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会开玩笑地说中国真正的思想家是门卫大爷,因为他每次都要问你三个哲学的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我们也可以用这三个哲学问题来探问博物馆。
高更的画从艺术角度提出探问:“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如果把“我们”转换成“博物馆”,问题就是: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博物馆这样的机构?它是什么样的机构?将来要走到哪里去?
国人熟悉的思想家王阳明是唯心派哲学家,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认为外在一切事物都受到人心的控制。他说过一句话,“内心不渴望的东西不可能靠近自己”。
有一天他和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洞一朵花问阳明先生说: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够控制它吗?你让花开它才会开吗?你让花落它才会落吗?王阳明回答说:还没有看到花的时候,它和你是完全分离的存在,但是一旦你注意到它时,这朵花的颜色就一时明白起来,所以知道这朵花其实不在你心外,而是在你心中。
古人告诉我们安身立命,首先就是要“立志”,所谓“立志”就是去澄清内心的渴望,积极创造安身立命的基础。王阳明也说过:“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立志”就是定盘针,藉以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人生如此,博物馆运营也是这样,博物馆真正能够实现的,是馆长和馆员内心渴望的东西。今天谈博物馆定义就是要替博物馆立志,澄清博物馆的心,了解它的渴望,来替博物馆安身立命。
定义最有用的特性就是让博物馆在面临困难时有个典范可循,可以固守一套适当的价值观。用定义来比对,能够知道当前的博物馆有什么缺点应该朝哪个方向改进
二、博物馆定义的特性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Weber,1864-1920),被认为是现代最具有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的思想家。在分析社会或历史时,他曾经提出“理想类型”(IdealType)的概念。
所谓“理想类型”是经由片面强调一个或多个观点形成。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将许多分散、不相联属、或多或少现存的一些具体现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一套具有分析力的建构。博物馆定义或许可以采取这个方式加以分析。
另外一位德国哲学家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1940),《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其名著,在美学理论方面有深远影响。1940年这位哲学家和一批人试着逃离纳粹德国时,被边界警察拦住,这一批人回到原来住宿的旅馆去,本雅明在当晚自杀,只活了48岁。第二天这批人重新尝试渡过边界,他们都顺利过关了。
本雅明把历史现象比喻为“星座”,将历史现象中的各个元素,当做星座中的各颗星星来看待。这个比喻有两个重要涵义:
2.东西方各有星座概念,星座里各颗星星之间的联系不是本来存在,而是观察者赋予,所以“星座”的概念不是客观的存在,只是对观察者有意义的存在。
各位在晚间头看夜空,会看到很多星座,这些星座在东西方各有名称,不同人类族群就文化社会背景可以给星座不同名称和不同诠释。
参考本雅明比喻,所有博物馆定义都有类似星座的性质,古往今来各种博物馆定义,是不同年代的人类族群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理念给博物馆下的定义。
历史上出现各种博物馆定义,好像天上繁星组成各种不同的星座,博物馆学者根据不同观点组合形成博物馆的各种元素,就形成种种不同的博物馆定义。所以,我们其实不必执着定义,它不是绝对的东西,只是人为的建构。
三、博物馆定义组成元素
现在,让我通过一些对博物馆的定义叙述,尝试归纳在博物馆定义中有哪些关键因素。
