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会议发言这9位发言人把问题讲透了,还给出“解决方案”直播

5月28日,省政协“推进秦岭旅游景区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程”月度协商座谈会召开。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基层代表从不同角度,先后围绕本专题进行了发言。

(视频:各界导报李昱彤)

大会发言汇编

吴志毅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合理规划拓宽投资渠道

保护秦岭重点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是开发利用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整体规划。有些地方仅在意其经济价值,将“历史文化名镇(村)”称号当作摇钱树,打着保护的旗号大搞开发创收,盲目搞仿古建设,致使其原真性、完整性被破坏。

三是地方政府在保护和利用重点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投资渠道较为单一。

四是绝大多数村镇居民还有部分游客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相对淡薄,不自觉的破坏行为时有发生,也给保护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

一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完善重点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制定相应的保护办法,为其保护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要委托专业机构为重点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因地制宜、打造亮点、展示风貌。既要保存和展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的特殊风貌,也要满足村民现代生活居住的要求。同时,积极申报相应等级的历史文化村镇。

三是要拓宽投资渠道。可以采取政府出资、引进投资、村上募资多管齐下的办法,建立多种经济成分的运作机制,加快保护建设步伐。对于保护区域内,个人房屋按规划要求进行改造或修缮加固的,视其程度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贴。结合旅游业发展,对于保护区域内在民居保护及环境改善方面做得好的村民,可以优先安排其民居用于旅游经营服务,提高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李团社

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秦岭旅游景区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对于推动秦岭地区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秦岭旅游景区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重视不够。

第二,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第三,各部门“多规合一”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规划编制不够。

秦岭地区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利用工作涉及自然资源与规划、文化和旅游、宗教、水务等多个部门,目前各部门的管理标准和要求尚未协调统一,存在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各部门齐抓共管、多规合一的长效工作机制尚未形成。如文物部门负责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中文物保护单位本体的维修,住建部门负责规划和建设,文化部门负责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而村民基层组织则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居住条件。

第四,保护利用水平不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不够。

作为文化的载体,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既可以独特的物质形式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也可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百姓的精神追求,彰显着地域精神和人文精神。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片面地忽略了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压缩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文化空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孕育、滋养和传承的人玩环境逐渐消失,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原生的文化特点逐渐被摒弃,其原有的文化魅力降低,从而使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徒具躯壳,千篇一律。

第五,资金投入不够。

近年来,各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经费也逐年增多,但对广大古村落来说,却是杯水车薪,配套的保护经费难以落实。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支撑庞大的文物存量和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多为偏远落后地区,需要保护的数量很大,往往这些地方经济总量不足,投入保护的经费有限。

第六,基层工作力量不够,缺少专业人才。

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市县级文物管理部门、住建部门的力量被削弱。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熟悉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建筑样制形式、格局和专业技能的工匠越来越少,文博工作人员也严重不足。

第七,宣传力度不够。

秦岭沿线各区县大多为农村地区,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文物保护、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意识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农村地区。村民的传统文化观念淡薄,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意识不强。

二、意见建议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共识。

各级政府作为保护的责任主体,要把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切实履行监督管理保护职责,明确责任分工,落实主体责任,统筹推进,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探索出一条秦岭旅游景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做好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加快完善秦岭地区法律法规体系,依法管理。

严格贯彻党中央精神和上位法要求,加快《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修订,同时协调推进秦岭6市保护规划和省级6部门9个专项规划的修订工作,做好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管理规划的充分衔接,加强法律法规在规范秦岭地区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中的刚性约束作用,使秦岭地区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三,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建立保护长效机制。

第四,加强保护力度,完善保护开发体系,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局面。

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和不可再生资源,政府、社会和公众都有责任对其进行保护,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合理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和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价值。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提出合理的发展措施,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关系。

第五,加大资金投入。

第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支撑。可以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将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工作与课题相结合,发挥课题申报、成果评奖的引导作用,汇聚专业力量,加强对市县级文物管理部门和保护机构的建设,加大对于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议成立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专家团,参与全市古村落保护项目审定评估,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提出专业建议,开展古村落保护项目巡查和技术把关等。

第七,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加强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新媒体、专业刊物之间的长期合作,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联动的,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机制,展示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的魅力,提高群众对秦岭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认知和了解,增强保护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的自觉性。充分利用农村广播、壁画板报、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基本知识,营造保护发展的浓厚氛围。

吴敏霞

省政协“秦岭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情况”调研有感

2019年4月10日、11日和17日、18日,我全程参加了由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的关于“秦岭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情况”调研活动,分别对关中民俗博物院,长安区张云山墓园及旧居、豆角村,周至县仙游寺、宗圣宫、佛坪厅老县城,蓝田县葛牌镇石船沟村等进行了实地考察。

