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军队文职出版专业科目考试大纲军队人才网

军队文职人员公开招考笔试出版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一、测查目的

主要测查招考岗位所要求的出版专业基本素养和能力要素,对出版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出版理论和知识贯彻执行出版法律法规、解决出版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时限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限为120分钟。

三、试卷分值和试题类型

试卷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为客观性试题。

四、测查内容

主要包括出版专业基础、出版实务、编辑出版史、出版政策法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篇出版专业基础

第一章出版与出版工作

一、出版活动

出版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开展出版活动的条件;出版的一般过程。

二、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的重要性;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我国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

三、编辑工作

编辑工作的特点;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编辑过程;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第二章出版物

一、出版物的概念、属性、种类

出版物的概念;出版物的属性;出版物的种类。

二、书刊的形态

书刊外表的主要部位;书刊的基本组成成分;开本;装订样式。

三、书刊的结构

图书的结构部件;期刊的结构部件;书刊的内容结构。

四、书刊的版面

版面类型;版面结构。

第三章我国出版业

一、我国出版业的构成

出版单位、制作单位、印刷复制单位;发行单位;出版专业教育单位;出版专

业科研单位。

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分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

第四章出版物的文字规范

一、汉字常识及汉字使用规范

汉字及其特点;汉字的笔画、偏旁、部首和笔顺;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繁体字;异体字;汉字使用规范。

二、汉语拼音与语音规范

《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汉语语音规范。

三、标点符号及其使用

标点符号的作用和种类;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

四、数字与计量单位使用规范

数字用法;计量单位。

第五章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词汇

词的构成;词形;语音;词义。

二、词的分类与运用

词的语法分类;实词;虚词。

三、句子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同位语、独立语。

四、短语与句子

短语;单句及其运用;复句及其运用。

第六章汉语修辞知识

一、炼词

意义的锤炼;声音的锤炼;词语的活用;炼词中常见的问题。

二、炼句

常见的几种句式;炼句中常见的问题。

三、常见的修辞方式

常见的辞格;辞格的综合运用;辞格运用中常见的问题。

第七章古汉语及古代文化知识

一、文字

通假字;古今字。

二、词汇

单音词和双音词;词的本义与引申义;词的古义与今义。

三、实词活用

名词活用;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常用虚词

“以”“为”“于”;“而”“则”“与”;“所”“者”“之”;“也”“矣”“焉”“乎”“哉”。

五、句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

六、标点与翻译

标点;翻译。

七、古代文化常识

天文地理;官制;科举;姓名称谓;藏书与书籍制度。

第二篇出版实务

第一章出版物选题策划

一、选题策划概述

选题与选题策划;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主题出版的选题策划。

二、选题设计

构思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实施方案。

三、选题立项

选题的申报;选题的论证;立项选题的管理;选题的优化。

四、组稿

组稿的方式;组稿的步骤;约稿后的工作。

第二章图书编辑

一、审稿与订立出版合同

审稿制度;外审;稿件质量评价;审稿结论及稿件处理。

二、编辑加工整理与审定发稿

编辑加工整理;审定发稿;发稿后的编辑工作。

三、图书辅文

图书辅文的作用;图书辅文的种类;编辑与图书辅文。

四、图书重印与再版

重印与再版的条件;重印的程序;再版的程序;重版率。

第三章期刊出版

一、期刊概述

期刊的构成要素;期刊的媒体特点。

二、期刊的市场定位

期刊市场定位的要素;期刊市场定位的途径。

三、期刊的编辑工作

期刊编辑工作的总体特点;内容策划;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稿件管理。

四、学术期刊的编辑规范化要求

摘要和关键词要求;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章书刊整体设计

一、书刊整体设计的概念和要求

书刊整体设计的概念;书刊整体设计的总体要求。

二、书刊外部装帧设计

书刊形态设计;书刊美术设计;书刊表面整饰设计。

三、书刊版式设计

版式设计的基本要求;版式设计的艺术规律;版式设计的要素;版面构图手法;期刊版式设计的总体特点。

四、版心规格设计

版心大小的设计;版心位置的设计;版面字数的设计。

五、图书文字版式设计

正文版式设计;书眉版式设计;页码版式设计;辅文版式设计。

六、期刊文字版式设计的特点

正文版式设计特点;书眉版式设计特点;页码版式设计特点;目次页版式设计特点。

七、书刊表格和图片的版式设计表格版式设计;图片版式设计。

第五章书刊校对业务

一、校对工作的规范和程序

校对工作的规范和程序;校对工作的操作工序;校对符号。

二、校对人员的职责

校对人员的共同职责;各校次校对人员的职责;责任校对的职责。

三、文字技术处理

由电子原稿转换成的排版校样;激光照排校样的常见差错;校对软件的运用;人机结合的校对模式。

第六章书刊印制

一、书刊印制概述

书刊印制的概念;书刊印制常用专业用语。

二、书刊的印前工作

图文输入;图文编辑;图文输出。

三、书刊的印刷

平版印刷的工艺原理;影响印刷品颜色鲜艳程度的因素;平版印刷机的分类和用途;数字印刷。

四、书刊的装订

书刊装订工艺流程;书页订联;书刊装帧加工。

五、书刊印制费用

制版费用;印刷费用;书刊装订及表面整饰加工费用。

第七章音像制品出版

一、音像制品概述

音像制品的概念;音像制品的类别;音像制品的特点;音像制品的发展趋势。

二、音像制品的选题策划

脚本的审查;录音节目的编辑制作;录像节目的编辑制作;音像制品的包装设计和要求;音像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编辑工作。

