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应坚守的基本原则

摘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倡导创新,创新教学亦称为创造性教学,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教学易走入误区,实则不利历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突出历史概念教学;突出历史教学理解;突出历史感。杨春老师的《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彰显了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概念教学教学理解历史感

中学课堂教学倡导创新。创新教学亦称为创造性教学,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因循守旧想方设法采取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从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1]

然而,创新教学易走入误区,总是担心别人说改革的力度不够大,害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为了响应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的创新,各种“新”的形式纷纷涌现,于是便在“教育改革”中不断折腾,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式主义。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了课堂表演、片面强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评书故事性的教学等等,陷入了“丢了鞋子找不着路子”的困窘与尴尬,实则不利历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任何创新形式都必须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安庆二中杨春老师用材料和问题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完成了《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的教学,完全不同于以前我们认为已经相当成功的案例,但不能不说是种真正的创新。历史的魅力及其思维训练,在这节课中都有体现,这节理想的、充满神韵的常规课,彰显了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给我们很多启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要突出历史概念教学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含对发生各种历史问题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而对于《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而言,学生初中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更少涉及罗马法,加之本课不少涉及法律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和术语,所以本课要想学透,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杨春老师从历史概念入手展开教学,首先介绍了“法与罗马法”的概念。

罗马法: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国家所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为了更好地完成历史概念教学这一核心任务,教师必须注重教学理解,把握历史课堂教学规律。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要突出历史教学理解

何谓教学理解?教师的教学理解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学生和教师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2]

教学理解对解决教学问题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总结为“三盲状态”。一是盲目。盲目执行教学参考书的规定,对教学缺少自己的理解,只是生搬硬套教学参考书中的步骤或环节。二是盲从。过多依赖于模仿名师或教龄较长的教师,没有自身特点。三是盲干。教学工作理不出头绪,看上去很忙,但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什么。

产生这些教学问题的根源就是教学中缺乏教学意图。“凡没有意图、没有意向性和没有任务意识的地方,也就没有教育可言”。[3]教学意图性归根结底是一种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理解,即教学理解。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注重教学理解。体验是教学理解的本质要求。此课中,杨春老师很好地体验了教学,阐释了教学理解的作用[4]。

(一)对知识理解的建构性体验

对知识理解的建构性体验不仅是教师建立正确教学理解的关键,更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假设和理解。因此,教师对知识理解的建构性体验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此课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中的内容重新做了建构,在处理教材时尽可能使教学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在板书设计上对本课知识做了重新整合与建构:

一、法与罗马法

二、罗马法的起源、发展与完善

三、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在讲完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的内容之后,教师进一步拓展强调:

1、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律比较

得出结论:罗马法概念精细并且法理深邃,在理论上的阐发较中国古代法更为深刻和系统。中国古代法律强调强烈的国家和社会的属性,即公法,罗马法则表现出较强的私法观念,是维护“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的形式”。

2、罗马法与现代法律比较

得出结论:罗马法显然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但是,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留给人类的不是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种追求民主、法律意识的人文精神和确立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原则。

这种对知识理解的建构性体验,使学生深化了对罗马法的理解。

(二)对学生理解的责任感体验

教师理解学生心中的困惑、疑虑和错误,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对能力弱的学生需要一些非常具体的指导,而对能力强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展开教学。为了更好地拉近学生与罗马法之间的距离,此课导入很不一般,采用了材料展现的方式,用了法学案例,创设历史情境,便于学生理解。以“新世纪辛普森案”导入:

当判决公布后,引发美国各界的激烈争论。民众大多表示愤怒与不解,一些法律专家却认为,对安东尼的判决恰恰体现了美国司法制度的胜利。

(三)对自身理解的探究性体验。

体验、理解终究是面向自我,形成教学的自我意识。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是否已经学过了?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是否重要?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什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当?学生能否就学习内容清晰地表述和交流?等等。从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杨春老师自我教学意识相当强烈:

【学情分析】学生初中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更少涉及罗马法,加之本课不少涉及法律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和术语,所以本课要想学透,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本课重点:

1、罗马法从起源、发展、完善的历程,罗马法的作用及影响;

2、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公法、私法等教材涉及重要概念

本课难点:

学生知识的运用迁移,以案说法的能力的培养(活学活用)

教、学法:谈话法,问题探究法,知识与能力的训练

可见,在设计本课的重难点和教法上,杨老师并没有盲从于课标和教参,而是有着独特的教学自我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教学的自我意识,才能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更重要的是为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基础。只有具备了教学自我意识,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才能形成最佳的校本课程。

此课中体现的教学理解对解决历史教学问题有着很好的教学启示作用。

三、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要突出历史感

历史课区别于其他课程,在于它的历史感。所谓历史感就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悟,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感悟历史,从历史学习中获取的一种乐趣,通过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发展变化和作用,从而进一步形成从历史学习中获取智慧,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为现实服务的一种历史意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杨老师精心选择史料,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引起学生的历史感,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获取智慧。杨老师再现了《十二铜表法》条款的原始史料,让学生相互讨论、比较与习惯法的不同、进步与局限。

第1表传唤(9款)

第2表审理(4款)

第3表执行(8款)

债务人无法偿还债权人债务,债权人可以将债务人出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

第4表家长权(4款)

第5表继承和监护(11款)

第6表所有权和占有(11款)

第7表土地和房屋(相邻关系)(10款)

第8表私犯(27款)保护个人利益为目的

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

第9表公法(6款)规定国家公务、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

第10表宗教法(11款)

第11表前五表的补充

第12表后五表的补充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晰,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评价:进步性: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性: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学习发生在真实场景,最能激发学生去感悟。在历史课教学中,通过史料可以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真实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探究未知的历史的情境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5]

历史课堂教学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激发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是中学历史教育创新也是所必须遵从的原则。课堂动态生成中,通过大量史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选择史料创设情境,还原了历史教学的本来面目,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感觉到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历史思维,形成历史意识,“目的是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了解、观察人物,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动机,理解人物的发展变化和作用,从而比较准确地感悟历史,从历史学习中获取乐趣和智慧。”[6]

总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倡导创新,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突出历史概念;突出历史教学理解;突出历史感。

参考文献:

[1].顾芳玲.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6(5).