总的来看,有关方面和个人在上述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关中民俗院投入巨大,对保护古建筑及文物实物作出了贡献;周至宗圣宫和仙游寺在保护文物、修复文物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肯定。

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对外宣传方面,有的基本无语,有的夸大失实;从财政支持方面来看,经济发展制约了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没有吸引社会资本加入,致使原有的文化遗产保护或修复几无动作;在具体执行政策制度方面,特别是对《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没有落实到位。

对此,特建议如下:

一、加强制度机制落实。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政策制度,统筹规划,贯彻实施。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广泛争取各方面的建设资金,争取各级各部门的维修基金,争取民间资本的加入,以及较为优惠的专门贷款,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村民自建自修自治。

三、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对外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及手机网络等工具,积极宣传老县城等古迹文物保护地,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对内将保护规划及发展前景置于村庄显著位置,深入群众广泛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必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其保护的自觉性。

四、提升执行力。在保护、利用、发展中,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充分予以考虑,充分挖掘秦岭文物古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此,应制定相应的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层层加责,层层落实,力争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良好态势。

张阿利

强化顶层设计用好现代传播提升专业水平

首先来看本次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二是从黑河林场通往周至老县城、厚畛子村镇的道路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过于狭窄逼仄,存在安全风险和隐患,而且外来游人要进入周至老县城村,先要在林场入口买票,票价50元,因此老县城的村民意见较大。此外,老县城的石刻、石碑等文物都被统一放在文管所院子里,虽然集中起来便于管理,但是摆放的空间过于狭小,不利于发挥文物应有的历史价值和认知功能。还有,如把总署、马王庙等地遗址处仅仅悬挂一个小木牌,缺乏必要的遗存展现等手段,给人的观感不好。

三是感觉这次考察所到之处,对于文物古迹、古村落保护等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诸多部门尚存在着过于缺乏专业化人才,很多细节精细化不够等问题。例如仙游寺、楼观台的讲解员较为缺乏训练,讲解词内容过于简单。楼观台景区的碑刻描金很不专业,被同行考察的书法家委员现场提出诸多质疑。周至老县城的古村落的保护,更是只见农家乐居多,老县城文化、古村落文化遗存除了几个城门洞外,几乎让人感受不到更多古文化特色气息。

针对如上一些问题,也综合秦岭其他区域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建议如下:

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改变传统观念,尤其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战略高度。要从全省范围,乃至更高的国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角度和层面来强化顶层设计,要站在将秦岭打造成为国家中央公园的高度强化整体意识,形成系统联动,将秦岭区域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绿水青山环境保护融为一体,因此要尽量消除行政、机构区块分割、小利益伤害大环境的行为发生。要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形成秦岭全域的统一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

其次,要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融媒体、新媒体思维和路径,强化现代传播和宣传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不断提升秦岭历史文化传播水平和宣传手段;要运用好各种文学艺术表现手段,尤其运用好影视艺术媒介载体,讲好秦岭故事,传播秦岭声音。在此方面,著名作家叶广芩深入秦岭腹地创作的《青木川》和《老县城》等作品,著名作家贾平凹创作的《山本》等小说,陕西台与央视合作曾经推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秦岭》等,都曾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李俞兵

以民为本、共保共享用艺术激活文化资源

伴随着秦岭各项保护措施的落地,对于秦岭山脉以及周围文物、文化古迹等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秦岭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对于陕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具体建议如下:

一、针对秦岭周边古迹、古村等进行深度摸底

深入开展对秦岭传统村落、古迹调查工作,尽快摸清家底,将秦岭有重要价值的传统古村、古迹进行编录入册。建立秦岭传统村落、古迹档案和保护管理信息系统,使传统村落、古迹保护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得到根本保证。

二、以民为基,建立多元化、社会化保护模式

古村落应创新“多元化、社会化、转移性”保护模式。探索实施古村落“村民自保、私保公助”“村集体筹资保护、政府收购保护、产权转移、公保私用”等多元化保护方式。积极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认领、认养、认保”乡土建筑等社会化参与保护利用。适当允许村民以单体出让、村集体整体出租使用年限,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租用和购买经营权等转移性保护方式,以加快古村落、古迹的有效保护与利用。