三、音像制品的审查

音像制品审查的步骤;音像制品审查的方式;审查音像制品需注意的事项。

四、音像制品的复制

磁带的复制;光盘的复制。

第八章电子出版物出版

一、电子出版物概述

电子出版物的概念;电子出版物的类别;电子出版物的主要载体;电子出版物的特点;国家关于电子出版物的特有规定。

二、对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的要求

电子出版物编辑的策划能力要求;电子出版物编辑的技术能力要求。

三、电子出版物的编辑制作流程

原创性电子出版物的编辑制作流程;由纸质图书转化为电子书的编辑制作流程;引进版电子出版物的编辑制作流程;电子出版物的包装设计。

第九章数字出版

一、数字出版技术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媒体技术;内容标引技术。

二、数字出版产品与服务

三、数字出版流程

数字化与出版流程再造;编审流程再造;全数字化出版流程。

四、数字出版标准

数字内容描述标准;数字内容组织标准;数字内容发布标准。

第三篇编辑出版史

主要测查考生对编辑出版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要求考生了解中国古代编辑出版的基本常识,掌握中国近现代编辑出版的主要知识,熟悉中国社会主义编辑出版事业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了解国外编辑出版事业,测查考生编辑出版专业理论水平。

第一章中国古代编辑出版事业

一、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起点

汉字的产生与发展;夏商文明与图书的起源;图书的早期形态。

二、春秋战国时期

私家著述的兴起;孔子的编辑活动及其历史意义;先秦著述的编辑与传播;竹帛与简策制度。

三、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与图书编校机构;两汉时期的编撰成就;刘向、刘歆的编校活动及其历史贡献;纸的发明与图书市场的萌芽。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编纂机构及其编校活动;图书品种的变化与四部分类法的确立;纸的广泛使用与纸质书本的制作;图书编纂和社会传播活动的扩大。

五、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编校机构的活动与修史制度的确立;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图书形制的发展;唐五代时期的编辑出版事业;唐五代的图书贸易。

六、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的图书编纂机构及其编纂活动;宋代的图书出版事业;民间书坊;宋代图书形制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两宋时期的图书发行业;辽、金、元三代的图书编辑出版事业。

七、明清时期(截止至1840年)

明清政府的编纂机构与编纂活动;明代的刻书事业;清代前期的刻书事业。

第二章中国近代编辑出版事业

一、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初始期(1840—1894);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展期(1895—1916);中国近代出版业的成熟期(1917—1949)。

二、中国编辑出版近代化的特征

出版义利观的转换;编辑职业化的推进;编辑部门核心地位的确立;编辑流程的重要环节。

三、中国编辑出版近代化的作用

编辑出版理念的现代化凝练;推动新知识译介、生产与传播;助力新型知识共同体的形成;对近代社团发展的多维影响;读者群体的显著变化。

四、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出版事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图书编辑出版活动;图书编辑出版必须坚持党性和政治性;创建党刊宣传马克思学说和建党思想;宣传方针政策是党刊的灵魂;重视运用报刊宣传党的思想和主张;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

五、中国近代重要编辑出版机构

晚清时期的洋务派官办编辑出版机构;晚清时期民营编辑出版机构的崛起;民国时期官办编辑出版机构;民国时期的五大民营编辑出版机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与新知书店;其他有影响的中小民营编辑出版机构。

六、中国近代重要编辑家

晚清重要编辑家;民国重要编辑家。

七、中国近代重要图书的编辑出版

重要丛书的编辑出版;重要工具书的编辑出版;教育类编辑出版物。

八、中国近代期刊的编辑出版

近代中文期刊出版的缘起;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早期中文期刊;这一时期的综合性时政期刊、文学期刊、教育期刊、科技期刊、其他类型的期刊。

九、中国近代报纸的编辑出版

清末国人创办的报纸;民国时期国民党党办报纸;民国时期的民营报纸;这一时期报纸副刊、小报及其他。

第三章中国社会主义编辑出版事业

一、前30年中国社会主义编辑出版事业(1949—1979年)

编辑出版事业的奠基和发展(1949—1965年);“文化大革命”对编辑出版事

业的摧残破坏(1966—1976年);编辑出版事业的恢复与整顿(1976—1979年)。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编辑出版事业

出版管理体制改革;在改革中快速发展的图书出版业;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出版形态的变革;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与发展;出版教育与科研的发展壮大;当代中外出版交流的快速发展。

