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发展历程和现实特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观24字,分别概括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关于对美好社会的描绘,被归纳概括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主义国家正是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党的十八大还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强调依宪治国、科学立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报告中新的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在党的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容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此基础上,中央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不仅完善和加强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又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由以上两点就可以看出,我们党在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这个问题上,不但在理论上的认识不断加深加强,对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也给出了清晰的规划和要求。全面依法治国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予以了极大的重视。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发展

(一)十六字方针的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国法治建设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这标志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从此开启了崭新的征程。而到了党的,在报告中,总书记提出了新的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讲究立法,到强调立法的科学性;从执法到对执法的严格程度提出要求;从单纯要求严格,到重视公正,从以违法示警到对全民守法提出倡导,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到了需从有到优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已经意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法治,就要做到良法善治。“科学立法”对立法的科学性提出了要求,要求立法需得尊重法律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法有良法、劣法之分,社会主义法治应是良法之治,如此方可引导人们向善,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十六字方针的变化,不仅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也符合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的目的,促进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的推广,有助于建立能够充分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良好国家治理模式。

(二)依宪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就明确指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就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就是依宪执政。我们需要看到,这里的依宪治国不是简单地将宪法作为治国理政的工具,而是要求坚决地、全面地维护宪法在国家治理领域的至上权威。

(三)保障人权

二、我国现阶段法治建设的现实特点

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实践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这些理论不但是针对历史所进行的总结提炼,也完全符合当下中国的现实特点。

(一)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进行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1]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2]也在党的报告中被再次强调。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在建设法治国家方面,党的领导也要渗透到它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而全面依法治国、厉行法治能够有效推进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形成良好的严格执法、人人守法的法制环境,有利于党依法执政,更好地领导人民,从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坚持依宪治国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社会主义法治也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从法律的制定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反映出的是人民的愿望和诉求,执法者按照法律严格执法,维护的也是人民的权利。与此同时,人民也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在享受法律保护的同时,也要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来维护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让人民用手中的选票来选出政府、代表、决定是否通过法律条文,以此保障他们自身的权益和自由,但相对应的,也要求人民承担应尽的义务,督促他们充分行使自己的投票权,来维护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

(四)坚持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7.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3]王宗礼.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M]//中国公民知识读本.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4]秦前红.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协调衔接[J].学术前沿,2016(10):50-66.

THE END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特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标,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对宪法作了第四次重要修改;抓紧制定在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迈出新步伐;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清理,使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和谐统一。经过努力,中国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11qglianghui/2011-02/17/content_12033507_5.htm
2.就业薪资怎么样?值得报考吗?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生法学院西南在法学专业职业发展中,可以大概归为6条发展路径,分别为:法务方向、法律方向、教育方向、公务员方向、检察方向、法官方向等。 以其中三条路径为例,看看其发展情况。 01 法务方向职业发展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务方向是法学专业毕业生最主流的工作之一。该生郑州大学法学专业毕业,毕业后进入到某投资公司担任https://3g.163.com/dy/article/HA4QR2UB05268MTU.html
3.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李洋桥 【摘要】中国文明也称华夏文明,有着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而法律制度则作为文明的重要部分,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绵延至今。从夏商周到近现代,随着朝代的更替,政权的更迭,各个时期的法律也相应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就是中国法律在中国文明的各个具体时期的发展历程https://www.fx361.com/page/2017/0112/544921.shtml
4.求是杂志社《械》专题报道我校办学成就综合新闻培养怎样的法律人才 《小康》·中国小康网:在西政70周年校庆大会上,您提到,要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出发,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继续强化西政办学特色,着力培养务实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宗旨,西政在培养人才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付子堂:我们要不断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新的发展支点,打造法https://news.swupl.edu.cn/pub/xww/zhxw/296329.htm
5.《中国法学》文摘·2016年第1期从西方世界行政法的总体发展历程来看,按照国家形态、公共行政的模式以及政治-法律模式的不同,行政权和司法权关系先后发展出了“夜警国家”、“福利国家”和“风险社会”三种模式。 1.“夜警国家”模式 “夜警国家”模式又称“法治国家”模式。在这一模式下,行政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形式法治。二是有限行政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326.html
6.个人对新中国发展历程的感想3篇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个人对新中国发展历程的感想(3篇) 《新中国》是2022年12月中国情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是陆士谔,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个人对新中国进展历程的感想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个人对新中国进展历程的感想3篇 【篇一】个人对新中国进展历程的感想 新中国的法治进展历程 新中国成https://www.mayiwenku.com/p-35687672.html
7.《个保法》颁布,盘点我国网安法规27年发展历程AET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历程 我国互联网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在此期间,各项法律法规以及重要条例办法也是出台许多。其中,有大有小,有全局也有领域,有总纲也有补充。 对此,启明星辰VF专家团资深专家杨天识经过精心的研究汇总,绘制了一张图谱,其形状像一座房子,房顶是上位法《国家安全法》,下面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三部http://www.chinaaet.com/article/3000140799
8.业内新闻四.法律政策是城市更新项目基本保障 五.规划是城市更新项目关键支持 六.融资是城市更新项目成败的核心 03城市更新发展前景展望 第一章 城市更新概念及在国内的发展 一.城市更新基本概念 城市更新是指由特定主体对特定区域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完善和优化,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及公建配套设施的完善、历史风貌区保护http://www.zjypxzx.com/c/2021-08-19/490210.shtml
9.2024年全媒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全媒体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4年),全媒体是指融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多元化传播形态,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多种媒介形式。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用户消费习惯的变化,全媒体传播模式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一方面,传统媒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07/QuanMeiTiDeXianZhuangHeFaZhanQuSh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