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社会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知识概要一、妇女社会工作的定义:以妇女为案主而进行的社会工作服务,换言之,妇女社会工作是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对妇女进行服务的活动。

妇女社会工作是以妇女为案主而进行的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换句话说,妇女社会工作是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对妇女进行服务的活动。

第二次浪潮中女性主义对男女平等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平等不再是核心诉求,差异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对差异的解释以及如何让解释差异,怎样面对差异成了最为重要的问题。

六、激进女权主义核心概念:父权制1、父权制最早是用来描述钱现代社会中男性来做家长、做统治者的一个普通名词。

米列特将它引入女权主义话语系统之后,这个词变成了女权主义反对男性压迫一件极有力的武器,而且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米列特看来,权力是政治的本质,两性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不平等的政治集中体现为父权制社会这个现实存在,通过这种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男性以各种方式实践着一种潜规则——性政治。

由此实现男人这个集团对女人这个集团权利的控制和支配。

3、父权制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系统化、制度化的男性压迫女性的政治体系,是男性对女性支配和控制的一种社会性制度,也就是说在工业、农业、军事、政府、社会、大学、中学等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充满了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甚至连女性最私密的性经验也逃不脱性别的压迫,因为个人的本质是政治的。

4、父权制这个概念虽然有失偏颇,但应该承认,这是个很有洞见、很有颠覆力的概念,它把女性被压迫的个体化、经验化、主观化的假象彻底被打破,全面揭示出女性被压迫的整体性、普遍性、制度性的残酷真相。

激进女权主义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是“个人的就是政治的”福泉之下的女性不仅在选举、就业、教育、社会身份等宏观方面受到男性的控制,而且,女性的身体乃至最隐秘的性经验都受到男性无情的宰割,父权制的深入剖析使女性主义解放目标和斗争策略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女性主义由此转变成一场持久的、整体的、全局的革命而不是一次局部的、个别的、暂时性的改良。

七、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相结合的一个产物对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福柯、拉康、和德里达三位男性思想家后现代理论对女权主义的影响1、积极影响后现代主义给女权主义带来思想激发第一,从建设性的角度来讲,后现代主义为女权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论题。

第二,后现代主义还为女权主义提供了观察社会的新的途径,后现代主义对巨型理论和宏伟叙事的扬弃,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否定、对传统二元对立的批判,对多元论的倡扬等,这些都成为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熟练演练思想的工具。

2、消极影响后现代主义还给女权主义带来极大危害。

这种危害不仅影响到了传统女权主义的许多重要概念和命题,甚至还影响到了女权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而存在的根本。

第一,女权主义首先是一种政治哲学,它充满了强烈的政治取向和意识形态色彩,但后现代主义恰恰又是非政治的或者是后政治的,这使得后现代主义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第二,后现代主义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论,这使“女人”“父权制”“男人”等核心概念都失去了理论上的存在基础第三、后现代主义反对二元论思想,这使得男人和女人这个传统的二元对立存在一下子便消解的无影无踪,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使得传统女权主义要么否定自身,要么完全改变自身。

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难逃被破坏和被毁灭的命运。

八、第二性指的是什么1、是一本被誉为女性主义解放运动圣经的名著《第二性》,女权作者波伏瓦所著。

2、书中波伏瓦犀利指出,当今社会被简约地划分为男人,男人第一性,女人第二性;男人是主体,女人是他者;男人是主导,女人是从属3、波伏瓦鲜明指出,女人不是天生而为女人,而是被社会制造为女人。

再次基础上,女性主义进一步发现了男女之间差异和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性别(区别于生物性别)。

人的性别其实有两种: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

生物性别主要源自于生物遗传,是先天、无法改变的;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重新建构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

4、这种社会性别观成了女性主义反击性别歧视的有力武器,如同波伏娃所说,女性之所以为女性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文化的重新建构。

女性性别只是一种社会角色、一种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社会角色,所以女性的存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可选择的、社会的、历史的现象。

九、社会性别主流化(一)理念分析1、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含义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也称社会性别主流化。