三、以民为本,共保共享

针对秦岭地区古迹、古村保护利用与发展旅游必须“以民为本,共保共享”。古村落、古迹保护要尊重村民自治的权利,不能大拆大建,更不能全部迁走村民,要始终坚持生活延续性和文化活态保护。古村落、古迹保护利用的各项规定应写入村民公约,以提高村民自觉保护意识、约束村民无序建设行为。发展旅游要维护村民经济利益和文化权益,保存好古村落、古迹乡土文化与自然生态,维护好宽松安静的人居环境;避免干扰破坏村民的传统习俗和生活秩序;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出台扶助政策鼓励村民利用乡土建筑发展农家乐、民宿休闲和农业观光旅游,让保护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和社会共享。

四、以保护为主导,加强运营管理

随着古村、古迹旅游的发展,随之产生的垃圾也日益增多,古村、古迹等景点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要完善古村、古迹的基础设施;加强周边群众和游客的绿色环保意识;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协调好游客与古村、古迹环境的关系;同时,在古村、古迹处可开发出新的产业结构,如生态旅游、休闲居住、农庄经济、乡村养老等,这样既提升了村民的就业率,又吸引了游客,也能弘扬古村、古迹的传统文化,最终形成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用艺术激活文化资源

在保留原住民文化、古迹文化的同时,需要各方力量的推动。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进行投资建设的时候,都有所谓百分比艺术,也就是要拿出百分之一的资金,用于公共艺术建设,这种公共艺术常常就是致力于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保存和记录,也让古迹、古村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不显突兀,而是更自然,更融洽的并存发展!

陈海燕

深挖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村人文历史及文化产业价值

老县城村古称“佛坪厅”,是我国保护较完整的一处深山故城遗址,也称高山石头城。现存有城墙、城门、石雕、佛像、石碑等。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又被评为省级旅游特色镇、省级生态镇,并荣获“最美人文风情古镇”的美誉。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闲暇时或节假日,选择到一个生活安静、环境独特、空气清新,又有农家特色小吃和民俗居住风格的的地方去放松心情越来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老县城村实属不二之选。但是,通过实地调研,景区管理、配套设施等方面还有可提升空间。

几点建议:

一是重塑文物。最好能把个别文物恢复到原所在地,并恢复原貌。

二是突显特色。挑选当地特色小吃,形成小吃一条街。

三是项目带动。一方面可在现有39户住户里挑选出有能力的人员,作为景区管理人员,从事接待及维护等工作,另一方面,组织专项培训,组建讲解团,主要从事景区导游、文物介绍及故事讲解等工作,这样既能保证景区日常运行,又能解决当地就业问题,还能改善住户生活。

寇维天

周至县厚畛子镇镇长

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建设情况汇报

一、厚畛子镇自然、文化、经济背景

厚畛子镇地处太白山脚下、黑河源头,位于西安、宝鸡、汉中三市交汇处,与佛坪、洋县、太白、眉县相邻,有“一脚踏五县”之称,辖9个行政村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97人,是西安市距市区最远(170公里)、面积最大(822.4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太白主峰3771.2米),且唯一兼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深山景区镇,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我们按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自然保护和特色产业服务基地镇、国家级风景园林城镇及小康镇”的定位,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修复、完善功能、开发利用、突出特色、宜居富民”的工作思路,随着文化旅游名镇建设项目的陆续实施,镇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群众收入显著增加,小城镇建设初见成效。先后成功创建了省级旅游特色镇、省级生态镇、省级文明单位,黑河景区成功入选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2014年5月黑河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厚畛子镇在国务院新闻办、文化部联合组织的最美中国符号评选中,荣获“最美人文风情古镇”的美誉。

2018年4月厚畛子镇老县城村,花耳坪村被西安市旅发委命名为西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

2018年10月陕西省旅发委(陕旅发[2018]70号)命名厚畛子镇为2018年陕西旅游特色名镇,厚畛子镇为2018年西安市唯一获得命名镇。老县城村、花耳坪村被评定为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十二五”期间共计接待旅游人数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亿元。

二、厚畛子镇传统村落现状

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村古称“佛坪厅”,始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目前是我国保护较为完整的一处位于百里深山的故城遗址,也是全国唯一的高山石头城。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1月,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陕西省第二批传统古村落。

1.区域位置

老县城村隶属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位于厚畛子镇西南,位于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黑河水源地保护地以及世界基金会划定的大熊猫走廊带上。

2.自然地貌

2.1自然环境

老县城村所在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基本为湿润地区(温和湿润区和温凉湿润区),夏短而炎热,冬长而寒冷,夏秋低温多雨,春冬雪掩青山。

从降雨特点上看,这里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两季(约占全年雨量的68%),夏季多暴雨,秋季多连阴雨。