英国一位无名人士曾经说:“博物馆是收藏珍稀物的地方,通常包括馆长在内。”在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得出来有两个关键因素:
1.珍稀物件。
2.博物馆是收藏珍稀物件的场所。
有名的《大英百科全书》现在不发行纸本了,它的博物馆定义是:
“博物馆是保存与诠释人类和自然环境原始具体物证的公共机构。”
其中有四个关键元素,第一是“物证”,每个博物馆都发轫于物件,它既是博物馆存在理由,也决定博物馆不同类型。此定义中特别强调博物馆收藏的物件,都是那些可以触摸的、第一手的人类和自然环境原始物证。
第二是“保存”,所有教育或文化机构中,唯有博物馆是以保存物件,强调其对人类重要性为基础运作的机构。
第三是“诠释”,“诠释”英文为interpret,字根为拉丁文,意指两个团体的中介者。在此意指博物馆是物件和观众之间的桥梁。
最后一个关键元素是“公共机构”,历史上很多博物馆都属不对外开放的私人收藏,《大英百科全书》则强调博物馆必须是公共机构。
现在有很多采用当代信息科技建构的虚拟博物馆,它们对于博物馆是否要收藏对象的看法和传统博物馆不太一样。虚拟博物馆的诞生引发博物馆是否一定要有物件的讨论,我们到底还承不承认物件仍然是博物馆要件吗?在”元宇宙”时代已来临的今天,这是博物馆的最后一道防线,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重要课题。
下面引述美国博物馆协会的博物馆定义:
“一个有组织、永久性机构,主要以教育和美学为目的。它具备专业馆员,拥有和利用有形对象,照料并定期将之展览给大众。”
在这个定义中,有下列几个关键元素:
1.永久性。所谓永久性,就是一旦博物馆创建了,希望它能够永远存在。然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很多博物馆都暂时关门,甚至永久倒闭了,此定义中的“永久性”,也因而遭到质疑。
2.专业性。由专业馆员所形成的专业组织。
4.拥有、照料和利用有形物件。博物馆不只拥有物件,还必须要照顾、修复以及有效利用它们。
5.教育和美学。强调博物馆教育和美学的功能。
接着,让我们看英国博物馆协会给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让观众探索收藏,达到启发、学习和欣赏的目的。博物馆受社会信托收集、保护且让文物和标本能方便民众利用。”
这个定义和前面谈的两个定义有显着差别:
1.博物馆是“社会信托”机构,社会赋予博物馆信任,所以博物馆是有公信力的公共机构,不是私人机构。
2.强调博物馆是以让观众探索收藏,以达到启发、学习和欣赏为目的,博物保护且让文物和标本能方便民众利用。博物馆是为民众存在的机构,把观众抬举到非常高的地位。
最后,让我们看看国际博物馆协会给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教育、研究和欣赏目的,收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示关于人类及其环境的有形或无形遗产。”
其中强调四个关键元素:
1.非营利。这个元素在当代社会中经常面临挑战,有些英美博物馆不再标举自己是非营利机构,也不再向政府去申请赞助,自许是一个营利机构,和一般企业组织没什么不同,所以“非营利”这个元素也受到一些质疑。
2.有形或无形文化资产。无形文化资产也是博物馆应该收藏的范围。
3.服务社会及其发展。博物馆不只是为了个人增长知识或者愉悦存在,更是为社会群体利益而存在,负有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个元素颇有社会主义色彩。
4.教育、研究和欣赏。强调博物馆教育研究和欣赏的功能。
归纳言之,博物馆定义中目前仍然被广泛使用的关键元素如下:
非营利、永久性、专业性、公共性、开放性和教育性。
四、博物馆新定义
201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京都召开年会前,在网站发出通知希望世界各国人士,不管博物馆从业人员也好,一般民众也好、能够提出博物馆新定义的建议,后来陆续收到250个以上,都公布在网站上面。
为了召开京都会议,国际博协还做了很多准备,出版了《博物馆定义》(TheMuseumDefinition)这本书,副标题是”博物馆定义是博物馆的脊椎”,强调博物馆定义的重要性。
