预知自己行为的后果,从而理性的抉择。可遗憾的是,中国早在战国就有了“法治”的构想,却没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成功实践,陷入了“人治”的循环。

为何理想美满,而现实骨感?要搞清楚原因,先要理解“法治”。战国法家认为,一个国家运行不能靠道德教化,必须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让人们在“赏罚分明”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商鞅、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尽管法家长期饱受批判,但仅看这一条思想却完全符合现代国家的治国理念。在中国,法家就是“依法治国”最早的提出者,和现代法治思想也有相似之处。但法治没能成为精神,却堕入了人治,不是“依法治国”的理念不对,而是实现它的方式出了问题。

要落实“法治”,最关键的就是让法律有效执行。如何做到?必须要有愿意服从法律的人和有效执行法律的人。

如何让人服从法律?只靠暴力是行不通的,法律只有满足了多数人的利益诉求时,人们才会自愿地遵守法律,这就叫“良法”。如何执行好法律?就必须有一批受过专业法律训练的官僚,来对法律进行解释和审判。

而这两种要素的缺失,正是古代“法治”无法施行的原因。搞清楚这个,就理解了中国古代王朝崩溃的逻辑。先说为什么难有“良法”产生:

良法是满足大多数人利益的法律,这就要求法律必须体现多元利益群体的意志。可自秦汉以来,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法律成为了皇帝一人意志的体现,无法满足和表达多元群体的诉求。

(李世民广开言路、完善《唐律》被后朝袭承,达到了中国古代法典的高峰,却没法再进一步了)

即使是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懂得利民才能利己的好皇帝,也难以制定出“良法”。他有意愿却没有这个能力,用市场经济的原理可以解释:皇帝就像计划经济的中央计划部门,无法掌握分散于市场的全部信息,制定出的法律自然是“低效的”。

那谁能充分掌握信息,制定出“良法”呢?从现代法治建设的经验来看,代议制立法机关和央地分权是最佳选择。让不同利益群体的代表在议会上“市场竞争”,少数服从多数选出最优方案。而再好的法律不可能适用于任何环境,所以要有地方法补充。

相比古代依皇帝意志制定法律,同期西欧的立法机制要合理的多。中世纪欧洲的法律主要由三种类型构成:君主制定的民法、教会制定的宗教法和来自地方的习惯法,这是一系列制衡所产生的巧合。君主遂无法垄断对法律的制定,反而使法律更加有效。

一个对比案例,是13世纪末的爱德华一世和14世纪初的朱元璋,前者比后者早几十年,算同一时期。朱元璋开国后制定的《大明律》,成为了官员治理国家的行为参考。然而,这部法律在明中期就形同虚设,许多法条根本无法实行。

(朱元璋将刑罚推向了高峰,却也无力治理贪腐)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官员工资,朱元璋规定一个知县的俸禄为45两白银,换算成人民币相当于每个月3000块。而这微薄的工资,还要雇佣师爷和衙役,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造成了“制度性被迫腐败”。

而朱元璋的另一部法典《大诰三编》,又规定贪污超过60两就杀头。在这种脱离实际的法律下,“依法治国”的结果就是杀了十几万官员都治理不了贪腐。而后面的皇帝,更是一届不如一届,自然不用谈什么“良法”了。

被称为英国“查士丁尼”的爱德华一世,在前十八年所制定的一批法律,被认为是英国制定法的起点。这个时期所产生的法律对后世的影响,有太多法学论文可以参考,不做赘述。可同时期朱元璋制定的法律,却很快被子孙抛弃。

(爱德华一世就是《勇敢的心》里的大反派,但历史上却是一位雄主)

爱德华一世立法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他制定法律的方式。中世纪晚期产生了一批“新式君主”,他们加强权力的途径不是无脑杀戮,而是与议会合作。1295年爱德华因对法战争召开议会,成功通过了加税方案,并在各群体代表的支持下得以有效地将法令实施。

1295年议会,被称为英国议会的真正发端。新式君主发现,相比暴力强迫,用商议的方式加税,一旦通过,法律会更容易施行。这引发了西欧其他国家的效仿,塑造了欧洲的立法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影响着世界。

因此,无法被制衡的皇权和皇帝本身的信息局限,造成了古代王朝难以制定和维系一部“良法”,进而产生不了愿意服从法律的多数。诉诸暴力惩戒可以管得了一时,可一旦财政危机无法维系暴力,沸腾的民怨会立刻重新洗牌,然后再进入循环。