妇女尤其是现实社会中的妇女主要是后天社会文化的塑造结果,妇女的不平等更主要的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的不平等而造成的。

所以,改变妇女现实中的不平等根本途径在于改变社会的不平等,最直接的途径在于对社会政策的改变,而传统社会社会政策只是男性的自治区,是女性沉默和失声的伤心地,社会政策的改变成了男女平等的焦点,目前男性色彩浓厚的社会中,广大女性很难一下子进入决策中心,作为替代性方案,性别意识引入决策主流成为必需。

从这个意义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实际上是社会性别理论的一种合理延伸,也可以说是社会性别理论的一种现实化和具体化。

2、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改良性质第一,“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之所以被称作“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决策尤其是社会决策或公共决策的主体是政府,决策的客体是大多数公民或全体公民。

很显然,它在这里代表的思路主要是自上而下,所倡导的变革方式主要是在既有的体制之内,借助于权力阶层性别平等意识苏醒从而推动广大社会成员的性别平等化建设。

具备改良的性质而不是革命的特征。

3、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根本诉求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真正含义在于彰显两性差别,强化性别意识,从而提升妇女地位,最终达到两性平等,维护性别公正。

妇女解放被认为是人类继民族解放、种族解放、阶级解放之后最具深远意义的第四次解放。

从这个意义看,“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实际上就是妇女寻求自我解放的一种持续努力中。

不仅仅局限于男女的平等化,深层含义在于,这是一场人类自身的革命,是人人平等的必然结果。

(二)目标分析(宏伟目标)第一,强化性别意识第二,注重性别分析第三,维护性别公正第四,推动性别发展(三)策略分析(具体策略)第一,为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提供性别意识的训练,加强他们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及认知度。

第二,训练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使用性别分析工具,使他们意识到妇女与男性的目的诉求差异性以及相应的问题解决差异性。

第三,将性别平等意识具体化、现实化、社会化。

第四,不断向政府宣扬社会性别观点,促使政府将社会性别观点落实到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

(三)路径分析(行动方案)第一,自下而上第二,自上而下第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六)超越社会性别主流化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真正诉求是将两性平等观念贯彻到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最终达到性别平等、维护性别公正,推动两性和谐发展。

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其实只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一种实施方案或实施工具。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质在于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接受社会性别意识、维护性别平等、捍卫性别公正1、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现方式①强化国家和政府的责任②逐步改变权力结合体系的构成③批判现行社会政策④注重法制作用⑤建立国家及地方一级的性别平等监察机构,保证社会性别政策和方案得到实施和有效监⑥强化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⑦加强女性四自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⑧赋权于女性⑨女性的团结⑩争取社会同情和支持十、综融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1、概念:综融取向社会工作指的是以折中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秉承社会工作的价值及伦理,掌握处理不同目标系统的技巧,进而通过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过程协助服务对象发生改变。

2、妇女与发展理论认为妇女从来就是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它着重讨论妇女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纯把妇女引入发展战略,它认为妇女在自己的社会中从来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而且她们所在的家庭内外的工作一直对社会的维持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种变革的核心是发展开始由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的发展方式变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发展,其中性别公正原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其核心思想是在发展中追求性别公正。

十六、政策分析(知道强调什么)一、福利路线二、公平路线三、反贫困路线四、效益路线五、赋权路线六、平等路线十七、参与式发展理论(是什么、提出、核心、)定义:“参与式发展”被广泛理解为在影响人民生活状况的发展过程中或发展计划项目中的有关过程中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全面介入的一种发展方式。

