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法系,你真的了解吗?理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法制文明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言之有理工作室约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顾培东,为我们展示中华法系的鲜明特色、文化底蕴、独特魅力。

言之有理:为什么说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夏锦文: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

法律制度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和谐。这显示了中华民族在法制文明上的智慧,是独具匠心的设计,因而能够成为世界法律文化史上的典范。

言之有理: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哪些治理智慧?

夏锦文:中华法系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比如,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等,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

王志强: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处理重大刑案时,要求官员严格引据成文法,适用错案严格归责的处分规则。例如,《唐律疏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在清代,对故意或过失导致判罚偏差的官员,《吏部处分则例》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措施。同时,历代刑案和判牍文书的记载显示,裁判者们不仅在民事诉讼中兼顾天理、国法、人情等各种因素,而且在命盗刑案中也充分考虑司法的道德教化效果和礼法平衡的实现。宋代判牍中指出:“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于二者之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通行而无弊矣。”

顾培东: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是一个重要理念。古代社会所倡导的“无讼”理念,并不是主张杜绝纷争以及解决纷争的诉讼,而是提倡努力减少纷争,并尽可能用不通过官方正式诉讼的方式解决纷争。社会对“无讼”目标的追求,使得礼让谦和的道德观念备受推崇,而锱铢必较、睚眦必报则受到贬责,“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更加深入人心。依据这种理念,统治者应“好生”“为善”,做到“制五刑而不用”,以“其身正”而致百姓“无讼”,进而达到“至治”的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讼”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对秩序的理解和追求。

言之有理:今天应当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夏锦文:我们要立足中国、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深入思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赋予中华法制文明新的内涵,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人文关怀,并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维护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

顾培东: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代表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强调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与传统的“无讼”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生动体现。我们要推动人们对诉讼形成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抑制滥用诉讼权利、浪费司法资源的行为,让“无讼”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THE END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Z法的起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法的历史类型、当代世界的主要法系、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法律全球化的基本理论。 4、法的作用、法治与法治理念 法的作用与局限性、法治的基本内涵、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和实践。 5、法的制定与实施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立法原则、立法程序、司法原则、当代中https://fa-ce.zuel.edu.cn/zgfzyjw_rcpy/cont/news-15427.html
2.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如何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需要对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予以高扬和重视。 一、中华文明同样是法治文明的重要起源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3.暑假自学课第三讲全面依法治国(3)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法的起源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的本质 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6pt2805ct8002n206638.html
4.法治反腐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湖南法治反腐研究会第二章 监察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监察制度的起源 第二节 各国监察模式与发展 第三节 我国监察制度的文化源流 第三章 监察法的理论基础和中国特色 第一节 《监察法》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监察法》的中国特色 第四章 监察原则与监察方针 第一节 监察法基本原则 http://www.fzffyjw.cn/gaocheng/376.html
5.建设中国特色法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光明日报其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原创性的概念,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有原创性,又有时代性。 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的法学教育如何做好法学学科建设? 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首先建立的学科之一就是法学。可以说,法学学科是世界高等教育的起源学科,直到现在大家还认为法学是社会https://news.gmw.cn/2017-12/29/content_27217171.htm
6.《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体系蕴含的多维向度在思想性方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始终贯穿着对真理的探求,实现了将宏大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将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相结合,使大学生在辨别和思考的基础上认同和践行党和国家的要求。例如,在对道德和法律的解读上,教材从道德和法律的历史起源和历史发展过程中来呈现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202/t20220216_2110913251.html
7.蔡枢衡法律思想述评【摘要】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法学家,蔡枢衡在其《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中国刑法史》等代表作中,阐述了其有关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中国司法的理想、中国刑法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刑罚体系的产生和演变等重大的法理学、法史学的学术问题,对中国法理学和法史学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6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