讨论完法律的制定,再看法律的执行。对于一国而言,拥有一批专业化的官僚是律法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

欧洲早在中世纪中期,就有了“大学”,来培养官僚和法官。中国虽然有科举和私塾,但是考试方向过于务虚,使科举变成了一种脱离实际的智力测验。而培养出的官僚也可想而知,读了半辈子书,居然判个案都不会,得请师爷代劳。

(世界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距今有900多年的历史)

这种低效的官僚培训系统,为什么会长期存在?还得归咎于立法的不合理,有了前面朱元璋的例子,官员就是想“依法办事”都难。皇帝也深知法律就是个形式,无法强推,于是只能通过模糊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君主灵光一现的个人政令,来管理一个国家。

科举无法培养出专业化官僚,而皇帝任命的流官制度,又导致了地方根本不可能产生独立立法的可能。糟糕的官吏和不愿配合的百姓,最终使“人治”取代“法治”,连良好的规则都建立不起来,遑论什么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

没有规则的结果就是极易出现权力失控,据《竹叶亭杂记》记载,清代的四川有一种流行甚广的陋规,名叫"贼开花"。每当民间发生盗窃案件,州县地方官接到报案后,官吏衙役不作任何调查,先把被盗人家周围的富户指为窝赃户,然后抓起来大敲一笔才算了事。

“法治”是按规则行事,而“人治”的本质就是利害计算、趋利避害。长此以往,法律成了明面上的摆设,官吏完全按自身利益计算得失行事,“潜规则”成为了真正的规则。等贪官污吏把老百姓欺负的受不了,体系就崩溃。

总结,法治精神的建立,前提要有高效的立法系统,这个系统要能产生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法律。而让法律得以执行,必须有一套专业化官僚和防止权力僭越规则的体系。至于如何制衡权力,那就是另外一个事了,我们以后再讲。

THE END
1.古代法制和现代法制有何区别4. 司法制度的进步:古代法制中,司法制度相对简陋,往往由官吏一人独断。而现代法制则建立了完善的司法制度,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以及陪审团、审判公开等制度,确保司法公正。5. 公民权利的保障:古代法制中,公民权利往往不受重视,甚至可以被随意剥夺。而现代法制则强调公民权利的保障,如言论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44676506914009267.html
2.近现代的法治与古代的法治有什么区别?【多选题】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内容。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两者的关系是( )https://www.shuashuati.com/ti/aa6be66c0a7f463b983e217e19bad926.html
3.中国古代法家的法治和现代法治的区别是什么?古代法家的法治是不包括皇帝的,皇帝犯法,不与庶民同罪。而现代是王在法下,总统犯法,与平民同罪。古代https://iask.sina.com.cn/b/gWImBxgR3SRL.html
4.法治和法制现代化(5)德治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德治在以家庭为基本社会单位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有一定合理性,而在以人格独立和平等、意思自治和商品交换关系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必须以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三、现代法治与中国古代“法治”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tpgj84.html
5.法制近代化范文7篇(全文)二、法治与人治和德治 (一)人治 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法治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人治”和“德治”。 1、人治的特点和理由: (1)治理国家主要依靠“贤人”。主张人治的人认为,人总有德行和智力的高下之分,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使贤者在高位。贤者,即道德高尚而又有大智慧的圣人。认为治国的关键是有好的领导者,因为“人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nylf182.html
6.国学院中国史专职教师主编有:《孙子探胜》、《孙子兵法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教程》等;并著有《寻找本色》、《叩问历史》《历史无间道》、《难得糊涂:中国古代官场政治智慧》、《悦读韩国》、《最是高处不胜寒》、《人间几回伤往事》等学术随笔集;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https://lsxy.ruc.edu.cn/szdw/gxyzgszzjs/c0e3f1717e184cad9f92790f8f5589f7.htm
7.休闲太阳系中哪个巨行星因为自转快被称为“灵活的胖子”葫芦有着独特的形态结构,其内部空间较大,能够容纳各种药物。而且葫芦的外壳较为坚硬,能够较好地保护其中所存放的药品,使其不易受到外界的损害。 古代的医者选择葫芦作为装药的器具,不仅因为其使用价值,还可能因其在人们心中所代表的吉祥寓意。葫芦多籽,象征着多子多福、繁衍不息,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美好期许。 https://blog.csdn.net/qq_41539778/article/details/135125608
8.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四、法以强国、宪以载道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五、法者,治之端也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七、道远且长,虽远必达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https://www.xlgy.com/100/133/content_5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