与传统对比:是相对于现代化理论的传统发展理论批判反思的对立面而提出来的。

因此,收入只是社会排挤的一个“元素”而消除贫困只是实现社会整合的一个部分。

由于社会排挤的存在,可能导致贫困,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

包括排机在内的贫困增加了以下特点:强调决定人的福利的非收入因素,因此具有多元性。

(二)社会排挤理论对反贫困的启示十九、打工妹群体的特点1)年龄与婚姻状况:年龄上以青壮年为主,绝大多数处于最佳劳动年龄阶段,大约在18-45岁之间;婚姻上有地方=区以未婚女性为主,有的则以已婚女性为主2)受教育程度:初中教育程度比最大,小学教育程度次之,高中及中专程度占较少数,文盲最少3)流出原因:得益于外在政治和经济背景4)打工目的:经济因素和个人发展因素5)进城渠道:一政府或村集体出面组织、二是中介组织介绍、三亲戚、老乡、熟人引领。

绝大多数通过第三条进城6)职业特点:职业构成因流入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特征上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就全国范围看,从事餐饮业、商业性质、及其他服务性的工作人员中打工妹占68%这与男性在建筑业中的比例较高形成对比7)社会交往和支持网络:同质性强即地缘和业缘性很强,基本是同乡或同厂。

这是他们最主要的社会网络、工作和生活的支持系统,该系统功能:一、相互提供实际帮助二、相互提供心理慰藉二十、家庭暴力(一)概念:①国外研究的范围及界定对家庭暴力定义如下:又称作婚姻暴力、配偶虐待、太太殴打、妇女虐待等即虐待性或暴力性行为发生在已婚或者同居者,其有过或曾有过亲密性关系。

因此包括夫妻、男女同居、已离婚或已分居男女、朋友之间的暴力或虐待关系②国内研究范围及界定a港台学者多家庭暴力研究更多集中在婚姻暴力和儿童虐待的研究范围b内地最常见定义: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夫妻、同居伴侣)之间的暴力行为,造成一方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

大陆学者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更加宽泛,通常指家庭成员间的暴力行为,所涉及对象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之间c.法律层面:家庭暴力指行为人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精神、身体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持续性、经常性的暴力构成虐待③联合国《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中对“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界定:指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进行这类行为、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而不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

④家庭暴力变现形式主要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四种形式。

研究表明往往是这四种表现形式并存(二)男性施暴的原因分析a.心理学的观点:侧重从个人因素探讨①权力动机②亲密焦虑;有些研究从施暴者的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分析施暴原因:施暴人人格并无偏差,相反,个人认知方面、行为方面和情感方面的缺陷导致了他们的施暴行为;社会学习理论:重视从个人及微观系统分析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习得是通过模仿和评价两个机制完成的,模仿也即儿童通过观察和效仿,最终采纳了他们所观察到的成年人的行为方式,包括攻击性行为。

这种观点认为,暴力具有代际传递的趋势,童年时代目睹过家庭暴力的男孩,成年后有可能成为施暴者。

b.系统理论的观点:从微观与巨视面的相互影响(小系统和大系统之间的依存关系),探讨暴力产生、引发的过程,因此视家庭暴力为一种系统与系统之间,环环相扣所致的持续性情境。