第四章国外编辑出版事业

一、美国编辑出版事业

较快发展的两个时期;登记制;自助出版三巨头;图书零售环节;美国书展。

二、英国编辑出版事业

英国著名出版机构;英国图书发行体系;登记制。

三、法国编辑出版事业

法国出版机构;法国图书发行方式;代理商和发行商职责。

四、德国编辑出版事业

统一定价制度;图书中间商的类型;零售渠道。

五、俄罗斯编辑出版事业

俄罗斯数字出版市场的构成;俄罗斯图书发行渠道。

六、澳大利亚编辑出版事业

注册制;澳大利亚图书发行渠道。

七、日本编辑出版事业

《关于将新闻界与政府分离开来的指令》;出版物批发商。

第四篇出版政策法规

第一章有关出版活动的法律规范和其他行为规范

一、出版法与出版法规

二、出版法规与出版职业道德

出版职业道德;中国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出版法规与出版职业道德的关系。

第二章有关出版主体的法律规定

一、法人制度

法人的概念和特征;法人的分类;法人的成立、变更和消灭;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出版主体进入市场的法律规定

市场主体的设立条件;企业设立的条件与程序;公司设立的条件与程序;出版主体设立的条件与程序:出版单位设立的条件与程序、发行单位设立的条件与程序、印刷企业设立的条件与程序。

三、出版主体退出市场的法律规定

《企业破产法》的主要内容:破产界限/破产原因;管理人制度;破产重整制度;债务人财产;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职工债权在破产程序中的地位;金融机构破产以及对危机金融机构的特别保护。

四、出版企业权利义务的法律规定

出版企业产、供、销方面的权利;出版企业人、财、物方面的权利;出版企业义务的法律规定。

第三章有关出版合同的法律规定

一、出版合同的概念和订立原则

出版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出版合同的订立原则。

二、出版合同的种类和主要内容

三、签订、履行出版合同的注意事项

签订出版合同的注意事项;履行出版合同应注意的问题。

四、图书出版合同及条款解释

图书出版合同标准样式和条款解释;引进版图书出版合同和条款解释。

五、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合同及条款解释

音像制品出版合同及条款解释;电子出版物出版合同及条款解释。

第四章有关著作权的法律规定

一、著作权的基本内容

著作权的主体;著作权的归属;著作权的客体;著作权的内容。

二、著作权许可使用和转让合同

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著作权转让合同。

三、著作权的限制

四、传播者权

出版者权;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放权。

五、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概念及特征;侵犯著作权行为的主要表现;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THE END
1.中国法律历史的发展历程?再次,法律的内容是礼法结合,维护等级特权。中国古代法制的内容以礼法结合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礼是立法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617910/answer/2491575918
2.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着眼整体、追求和谐——这种法的理念对今天“法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中国古代法律近代化的历程 学界传统观点一般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的开端,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也是以西方法律与法学进入、清末修律为发端。但是,中国近代法律的萌芽实际上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与清末修律不同的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http://www.nopss.gov.cn/GB/219506/219508/219516/14640011.html
3.1.阜阳市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讲课课题10.第四课时Verb Tenses(2) 语文 沈影影 1.《国学》第四单元第七节《君子贵礼仪》(1课时) 2.《中国古代礼俗》(1课时) 3.《君子博学于文》(1课时) 4.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1课时) 6.《蒹葭》(1课时) 7.《西游记》(1课时) 8.《登高》(1课时)https://www.xredu.com/mobile/zixun/zige/21568_1.html
4.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纵观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寻找出其基本发展脉络:中国早在商、周两个朝代就已经形成了相当完整的法律,也开始形成有系统的法律思想。西周统治者提出的“明德慎罚”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时代的学说奠定了以后两千多年法律思想的基本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
5.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思维导图模板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我国古代的法律发展 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396edf40e3e744af171044c?fromnew=1
6.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其法律文化的包容性,也使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广泛吸收不同民族的法律文化,却能保持其基本特质。这种特质产生的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当然,对它的稳定性特点不宜过分强调,当形势变化时还应遵循"法与时转,制与世宜"的历史观,否则就会像晚清以后那样,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
7.中国法律史学史大咖说法如果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实施的《大学堂章程》将有关法制史的课程列为法律科和政治科的必修科目为起点的话,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法制史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的发展历程。此前,日本学者已经提出了中国法制史这一学科概念,并成为晚清法政学堂中编撰和讲授《中国古今历代法制考》的张本,但本土化的《中国法制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12-24/content-1414055.html
8.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6篇(全文)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法律思想 中图分类号:D9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10-03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治建设也在向前推进,从立法数量就可以看出来,但很多法律执行起来很难。有很多“先进”的、“现代”的法律难以付诸实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c7k7l8r.html
9.中国合同发展历程概述《完美的合同第一章绪论——中国合同发展历程概述 合同旧称为契约,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和经济交往的扩大 化而产生和发展的,尤其是当商品交换活动从依靠习惯调整上升到依靠 法律调整时,才真正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合同。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合同 的历史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样悠久。这段历史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代 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