国际博物馆协会有个委员会叫做”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ICOFOM,theinternationalCommitteeforMuseologyofICOM),纠集专家学者提出新的博物馆定义,引起很多争论,到现在无法尘埃落地。这个新定义和传统定义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1.博物馆是用来解决当前社会冲突和挑战,进行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批判对话空间,具有民主性、包容性与多元性。强调它是批判对话空间,不是一言堂,而是个论坛。
2.博物馆是为子孙后代保护多元记忆,保障所有人享有平等权利和平等获取遗产的权利。强调博物对未来子孙的重要性。
3.博物馆必须有参与性和透明度,应该与各种社区展开积极合作,通过种种功能增进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旨在为人类尊严和社会正义、全球平等和地球福祉做出贡献。
以上提到的博物馆元素:民主性、包容性、多元性、批判对话空间、保护多样记忆、解决当前冲突和挑战、保障所有人享有平等权利、平等获取遗产的权利、参与性、透明度、人类尊严、社会正义、全球平等、地球福祉等等关键元素,确实与传统博物馆大异其趣。
五、博物馆学发展方向
1980年代新博物馆学发展迄今已逾四十年,当代博物馆学有什么发展趋势?国际博物馆协会为此组织:”博物馆定义、展望和潜能委员会”(MDPP,theMuseumDefinition,ProspectsandPotentialCommittee),目的是为了汇整学者专家意见,提出博物馆未来发展方向。
他们咨询了世界62位学者专家学者,提出下列五个面向:
1、数字化收藏和研究(13%)
主要探讨在当代数字化科技革命之下,博物馆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2、教育、观众经验、沟通(13%)
主张博物馆是解放教育、公民参与场所,观众是来博物馆寻求经验的学习者,博物馆观众研究成为重要课题。
3、批判思考博物馆学、伦理、价值(15%)
主张从批判角度来看待博物馆学和博物馆的伦理和价值,希望博物馆不要臣服权威,要有自己的意见,不要僵化,不要变成社会的寄生虫。同时也强调要去殖民化,不要走殖民化博物馆老路。
4、管理、观光、营利、法律层面(18%)
从管理、观光、营利、法律等层面探讨博物馆运营。”文物归还原属国”(restitution)是其中课题之一。
5、社会角色、包容、参与(42%)
主张这个面向的学者专家所占比例最高,他们关怀博物馆在社会包容和社会发展的角色,博物馆怎么和社区结合,怎么增加民众参与,让博物馆更为民主化
接着,让我们谈谈博物馆这个机构的意义和价值。
六、博物馆是召唤记忆的机构
根据罗马人信仰,个人和场所都有精灵,决定个人特质和场所精神,人去世,场所消失,精灵也跟着消失了。博物馆是透过空间安排召唤精灵的场所,收集物件也好,诠释展示也好,都是希望把博物馆变成“招魂”的地方,把过去记忆召唤回来。
处理博物馆和记忆的书籍很多,强调博物馆是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交会场所,透过博物馆能够让个人记忆定锚。
谈到记忆,当代很多研究指出记忆是动态的,一直在修复、重整。记忆不是单一形式,也没有固定显性和隐性差别,大脑没有单一记忆区,记忆存在于大脑的区位不一样。
记忆非常强大,人类之所以在生活中有情感、有知识,其实和记忆都有很大关系,这些记忆像齿轮一样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知识基础,也形成情感力量。
记忆固然强大,其实也很脆弱。个人或社会集体记忆丧失是普遍现象,如果没有博物馆或图书馆,过去发生的事情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最近台湾的新闻说有个67岁老人得了新冠肺炎,医院把他治好,之后却发现他不认得他太太了。
我们打开抽屉,里头保存了很多物件,可藉以唤醒我们过去记忆。这个抽屉形同博物馆,目的在保存、诠释个人的历史。所以说,每个人都有一座博物馆,我们都是博物馆人,都在做保存和诠释的工作。
这是我家1965年和1976年全家福,家父过世后,1993年4月家母携子女返福建故乡,与亲友摄于泉州开元寺的照片,这些照片放在我家客厅的玻璃桌垫下,客人来时妈妈通过这些照片来讲述家族历史。这些照片就是妈妈的“博物馆”。
很多家族记忆是保存在祠堂中,台湾高度城市化使得这些祠堂一间间拆除,家族记忆因为没有保存地方一一流失。为什么当代城市年轻人觉得没有根?一部分是因为家族记忆都已经失去了。
