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重点整理

·具体来说,《禹刑》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法律萌芽了。

《禹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刑法。夏朝也作为中国法律起源的一个确切的朝代。李学勤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夏朝建立是在公元前2075年,距今四千多年。大概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中国法律。

·所谓禹刑,就是大禹时期制定的刑法,但是后世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所以就一直沿用。因此,以开国时期的大禹的名称一直叫下来,我们说禹刑就是夏朝法律的总称。

·什么叫汤刑?汤就是成汤,是商朝的第一个国王,商朝的第一个国王制定的刑法就叫汤刑。后世没有什么变化,所以一直到商朝结束,商朝法律总称就叫汤刑。·奴隶制五刑:五刑,五种刑罚,又叫旧五刑,是长期在中国奴隶制时代存在的五种常用刑,一直沿用至汉初,即文景之治与刑罚改革才有了新五刑。即大辟、宫辟(生命刑的替代刑)、髌辟、劓辟、墨辟(影响)。(具体内容&顺序的变化)

·墨辟:又称黥刑,是在罪人面上或额头上刺字,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

既是刻人肌肤的身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

种耻辱刑。

·髌辟:剔去人的膝盖骨。起源于夏,西周时演变为剕刑(砍脚)

·宫辟:破坏受刑人生殖器的刑罚。男性为去势,女性为幽闭。

·大辟:死刑的统称,常见如斩、戮。

·墨刑的起源与发展1.尧舜时就有五虐之刑中的黥面

2.禹以后正式把墨刑定为五刑之一,最初的施行方法是用

刀刻人的皮肤并在上面刻字

3.刘恒废除墨刑,直到汉末黥面未再实行

4.晋时随肉刑恢复墨刑也被采用

5.宋时黥面之刑一律改为针刺,成为刺配刑的组成部分

6.明缩小了黥刺的适用范围。“除党逆家属外俱不黥刺”

7.清代的黥刺主要适用奴婢逃跑且常和鞭刑并用,称鞭刺·五刑的发展1.夏奴隶制五刑:大辟、宫辟、髌辟、劓辟、墨辟

2.西周九刑:墨、劓、髌、宫、辟&流、赎、鞭、扑

3.汉文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

·夏商法外之刑1.炮烙: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火烤热,令有罪者行走其上,最

终坠入炭火中烧死

2.脯:将受刑人杀死并晒成肉干

3.醢:将受刑人捣成肉酱。

·西周礼制指导思想:明德慎罚

·九刑:5+4是对五刑的变通执行;包括旧五刑,流刑(反叛部落首领的宽宥手段),赎刑(对那些犯罪证据还不是很充分,罪情有疑的人采用铜赎法),

鞭刑(对官吏),扑刑(对学生)

·法制史中的成文法:成文并公开(不同于法理学中的成文法)

·吕刑。吕刑是西周中期的一部刑书。西周中期周穆王命当时的一个诸侯,吕侯,由他来制定一部刑法。这部刑法在历史上就叫吕刑。

吕刑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赎刑是吕刑里的核心内容。吕刑规定适用刑罚的总原则就是明德慎罚。

·周礼:宗法、等级、名分(史论结合)

·周礼的内容:五礼(吉、凶、宾、军、嘉)即祭祀、丧葬、迎宾待客、军队、冠婚

注:回答概念时特征和基本原则等内容也需要回答。

·周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成文的法公布(三个事件相互交织)

郑国子产铸刑鼎(无险可守的地理环境、万商云集的经济、子产四朝丞相

成文法首先在郑颁布)

晋国范宣子铸刑鼎

郑国邓析做竹刑

·李悝变法与《法经》

李悝变法的主要措施: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官僚制度产生)

经济上:善平籴

法律上:《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

法典)

·《法经》的篇名

《唐律疏议·名例》“序疏”:

周衰刑重,战国异制,魏文侯师于里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一、盗法;

二、贼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

·《法经》的特点与影响

1.以镇压盗贼为首要任务。“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以具体罪名作为法典篇名。

2.反对奴隶主贵族固有的等级特权。《法经》的颁布本来就是新兴地主阶级努力的结果,自然对奴隶主阶级的特权造成一定的冲击,相对于不公布的法律来讲,这种冲击更为明显。

3.体现了重刑主义的精神。就是轻罪重罚。这说明重刑主义并不能达到最终消灭犯罪的目的。也为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埋下了伏笔。

4.体例上的特点。诸法合体,具法列后。用我们今天部门法的标准来看,既有刑法还有民法、行政法、诉讼法。这个诸法合体的特点从《法经》开始一直到清代都是如此,对后世影响比较大。另外,《具法》一篇是《法经》独有的特点。所谓具法,具法就相当于刑法总则。

·具体地说商鞅定秦律的内容:

1.改法为律(把法经六篇改为六律)

刑法律

2.连坐法。

什伍连坐

“秦人所行什伍之法与成周一也。然周之法则欲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是教其相率而为仁厚辑睦之君子也。秦之法,一人有奸,邻里告之,一人犯罪,邻里坐之,是教其相率而为暴戾刻核之小人也。”《通考·职役考》