[2][4].吴刚平,余闻婧.论初任教师的教学理解[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3].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陈新祥.历史感悟能力的培养[J].历史教学,2006(5).

[6].赵士祥.“神入”历史人物的教学艺术——学习张元先生讲隋唐史[J].历史教学,2009(2).

THE END
1.消息《法治现代化研究》2024年第4期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过法家学者的改造,立法阶段的“刑名”转化为督察臣子言行的 “刑名”。随着法家理论在秦国的贯彻扩张,“道”对法的实质影响急剧减少,君主成为立法权的最高享有者与最终依据。汉以后道家黄老思想的复苏、引礼入法及法律儒家化等趋势的出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jU5MTAwMQ==&mid=2247489155&idx=1&sn=caa4c97a169b3638b444e23495b15e35&chksm=e955fdd338c55a421edd3f176a9a1a8f850cfdcb921927d0aaa257f22453d4b8b57cac6efe6c&scene=27
2.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关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夏、商、周的资料不多,从零星记载看,夏、商主要是宣扬"受命于天"的神权法思想。周实行宗法制度,宣扬"尊尊"、"亲亲"为核心的宗法思想。西周初年政治家周公旦总结商纣王残酷镇压人民导致灭亡的教训,提出"明德慎罚",对后世影响深远。 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
3.獬豸简介獬豸像征什么獬豸外貌形态→MAIGOO百科獬豸形象是古代神话、传统法制文化与古代装饰艺术相融合的产物。獬豸形象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正义诉求,涵养着法律文化的“根”,折射出深层次的民族审美心理。 后世影响 城市象征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中国古代想象中的动物“獬豸(HAECHI)”,被选定为首尔(原名“汉城”)的象征。对此,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民俗研究科科长https://www.maigoo.com/citiao/230207.html
4.古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对比(通用9篇)(一)法律起源上的不同 法律起源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律的内在品质,正是这种起源上的差异,影响了各自后世法制的发展。中国的古代法起源于氏族征伐,人民将法律理解为刑,这已如前述,与此相比较,盛行于古代希腊、罗马国家的法则产生于平民与贵族间的冲突。其人民的法观念相对温和,内涵也更丰富。这多半是因为古希腊和罗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tuov4sm.html
5.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6篇(全文)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1篇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至少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的夏朝已经建立了国家,形成了法制。中华法制不仅起源早,而且经过四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一直没有中断过,这是在世界文明古国中所仅有的。因此中国法制的历史沿革非常清晰,无论是某一部法典,还是某一项制度,都有清楚的源流关系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c7k7l8r.html
6.重点推荐加强对北周五刑制度 的研究,不仅有益于厘清封建五刑制度的形成过程,对进一步认识整个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及其演变也 有重要意义。然而,囿于对北周刑律的传统认识和评价,学界对作为北周刑律重要内容的五刑制度 的研究极为薄弱。鉴于此,本文拟对北周五刑制度的创新、特点、影响及其渊源等做初步的探讨。https://qks.swupl.edu.cn/qks/qks_tzgg/286827.htm
7.全国法硕联考历年真题解析(6)【考点分析】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包括宪法;法律,在法的渊源中的法律采用狭义的法律概念。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法律效力仅仅次于宪法。分类:(1)基本法。(2)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前者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根本性、普遍性关系的法律。http://www.yuloo.com/news/219146.shtml
8.中国法律的起源2.从法律的基本性质来看,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宗法等级制度紧密结合,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因而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化性质,直接影响到中国法制发展的方向和法律传统的特色。因此,中国早期法律兼有国法和宗法的双重性质,既适用于各支家族宗族内部,又适用于整个国家,并且这种特色也成为后世历代法律相沿不衰的遗传基因。 3.从https://www.bangxuetang.com/points/detail/?sid=70&bid=1340&cid=14276&nid=14277&pg=1
9.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讲义第二章学历提升学历教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即作为传统中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儒家的法律思想融合了先秦诸子各家中与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的因素,而逐渐取代了法家法律思想,成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导,对中国法兰思想和法律制度的演变影响很大,以致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成为五四运动前整个中国法律思想的重要特点,并且至今仍影http://xueli.en369.cn/jiaocai/1686903100104952.html
10.不可回避的存在——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刑事和解最新文选2.中国古代“和、合”、“无讼”思想及其影响 中国的法律传统起源于先秦,经历秦汉后逐渐形成,并至隋唐时稳固了下来,并一直延续到了清末变法修律之前。从法制思想上讲,汉初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统治思想的确立,孔、孟儒家礼制及“德(礼)主刑辅”、“礼刑并用”及“教化为先”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http://fxcxw.mzyfz.com/dyna/content.php?id=8359
11.黄卫东:英国的封建等级制度与固化的现代英美等级社会【摘要】本文回顾了英国封建等级制度起源,制度变化和消亡历史,指出大部分英国封建制度被消灭了,但等级社会历经千年,并未改变,而且延伸到北美,社会权力一直掌握在英美少数精英手里,其根本原因是英美都是北欧日耳曼人南下建立的殖民统治国家,贵族们严禁与土著通婚,保持贵族血统,无意于不同种族融合。他们通过意识形态控制民心http://www.kunlunce.com/e/wap/show2021.php?classid=16&id=15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