3、对策:严格执法,依法制裁加强教育和舆论监督提倡妇女“四自”精神。

THE END
1.中国法律对于妇女的定义法律对妇女的定义是14岁以上的女性,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这一定义在相关法律中有所体现,并规定了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法规 具体来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第二条,国家不仅将男女平等确定为基本国策,还致力于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禁止排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e7fe71696b78d3000617
2.法律如何定义对妇女的歧视中国批准的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1条就对"对妇女的歧视"作出定义,明确了构成对妇女歧视的事由、行为、不利后果、因果关系、适用领域等关键要素,表明对妇女的歧视包括直接歧视、间接歧视、制度性歧视,揭示了歧视妇女的主要根源来自私领域的歧视和结构性歧视。中国现行法律没有对"歧视妇女"下定义,致使https://www.fnyjlc.com/CN/abstract/abstract1023.shtml
3.《我的真朋友》涉及法律问题交流(完结)(我的真朋友)剧评《我的真朋友》已经有部分片花出来了,从片花中可以看出本剧剧情还是有部分聚焦在了房子问题上,男女主演也均是房屋中介销售人员,基于现实生活中有关房屋的法律纠纷越来越多,虽然不知道本剧可以有多深入的探讨,但想必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相关问题,所以下面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剧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如有错误,请第一时间指正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186367
4.论我国性骚扰的立法司法及完善为了弥补《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不足,各地相继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对性骚扰的定义做了进一步说明。这些地方性法规对性骚扰的界定比较具体,但由于地方性法规的法律等级,对于实施了什么样的性骚扰行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还是没有规定。 (三)我国性骚扰的法定概念 http://www.wkxls.com/Article/lvshifengcai/20230607145034959.html
5.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法理学授课讲义第7页但该妇女辩成,根据那项法令,其丈夫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当时有效的法律的犯罪,其告发仅仅是使一个犯罪得到制裁而已。法学家们对该妇女是否应当判刑所涉及的法理学基本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议,并由此导致了法学史上的著名的、长达数年的哈特与富勒之间的论战。https://yz.kaoyan.com/cupl/ziliao/06/439652/index_7.html
6.婚姻家庭法知识点6篇(全文)5.结婚(婚姻成立)的概念及其制度的沿革;中国古代的聘娶婚;现行法律对婚约的态度 6.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构成条件处理程序和法律后果 7.法定夫妻财产制和约定夫妻财产制;夫妻个人财产、共同财产的界定 8.亲子法立法价值取向的演化 9.人工生育子女的概念;人工生育子女的方式和各自概念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3ghri41p.html
7.我国对于口袋罪的定义是什么通过小编介绍大家可以得知,我国对于口袋罪的法律定义为,在处理一些法律界限不清,罪行性质复杂的一些案件,例如投机倒耙、流氓罪、玩忽职守罪等。法院在处理的时候,会以口袋罪来处理。当然,我国的法规也一直不断地健全,口袋罪中的一些规定,相信在日后的法规中也会逐步的改进的。文章https://m.64365.com/zs/825497.aspx
8.陈旋《农村土地承包法》2018年修正版再解读这部修改的法律对中国最广大、最基层、最艰辛乃至最隐忍的农民群体和个体的利益给予了极大的关切,而其间修法之土地经营权的立法设计又无不体现了对未来中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急迫期待。该法在立法技术和条文规范完善方面有若干处值得肯定:“第一,基本明确了所谓承包权终归只是农民成员(社员)资格,不必也无法予以定义https://illss.gdufs.edu.cn/info/1024/10588.htm
9.我国退休年龄法律规定的的现存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法规研究与服务站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议对女职工法 定退休年龄要求进行违宪审查,并认为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要求涉及性别歧视。该 法律的目的是纠正性别歧视倾向,并实现基本的公正。 我国宪法第 48 条要求“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发展,文化和艺术,社会发展以 https://lawyers.66law.cn/s2f2056a05815d_i1368376.aspx
10.学习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pptx法概述03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主要内容04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实施与监督05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意义与影响06如何更好地保障妇女权益07结论与展望01添加章节标题02妇女权益保障法概述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定义和重要性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定义: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权利的法律规范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401/5304232022011133.shtm
11.法工委刑法室副主任许永安:我国历次刑法修正案总述评在总则方面,在减少死刑罪名的过程中,对死刑相关的刑罚制度作出重大修改;调整刑罚结构,改革完善刑罚制度。 本文首发于《中国法律评论》2024年第2期“观察”(第178-197页),原文30000余字,为阅读方便,脚注从略。如需引用,可参阅原文。 目次 一、刑法修正案的确立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4-04/18/content_8986126.html
12.英国最高法院就法律中如何定义“女性”的问题听取了具有里程碑导读:伦敦(美联社)——周二,英国最高法院开始审理一个妇女权利运动组织和苏格兰政府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议中关于“女性”定义的法律挑战。英国最高法院的五名法官正在审理此案,该案件旨在澄清,根据平等法,持有性别承认证书的变性人是否可以被视为女性。虽然此案的焦点是苏格兰法律,但发起挑战的活动组织“为苏格兰妇女”(FWShttps://5g.yjyxgs.cn/zixun/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