2.2地址地貌

厚畛子镇地层属秦岭褶皱带,该带是地质史上历次地壳运动形成的复杂构造带,在多期南北方向挤压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褶皱和断裂构造,它主要呈近东西方向排列。褶皱构造形态复杂,规模巨大,反映了地壳运动的剧烈。

厚畛子镇内群山雄峙,峰峦叠嶂;秦岭主脊横亘境南,支脉由南向北蜿蜒而下,纵横交错;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多数地方沟谷深邃,峭壁悬绝;河流水清流急,变化万端,自然景色雄浑壮丽。老县城即位于秦岭重的船型盆地。

2.3河流水系

老县城地区的湑水河为黑水河支流,它发源于秦岭南坡光头山,然后沿秦岭南坡脚向西北流,于青龙寨进入太白县境。另外,在湑水河南岸和老县城村南,分布有地下泉水群。其中都督门的杨泗将军泉是著名的大泉。

3.历史沿革

老县城村古称“佛坪厅”。佛坪于1824年设厅(清道光四年),于1825年建成“佛坪厅城”(清道光五年)。当时既是厅城,又是傥骆道上的驿站,据说最盛时人口逾两万(史载,厅城建立时,周至千余人移居该城)。1913年,佛坪厅改为佛坪县,属汉中道管辖,佛坪厅厅城成为佛坪县县城。1922年因匪患(县城被劫,两任县长被杀)使这个存在近百年的县城逐渐衰荒。1926年新任县长将佛坪县城迁至袁家庄镇,老县城就此衰落。

建国初为佛坪县厚新乡,1951年改为厚畛子乡,1958年建公社,1962年由佛坪县划归周至县,1984年改乡,2001年12月,厚畛子乡、沙梁子乡合并为厚畛子镇。

4.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现“厅城”还遗存有部分城墙、城门以及衙署大堂、同知署、考院、大监、佛庙、城隍庙、文庙等建筑基址,同时也保留有石塔、照壁、石雕、铁钟、佛像、大量碑石、焚纸塔、香炉、砖雕、古代民居等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厅城遗址,也是保护比较完整的位于百里深山的故城遗址,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及考古价值。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4.1文化内涵

4.1.1风水文化

从形胜看:整座城北倚秦岭大梁、阳光充裕、清风习习,南襟冠山、薄雾溟溟、山紫水明。左拥太白,右揽农田,阴阳序次,风雨时至,物备而乐成。“群山环抱,一水中流”的格局符合古人营造古城时的风水选址意向。

从建设看:城池规整,三座城门西为丰乐、东为景阳、南为延熏,老县城衙门坐北朝南,衙门口直对延薰门。

4.1.2防御文化

从建城历史看:“傥骆道山程700余里,中间并无州县……复岗叠岭,径路崎岖,地方官遇命盗重案,报验往返,动辄经旬半月,实有鞭长莫及之势。”“山南边腹,防维胥立,宵小不敢生心。老林开辟之后,山地即堪耕凿,流民易为土著,一方永宁矣。”——清嘉庆十八年《汉中府志》。老县城居于傥骆道的中点,最初是傥骆道上一处重要的驿站。为了安置流民、维持治安,道光年间修筑城墙,建成佛坪厅城,防御匪患,形成了“傥骆道上扼地的咽喉、防范的堡垒”。老县城村为内地战略型厅城。

从山水形势看:老县城村位于船型盆地内,依秦岭、冠山,有湑水河作为护城河,形成天然的防御系统。

从建城方法看:城墙东西长427米,南北宽235米,周长1318米,城墙高7米,墙顶宽4米。城墙由数万块巨大卵石砌就,城墙内为三合土夯实。城墙门上原有谯楼(谯楼是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楼)、城上有垛堞(城墙上成凹凸状的小墙,设在城墙上为了防御)、瓮城,沿城墙内部一圈有马道,坚固而完整,同时已探明老县城村外南侧及东侧建城时形成护城河。这些要素都属于城市防御工程,建城方法体现了在当初营造城市时的防御理念。

从城市功能布局看:作为防御型城市,佛坪厅故城的城市功能主要以防御、行政为主,衙署建筑和军事用地较多,包括演武场、武营、剑道、把总署、额外外委署、巡检司狱署、守备署等,还包括关帝庙、社稷坛等精神场所,均反应了佛坪厅故城的防御功能。

4.1.3陕南文化

傥骆古道从西安到汉中,佛坪厅故城民居建筑风格在细节上也体现着汉中建筑的风格,融入了陕南文化特征。

陕南建筑结构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柱子直接承檩,中间以穿枋联系,保持立柱的稳定性。室内一般为抬梁式。山面直接暴露穿斗木构架,并在立柱之间实施以竹编的泥墙,一般2层以下,以夯土砌筑,整个建筑是上部轻盈而下部略显笨重。一般很少施彩,多以黑色为主。四周回廊、门窗、楼梯均为木作。