3.刑弃灰于道

4.分户令

·秦朝主要法律形式

(一)秦律

(二)法律答问:对疑难问题以问答形式的法律解释

(三)封诊式:以司法检验为主的法律文书

(四)令

(五)程:是关于官营手工业生产定额制度的法律规定。

(六)课:是关于检验、考核、督课的专门法规。

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叫“上计”;中央普遍对各级官吏的考核叫“大计”。(七)式

程式,格式是关于案件审理程序方面的司法规则及文书程式。(前述封诊式)(八)廷行事:司法审判的成例,司法机关的判例。

·汉初立法方向:反秦道而行之、奉行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汉代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权力集中。法律方面集中体现为德主刑辅。

·汉代的法律形式:律、令、科、比

律,由中央政府颁布,一般也经过皇帝批准,比较稳定,长期适用。中国古代最稳定的法律形式。

令,皇帝的诏命(西晋以后,令不再是皇帝的诏命。)

科,科条,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廷尉在审理案件当中,对于法律的一种补充。对很多案例整理归纳,律令里面没有明确规定,碰到实际情况以后,汇编在一起。

比。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案例,也叫决事比。往往是汇编了一些法律上讲得不太清楚的案例。春秋决事比。

·汉代几部主要的律

1.源头——“约法三章”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2.《九章律》

“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汉书·刑法志》

萧何取秦法六律(盗贼囚捕杂具),又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合为九篇,成《九章律》,即一般所说汉律。6+3

3.《傍章》十八篇

内容:维护朝廷尊严,树立皇帝权威。

叔孙通参照秦朝的朝廷礼仪制度制定

4.《越宫律》二十七篇

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的昌盛时期之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渐强。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外征四夷,内兴功利”,各种以缓和的矛盾再次激化。武帝命张汤制定宫廷警卫方面,也就是保卫皇帝安全方面的法律。

5.《朝律》六篇

汉武帝又命赵禹作有关朝见礼仪的《朝律》,以及其他单行律令。赵禹也是汉武帝时的酷吏,严格依照法律条文审理案件。

THE END
1.宪法宣传周一文读懂宪法的历史沿革我国的根本法从1949年起,经历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及其几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文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宪法的发展历程。一、宪法的发展历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NzgwNDYzNQ==&mid=2247513723&idx=2&sn=39324965f904902c28f2866f24db30f5&chksm=e9a891cfdedf18d9944b285b4283130990034e61cea59c82381d917bdb427083c0b25bcc0c09&scene=27
2.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若只作片面的批判,不仅会造成了人们对传统“礼治”的误读,而且也会使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法治”在中国变得“非驴非马”。历史证明,在中国,现代“法治”的发展必须是连接而不是中断传统。 一、中国古代法律起源及特点 中国古代法律起源有两种途径。第一,产生于部落战争中的号令与刑罚。这种以军事首长权威为后盾的http://www.nopss.gov.cn/GB/219506/219508/219516/14640011.html
3.中国法律史学史大咖说法中国法律史学史 一个学科史问题的透视 如果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实施的《大学堂章程》将有关法制史的课程列为法律科和政治科的必修科目为起点的话,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法制史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的发展历程。此前,日本学者已经提出了中国法制史这一学科概念,并成为晚清法政学堂中编撰和讲授《中国古今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12-24/content-1414055.html
4.法律硕士联考中国法律的起源通过探寻夏、商时期中国法律的起源,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5法律硕士考研[话题]# #法律硕士[话题]# #觉晓法硕[话题]# #法律硕士联考[话题]# #法学[话题]# #非法学[话题]# #法律硕士非法学[话题]# #法制史[https://www.jianshu.com/p/a1ae34520e6e
5.中国法律的历史发展.pptx中国法律的历史发展CATALOGUE目录引言中国法律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演进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变革与发展近现代中国法律的转型与发展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启示01引言研究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目的深入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国https://m.renrendoc.com/paper/358735044.html
6.浅议中国检察制度发展史——法律监督权的历史“沧桑”在检察事业迈向新时代的历史起点,笔者以史为鉴,纵观检察百年风云,试从中国检察的理论源头、制度沿革、法治实践等方面分析检察制度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厘清“检察制度”“法律监督权”等重要概念的发展脉络,以期为新时代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史料参考,并就现实问题作出对策分析。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521493.html
7.“水”与中国法律起源“法”字“水”旁有关的传说故事悄悄传述着中国法律的来历,让我们发现了中国法律起源的独特道路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水神裁判 治水 法律起源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在读过沈兼士《鬼的原始意义试探》后,致函沈氏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1]“法”正是这样一个字,对它的破解,https://www.fwsir.com/ligong/html/ligong_20070127175331_24717.html
8.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体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https://m.douban.com/note/783572110/
9.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中国法制史》是讲述我国有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历史的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在学习《中国法制史》之前我一直认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武器,然来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
10.中国法律史范文12篇(全文)法律史教学的基础在于中国法律史优秀教师的培养, 基础法学在各个法学院校均不是“大热”, 基础法学的任课教师因为授课内容不直接与司法实践相关, 所以受学生们关注程度也是很有限的。在21世纪终身学习的背景下, 我们的法律史教员如何在立足讲授基本课程内容的前提下, 完善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素质, 包括文化修养、外语能力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tnf68f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