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破题】阅读材料以人与人的联结为命题核心,而法律正是通过各种人与人权利、义务上的联结来共同实现社会秩序的有条不紊。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连坐制、保甲制,还是发源于古罗马的债务连带责任制,东西方的法律发展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由家族到个人”、“从身份到契约”的演变过程。现代各国法律都以秉持自由、平等之理念为基本原则,每个人都是责任自负独立的个体,不会因地域、民族等身份受到歧视。然而即便如此,法律中的个体也并不就意味着与世隔绝的存在,作为国家的公民在享受到稳定秩序与社会福利的同时也要履行对他人、对国家责无旁贷的义务职责。作为一名守法公民,其首要义务就是服从法律,不以侵害他人之手段获取利益,放弃以暴力的方式进行自力救济。个人在与国家之间还需要履行宪法义务,比如纳税、服兵役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如哈贝马斯所言,“对周围人福祉的关怀与共同利益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保障个体权利的同时,法律同样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秩序规范。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
【破题】人们对于泛滥的互联网信息应接不暇,而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同样也使办案法官时常陷入信息过载状态。
孔子讲“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曾经人们崇尚博学多闻,然而到如今信息像爆米花一样成百上千倍地膨胀,人们早已不在意每天会收到多少信息,而是更为想要知道这其中究竟哪一条信息才是对自己重要的。在立案登记制与法官员额制改革的当下,办案法官对此更是深有体会:面对逐年增加的案件数量,在及时结案的同时更要确保审判质量,因而在办理每一宗案件时都要从错综复杂的纠纷线索中理清法律关系。究竟哪些信息才会成为证成裁判结论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法官随时保持学习状态、及时更新法律储备以适应法治发展,还要对案件所表现出的事态冷暖有着丰富的体察认知,这其中都要涉及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经过法官缜密而全面地思考整理后的裁判文书,可能所呈现出来的只有寥寥数页,但谁又能说这其中的哪一句话不是承载着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千言万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即便是同一个人进入不同的情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角色变化,就像一个人戴上了不同的面具,虽然你还是你,但你却因为这些面具所赋予意义的差异而要扮演起不同的角色。同样地,在法律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法律角色,每个法律角色都意味着其所拥有的法律主体地位和一系列的权利能力和义务职责。比如,你一出生就会被宪法赋予公民的角色,未成年时会基于民法而被限制行为能力,当你成年从事工作时劳动法又会赋予你劳动者的角色,在购物时消费者请权益保护法会对你的消费者身份提供保护,这些角色一般都会被规定在各类实体法中。同一个人因不同的法律角色而享有不同层面的权利,这涉及到一整套法律体系的运作模式,不仅他本人会受益于此,其他人也希望彼此都能够按照法律角色的分配履行各自的义务,否则就会产生冲突、甚至以讼相争。同理,当这些不同角色进入法律程序中,又会被赋予原告、被告、代理人、证人等诉讼角色,此时相应的诉讼法会提供明确的规范指引。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破题】题目中的“面孔”是泛化的虚指,但法律人却总有股凡事都要标准、具体化的冲动,而一谈起法条又总会如数家珍般顺带出一系列法律文件。
面孔,在法律中被表述为肖像,是人格权重要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法律中的肖像是指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任何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等伪造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今年两会通过的民法典针对近些年来逐渐普及的“人脸识别”技术作出了规定,其中在第一千零三十四条对个人信息保护条款中就有提到包括肖像在内的“生物识别信息”,由此不止是人脸图像、指纹等能表征个人身份的信息都会明确受到法律保护……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届时将会涉及到新旧法衔接的问题……此次民法典中还有关于高空坠物的侵权责任的变化、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应当定期公布、禁止物业服务者采取停水、停电等方式催缴物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