佛坪厅故城内建筑形式多为“一字型”,建筑采用外露穿斗式木构架中间配以木骨泥墙的处理手法,同时拥有马头墙这种强烈的建筑语汇。建筑多以1-2层为主,民居建筑一般一层居住,二层储存粮食。公共建筑外围多有回廊。均体现了明显的陕南建筑特色。

4.1.4民俗文化

老县城村民俗文化丰富,包括老县城龙灯、老县城美食及节庆等。

其中特色最为突出的就是厚畛子山歌。厚畛子山高林深,山民生活艰辛,喜唱山歌。这里先民或为躲避战乱、或为生计所迫多来自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南方各省,所以厚畛子山歌是融汇了我国南方数省山歌的“大杂烩”。口耳相传,没有曲谱,有50多个曲调和旋律,内容多为歌颂爱情。2011年被列入西安市地方传统文化遗产名录。

4.2文化载体

体现老县城村文化内涵的载体包括老县城村的生态背景、格局肌理(城墙、道路、布局形式)、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丰富的石刻雕塑等。

5.老县城村建设现状与分析

5.1建筑调查与评估

6.1.1建筑分类说明及风貌评估

(1)建筑分类说明

村落内的建筑风格主要有清朝时期的建筑、传统陕南民居风格以及现代建筑。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对建筑物的分类标准,老县城村建筑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②传统风貌建筑:采用传统建筑做法的民居,坡顶,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体量、外观、色彩与一类风貌建筑基本协调,该类建筑主要是分布于西门、东门外的民居。

③其他建筑:主要指老县城村的新建建筑,包括自然保护区中心站、文管所及新建游客服务中心等,以上建筑采取砖混结构,但屋脊、屋瓦、色彩仍为传统构筑特色,能够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其中自然保护区中心站位于城墙内,采用了现代建筑的形制和材料,体量偏大,通过色彩及传统元素的植入,基本能够与村落风貌相协调,但是对视线景观有一定影响。

三、已开展的工作和实践活动

依托《周至县厚畛子镇总体规划(2013-2030)》,《厚畛子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规划修编(2013-2020)》,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注意对濒临破坏的历史实物遗存的抢救和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坚持保护与更新相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在传统功能延续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内涵、综合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村落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1、2016年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老县城村传统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在保护中谋发展。

3、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陕政发〔2003〕38号)中的有关条文,老县城村的佛坪厅故城位列其中,主要涵盖的保护内容有佛坪厅故城、白云塔、佛爷庙、城隍庙、火神庙、西关接官亭、演武场、历坛、东关土地庙、关帝庙、社稷坛、先农坛等基址以及松树坪塔松。并对各文保单位的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4、对原住民的保护。原住民是老县城村文化的载体,是老县城村文化的“活态”证明,对原住民村落记忆保护、生活条件改善,以及外来游客人数增长的冲击下,旅游资源与生活现状的矛盾解决,都是原住民保护所面临的问题。针对于此,通过规划加强老县城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改善村民人居环境、解决上学就医等问题,以留住老县城村的原住民,留住老县城村的“本真”。

5、2016年投资80万元,对老县城村入口门楼进行了整修。

6、2017年投资30万元,实施老县城中国传统古村落数字博物馆项目。2018年6月上传资料已经通过国家住建部审核备案。

8、2019年1月对第一期老县城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发展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目前项目已经开工。因施工手续问题,施工停滞。

四、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

老县城村的保护,不应是静止不变的、绝对保存的保护方式,而是在正确认识其价值的基础上,在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优势、特点展开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这种在科学规划前提下进行的、突出保护的旅游开发将对进一步促进村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村民保护的意识,改善保护环境都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目前,老县城村旅游现状处于初步开发状态,基础设施不完善,独特的旅游资源及开发的潜力和价值未得到利用与挖掘,故基于对老县城村保护的严峻形势和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特提出对老县城村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

老县城村的保护与发展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保护力度不够:老县城现状仅存城墙、城门、部分传统建筑和遗址,碑碣全部集中于文管所保护,保护方式不当、力度不足;

(2)文化特色不显:对文化的挖掘不足,对文化特色展示过于简略,未能把古村真正的文化内涵寓于空间展示;

(3)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老县城村交通闭塞,导致村落留不住人,同时位于老县城自然保护区、黑河水源地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敏感性限制了老县城村产业的规模发展。因此,老县城村的保护与发展都亟待寻求新途径。