去过大英博物馆,就知道一些能诠释世界各地文明的重要对象都聚集在那里,不管如何指责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巧取豪夺文物,但他们花了很多心思將之好好集中在博物馆,对保存世界文明记忆有重要作用。
七、博物馆是慎终追远的机构
我想向各位推荐《国史大纲》,这是高中时老师一定要让我们读的史书,作者是已故的钱穆先生,写作环境是抗战初期。他是北大教授,从北京逃到云南,当时日寇气势猖狂,很多人认为中国可能要亡了,钱穆抱着要为中国人写要最后一本史书心情,在云南乡下写下这本书。他说如果中国不幸覆亡,至少留下一本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历史成就,激励复兴中国的心。
这本书序言中的一段话经常被引用:“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他认为每个国民,尤其是知识水平线以上的国民,对于本国历史都应略有所知,不仅略有所知,还必须要抱持着一种温情和敬意,不要怀有虚无主义思想。他认为:“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论语》中提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严肃地对待生死问题,追思先人非常重要,人要知道感恩,用诚敬的心来看待生命、看待先人,后代也就会用这样心情来看待我们。
博物馆就是一个慎终追远机构,让大家可以了解我们不是无中生有的生物,必须感恩先人,追索先人痕迹,才能够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
八、博物馆是人类与不朽之间的联系
荷兰一位博物馆学家说:“博物馆以一种特别方式邀请观众思索人类为真善美所付出的努力。”这样的思索一方面映照天地悠悠、人生短暂,一方面也鼓舞观众思考“如何不朽”这个课题。不管是历史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都是要呈现人类为真善美所做出的贡献。博物馆透过空间、藏品和展陈设计邀请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建立和不朽之间的神秘联系。
第一天,她要看看亲人和朋友,感谢他们长期的关爱和帮助。
第二天,她要看看繁华世界,感受生活的快乐。
第三天,她要参观博物馆,向世界、过去和现在世界瞥一眼,看看人类进步的脚印。
即使只有三天光明的宝贵时光,海伦·凯勒也要分一天给博物馆。博物馆人应该感到骄傲,这个行业被人如此重视。
九、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近代新博物馆学重要的一个着力点,就是强调博物馆是为促进社会发展而存在的机构。下面引述一些重要博物馆人士对博物馆的期许。
第一位是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前馆长霍文(TomasP.V.Hoving,1931-2009)
“博物馆有巨大潜能,不仅有助社会的稳定,更是促进其追求质量和卓越的改革力量。”
我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当了七年馆长,周边是最好的学区,对面是建国中学,台湾最好的男子中学,邻近不远是北一女,台湾最好的女中。早上十点开馆前,经常有家长把一些四五岁孩子送到博物馆门口,拜托导览员让孩子们待在博物馆里参观,他们中午12点会过来看一下,傍晚下班时候再来接他们。这些家长信任博物馆,将其视为非常安全的场所,可以把心爱的孩子托付在这里。这多少呼应了霍文的讲法。
大都会美术馆在纽约中央公园旁边,是世界上最大、参观人数最多的艺术博物馆之一,该馆在新冠肺炎期间遭受重大打击,1000多个馆员中有100多个解聘,100多个没有办法再发薪水,请他们自动休假。从中可以看到新冠肺炎对博物馆产生的巨大影响,不仅丧失了许多观众和博物馆赞助,连博物馆的组织运作、博物馆人的专业型态都随之改变。
我有个亲戚家住大都会美术馆旁,他告诉我该馆实施家庭会员制多年,买一张家庭会员证,一年可以无限次出入该馆,他经常利用会员制好处,有空去看个半小时或一小时,有亲友来时则可带他们去参观一个上午或下午。会员制让博物馆成为民众可以经常利用的场所。
台中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有家庭会员制,买一张家庭会员证,全家一年内可以无限制参观,美国人曾有一辈子参观三次博物馆的说法(孩子时去一次,当父母时带孩子去一次,当祖父母时带孙子孙女去一次)。会员制让博物馆变成经常可以和亲友一起利用的场所,博物馆功能慢慢扎根到整个社会底层,变成社会稳定的力量。