(4)建议取消黑河森林公园门票收费。黑河森林公园隶属于周至县秦岭保护局,2015年前是自收自支单位,现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到厚畛子古镇和老县城旅游的游客路过公园,还要购买门票,近年来投诉不断,群众意见也很大。而县收费闸口建在乡镇政府主要道路上,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5)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困难

由于老县城村地处秦岭北麓,黑河的源头,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所以秦岭办、发改委、国土、城建、环保等部门在项目手续的报批工作上相对谨慎,手续办理比较缓慢,直接影响到项目规划的落地实施。

(6)管理体制不够成熟,老县城村分布在六个层面管理的区域内,多个管理层面,导致产业经营机制不活,形不成合力,不利于统一规划开发、宣传、管理和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影响产业发展。

五、下一步打算

1、通过对老县城村的保护性开发,一方面展示老县城村内佛坪厅故城的空间特色,另一方面修复老县城村的居住建筑以及建造方式,并对公共场所进行重点塑造,挖掘村落文化,完善市政基础设施,而居民本身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展示传统村落的生活氛围,对历史文化信息的传承和文化民俗的继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居民可借村落旅游开发的契机,吸引外出务工人口回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法律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控制度,及时反映和听取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并预测保护发展的各种动态,有效的了解和把握信息,制定乡规民约,约束居民可能的破坏行为,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

3、加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管理档案

对村落、历史建筑实行分级保护,对不同价值的建筑制定详细的保护档案,跟踪其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4、培育稳定的保护管理人员和传统建筑修复队伍。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管理人员实施定期培训制度,培养稳定的技术管理队伍,保证保护性建设按照规划的要求进行。同时对参与历史建筑修缮维修的设计施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确保建筑的维修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

5、市场保护与开发相结合,适度开发旅游

2019年拟投资1205万,实施古村落保护修缮及展示设施、环境提升、公共基础设施三大类项目。将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及资金筹集工作要推向市场,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村落保护与发展。村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道路之一就是利用村落的人文资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应该注意的是,旅游经济的适度发展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在合理的环境容量范围内,避免对村落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张建民

关于保护传统村落促进群众增收的几点思考

一、基本情况

蓝田县石船沟村位于秦岭深处,距县城40公里。该村有5个村民小组,125户,453人。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古民居保存完整,是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和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近年来,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及建设的要求,蓝田县在2016年邀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给石船沟传统村落做了保护规划,2017年石船沟村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等),并选取5户民居按照关中传统民宿的风格进行修缮改造,作为传统村落民居保护的试点。2018年邀请浙江联众集团对石船沟村重点节点进行规划设计,按照计划2019年主要是提升村容村貌、进行美丽庭院建设,打造村史展览、廊亭廊道等景观,对张氏祠堂、齐氏祠堂、张家台子、等建筑物进行保护与修复。

二、存在问题

蓝田县石船沟村自2017年被确定为传统村落后,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科学的规划理念。按照什么样的理念进行设计打造传统村落,浙江联众的设计理念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理念有较大的差异,没有明确的规划指导,工作起来难以操作,目前还在商讨之中。

二是保护发展与群众增收矛盾突出。一方面要保持村落的传统特色不被破坏,另一方面群众要增收致富,势必造成冲突和矛盾,两者如何有机结合,还需继续探索和各项政策支持。

三、对传统村落如何保护促进群众增收的几点思考

面对蓝田县石船沟村传统村落建设存在的问题,如何在传承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传承,有以下几点建议:

(二)积极培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要达到相辅相成、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目的,这就要求在保护的基础上深挖各项资源进行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使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全面发展,达到保护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的目的。

(三)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聚智氛围。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融媒体,广泛宣传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吸引各行各业有能力、有魄力的有识之士进行创业,营造良好的凝才聚智创业发展氛围。

(四)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一是积极与国家省市建设主管部门联系,争取政策、技术及资金支持。二是争取县财政列出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三是制定优惠灵活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达到共建共享,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五)立足生态资源,建设美丽乡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利用秦岭北麓优质生态资源,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设美丽、幸福、富裕的新乡村。

宋保平

陕师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深圳麟德旅游规划设计公司总顾问

秦岭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传统古村落保护

秦岭山区不仅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自然生态地理单元,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生态源区,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早期周、秦、巴、蜀、楚文化的发展演变,成为汉文化的发源地,更拥有独特的古道文化、关隘文化、行宫文化、隐居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古镇文化、民俗文化等,是中国中部重要的地域文化综合体。

但秦岭山区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人口聚集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该地域文化综合体的主体始终是以山地乡村为文化结点,融合聚落、建筑、庭院、田地、生产、生活、家族、家庭等文化元素为一体。因此,秦岭山区的传统古村落保护,应成为秦岭文化生态保护的重点。

在秦岭山区乡村旅游发展中,传统古村落成为旅游市场的吸引亮点和消费买点,也成为地方政府的重点开发和建设区域。但在开发过程中,缺乏对传统古村落文化的足够敬畏心理,文化保护措施不力,导致秦岭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威胁。

根据本人当年主持编制《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陕西省大秦岭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西安市秦岭旅游专项发展规划》时的调研,以及近些年在我省秦岭旅游发展项目的参与,我认为在秦岭乡村旅游发展中,应从以下方面强化秦岭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工作:

1.维持传统古村落的山水格局不变,避免对传统古村落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大规模过度性人工改造。如填沟推山的地形地貌改造,自然山林的园林化景观重塑,天然水系的过度人工化营造,用大规模的人工生态取代传统古村落原来所拥有的自然原生态环境,将消弱村落与环境的融合与和谐,破坏传统古村落的自然风水格局,导致古村落自然生态本底的丧失。

2.维持传统古村落的聚落肌理不变,避免对传统古村落的大规模人工拆除和重建。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为了整齐划一,采取全部拆除,重新布局建设,使古村落弯弯曲曲的道路被笔直平整过宽的街道取代,“村头大槐树下”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被极大的城市型广场取代,乡村的天际轮廓线被破坏,会使传统古村落的原有肌理丧失,村落犹如城市化的街区,进村好像进城,乡村旅游的体验感极差。

3.维持传统古村落的庭院布局不变,避免对传统古村落庭院的完全拆除和布局重建。在秦岭山区的传统古村落中,一个个老庭院就是村落的最重要单元,也是村落传统生活方式的核心空间,是古村落旅游体验的重要依托。因此,现在秦岭乡村旅游开发中,应避免对乡村庭院的规模盲目扩大,应避免对传统庭院的布局随意正向,保持和延续古村落老庭院的错落有致和大小杂布。

4.维持传统古村落的建筑风格不变,避免传统古村落原生建筑文化的破坏。在秦岭山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对乡村建筑进行重建、新建或改建,其中频频出现外来建筑风格无节制入侵,如徽派建筑的盲目滥用,如皇家建筑的强制植入,如贵族建筑的奢侈追求,其结果都导致了传统古村落原有建筑文化破坏和丧失。

5.维持传统古村落的生产空间不变,避免传统古村落产业原态的彻底丧失。无法想象一个发展乡村旅游的古村落,却没有乡村的生产劳动空间,没有传统的乡村种养田园,没有任何的乡村劳作参与,乡村旅游体验只能囚在屋子里、浪在街道上,消磨在酒场牌桌。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传统古村落,应保留一定的耕种田地、果园和菜园,维持其生产经营运转,创造村田园林的和谐一致。

6.维持传统古村落的生活空间不变,避免传统古村落的生活过度城市化。乡村生活是对乡村旅游体验的主要内容,但目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在传统古村落中,盲目建设各种商业街,引进都市游乐设施设备,乡村住宿设施的标准化酒店式配置,民宿旅游与本土文化脱节,片面追求所谓的时尚与新颖等,都使乡村生活体验的消费需求无法满足。传统古村落的生活体验,应突出家庭式交流、庭院性活动、参与型劳作和田园化感悟。