第二位是史密森博物馆群总馆长芮普利(DillonRipley,1913-2001)
“只要博物馆人舍弃阁楼心态,它就可能变成一座发电厂。”
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个史密森机构(SmithsonianInstitution),创立于1846年,一位名为史密森的英国人死后捐给美国国会50万英镑遗产,希望能够用来”增进和传播知识”。美国国会想了很久,最后决定用来兴建一系列国家博物馆和附属研究机构,隶属于美国联邦政府,旗下共19座博物馆,9座研究中心和美国国家动物园,展藏内容涵盖自然史、航空太空、美国历史和艺术、亚洲或非洲艺术、雕塑、邮政、小区、原住民等,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多元的博物馆群,每年吸引数千万游客,圆满达成史密森先生遗愿。
史密森机构博物馆群分散在国家广场林荫大道两旁,我在美国留学和在博物馆工作之后,有机会多次参观,留下许多美好回忆。国家广场前面有个水池,叫做“回想池”。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King,Jr.,1929-1968)1957年5月17日在此组织一场有25,000人参加的民权运动,发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现在还一直被传颂。这个“回想池”也是1994年著名好莱坞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Gump)的重要场景。
芮普利主张博物馆不只是一个储藏过去文物、处理过去历史的地方,如果能够打开视野,开展博物馆和社会的联系,就可以脱离阁楼心态,变成变成一个发电厂。
第三位,威尔(StephenWeil,1928-2005)
威尔原来学法律,后来到纽约市惠特尼美术馆担任行政工作,从此就进入到博物馆界,1995年他在史密森机构博物馆群中的赫胥宏博物馆副馆长任内退休时,美国博物馆协会颁给他博物馆界最高荣誉的“杰出服务奖”。2005年去世时,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国际博物馆管理委员会特别为他设立讲座。
在这本书里,威尔提出两个重要观点:
第一、“博物馆是社会变迁的催化剂”
威尔认为博物馆不是一个“怀旧机构”,而是具有潜力、能够让社会产生变化的催化剂。所有博物馆活动一定要考虑到它和社会的关系,应该用什么方式去参与社会变迁,对集体社会产生作用。
第二、“博物馆要从以物为主,变成以人为尊”(Frombeingaboutsomethingtobeingforsomebody)。传统博物馆以物件为基础运营,21世纪新博物馆要转变成以人为主的运营模式。他认为:“博物馆这个行业的终极目标是要为人民生活品质创造差异。”博物馆把人民素质提升了,博物馆社会地位也就会跟着提升。
威尔说:”一座博物馆可能拥有极华丽建筑、极丰富典藏、极好管理、展览或活动、极优秀馆员。然而,如果它不能改变任何人,不能造成任何影响,不能带来任何好的结果,这些优点都是徒然。犹如在天上旋转的摩天轮,璀璨无比,却华而不实。”
最后,我引述美国女诗人乔登(JuneJordan,1936-2002)在美国博物馆协会年会发表演讲内容片段,作为本次演讲结尾。美国博物馆协会年会常会邀请一些对博物馆有不同意见人士发表主题演说。2016年我去意大利米兰参加国际博物馆协会年会时,他们也有类似做法,当时他们找的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罕帕默克(OrhanPamuk,1952-)。他对国家博物馆颇有不同看法,发表了著名的《博物馆宣言》,主张开发中国家应该另寻博物馆典范。
下面引述美国女诗人乔登这段话,也很有”反博物馆”的意味:
“带我进博物馆,让我看到自己,看到我的同胞,看到美国灵魂。如果它不能让我看到自己,不能教导同胞他们需要知道的真理,不能教导同胞让他们知道人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它不能做到这些事,那我为什么不能攻击这些号称国家殿堂的博物馆,将它们给全部炸掉?”
这反映了一些人对大型国家博物馆的期许,认为通常在这类博物馆看到的都是宏伟的国家史诗、崇高事物,一般人民在其中几乎微不足道。乔登认为物馆应该要和人民生活产生密切联系,不能够做到的话,干脆把这些博物馆炸掉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