THE END
1.跟着总书记读“典”学法六尺留芳(含视频)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点击视频 让我们一起 共赴这场穿越时空的法律智慧之旅 跟着总书记读“典”学法|六尺留芳 监制:余飞 策划:刘青 指导:何雪梦 刘宇轩 王宇飞 统筹:张运恒 文案:童悦敏 方芳 资料整理:李全一 技术支持:北京和丰创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https://news.sina.cn/2024-12-05/detail-incyksvu9864091.d.html
2.宪法发展历程@邯郸之窗的视频视频抱歉,视频无法播放,去看看其他视频 http://t.cn/A6mJ8OGk 51次观看 手机看 弹幕 登录后可发布你的评论0/30 发送 稍后观看 正序 已经到底了~ 宪法发展历程 51次观看 · 昨天· 发布于 河北 转发 评论 赞尊宪崇法邯郸之窗 18.9万粉丝 · 邯郸之窗网站www.hdzc.net官方微博 关注 【宪法发展历程】宪https://weibo.com/tv/show/1034:5107512396152907
3.未检闽e站@宪法小达人,快来一起回顾课堂重点!法治你知道吗?上次的宪法直播课超有意思!不仅学到了好多知识,还有小礼品拿! 真的吗?快给我讲讲都学到了啥! 11月29日晚 “健康成长 宪法同行” “凤凰花”法治直播课 在云端与同学、家长们 准时相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宪法的诞生与故事 宪法的地位 宪法与生活的联系 这是一堂干货满满的法治课程 宪法https://m.163.com/dy/article/JIGB4SFB0514I3BK.html
4.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旅游景点陕西历史博物馆游玩攻略.昆明呈贡.龙岗长途汽车站电话.开普敦在哪..虎丘婚纱一条街.福清东壁岛..东湖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下载火山小视频最新版..大雁塔喷泉广场..旅行社排行榜.休闲娱乐场所.mamalove.(一)推广优质教学资源德宏自治州,促进旅游行业发展天津有什么好玩的上海科技馆好玩吗.爱情树..西溪https://www.loghao.com/lvyou/xinxi/81/14297.html
5.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严格遵守宪法、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地方志工作条例》和《上海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等,坚持依法修志,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确保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工作者依法依规推进史志编纂工作。 (三)坚持守正创新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正确的史志观,遵循史志编纂规律,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https://xxgk.fengxian.gov.cn/art/info/360/i20240310-4cpuq041pb35umpp0c
6.理工光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持利润分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公司利润 分配不得超过累计可供分配利润的范围,同时兼顾公司的长远利益、全体股东 的整体利益及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并坚持如下原则: 1、按法定顺序分配的原则; 2、存在未弥补亏损不得分配的原则; 3、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 4、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101900000004_53.shtml
7.反对港“毒“黑社会横行的香港人都十分尊重历史, 珍惜生活,反而是年轻的一代香港人, 他们一出生就享受着香港带给他们的繁荣。 他们不懂历史, 认为香港的繁荣发展是西方人, 口中的自由民主带来的, 所以他们觉得他们的所作所为, 其实是在捍卫他们的自由、民主。 自我国成立七十年来, https://www.meipian.cn/2lqc56hi
8.探索“大模型”的历史跃迁与商业应用畅想中国大模型破产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大模型(Large Model)作为其中的明星技术,近年来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从OpenAI的ChatGPT到国内各大科技巨头如百度、阿里和华为等公司的布局,大模型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本文将带你走进大模型的世界,回顾大模型的发展历程,透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勃勃生机,揭秘驱动大模型的关键技术,并展望其https://blog.csdn.net/2401_85343303/article/details/142782527
9.百余幅老照片再现中国西医发展史百余幅老照片再现中国西医发展史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7日 20: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12月7日,湖南长沙,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办学110周年系列活动上,百余幅湘雅办学史珍贵老照片被一一展出,再现“一部西医中国史,半壁江山湘雅人”的中国西医发展历史脉络。 1914年,美国雅礼协会代表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与湖南育群https://www.chinanews.com.cn/sh/shipin/cns-d/2024/12-07/news1007246.shtml
10.2019年11月重大政策立法典型案例全面梳理北大法律信息网《规定》明确,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取得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相关资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以及相关信息技术从事法律法规禁止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深挖出的历史积案新晃“操场埋尸案”(邓世平被杀案)已经彻底查清,杜少平及其同伙罗光忠被依法逮捕,并以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提起公诉;该案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21
11.上海市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考试大纲三.法律的实施: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关系,法律解释,法律责任。 四.法律的发展:中国法律传统的特点,世界主要法系,法治理念和法治国家。 第二部分 宪法及相关法 一.基础概念: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原则,宪法监督保障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https://www.huatu.com/2022/1103/2585003.html
12.《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全文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 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建设智慧农业,为助推数字https://xczx.nwsuaf.edu.cn/sndtB/750260a4569b4153b2a20a6e3c0f4ef7.htm
13.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机关事业单位2023年3月公开招聘事务员岗位表历史学(A0601) 中国语言文学(A0501) 政治学(A0302) 1.对经济社会、城市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关领域有3年以上的研究和关注; 2.具有一定科研能力,曾在地级市或以上主流媒体发表调研报告等文章(第一作者)。 岗位类别:Ⅱ类 专业笔试 11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政办公室 SS0003 政务摄影摄像岗 SS000304 1.负责全http://www.sdsgwy.com/article/html/5299250.html
14.数字资源名称:中国历史文献库(试用) 局域网访问 简介:本库收录国内外古籍、报刊、图书、图像、影音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古代及近代文献资料,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及中华文明的传播提供坚实的文献保障。试用时间:2022年09月26日至2023年2月28日 名称:书香中国(试用) 局域网访问 简介:中文在线“书香中国”拥有3万多集,2Thttps://www.gxgllib.org.cn/szzy/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