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刑法保护

虽然有学者归纳出了大数据的特点[1],但我国目前并没有“大数据时代”这一概念确切统一的界定。大数据不是指一种新的产品或技术,它只是数字化时代出现的一种现象。当世间万物都能数据化,大数据给社会带来变革将会是根本性的[2]。在此背景下,法律制度的调整和变革在所难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进一步数据化、获取便捷性提高、经济价值凸显,此外,技术手段的进步也加大了个人信息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3]。

(一)我国法律、法规对个人信息概念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长期以来并未对个人信息这一概念作出比较明确的界定,直到2017年两高的司法解释出台①,给出了个人信息的定义。该定义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采用了“识别性+价值性+客观真实性”的综合认定方式[4],明确了具有《刑法》保护价值内容的个人信息。不论是从法益保护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实践中的操作性来看,都能合理地体现《刑法》所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从而提高打击此类犯罪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使社会秩序得到保障。

(二)学界对于公民个人信息概念的界定

二、大数据时代我国《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之不足

(一)前置性法律规范的缺位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需要具备“违反国家前置性法律规范”这一构罪条件,才可以对行为人实施法律制裁。令人不解的是,与该罪配套的法律法规却一直没有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在2005年就已呈报国务院,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项立法至今也没有正式施行,导致了对个人信息的保障不完备,目前应当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

(二)该罪的行为方式不够全面《刑(九)》仅对出售、提供、窃取以及其他非法

获取的行为方式进行规制过于简单,概括式的表述致使对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的认定存在诸多争议[11]。实践证明,真正导致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遭受巨大损失的是信息被泄露或者出卖后衍生出的下游违法犯罪行为。例如“徐玉玉案”中徐玉玉个人信息被盗后,犯罪分子利用其个人信息实施诈骗行为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虽然行为人获取信息后的下游犯罪行为可以被定为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但却不能完全规制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

(三)该罪起诉模式不合理

纵观各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该罪的起诉模式各有不同:在芬兰为自诉方式,只有危害了公共利益,公诉人才能提出指控。英国的《数据保护法》中规定为公诉方式,依法提起诉讼应经注册员或检察长同意。而我国的亲告罪并没有设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起诉模式单一。(四)罪名体系不完整虽然“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处罚方式、法定刑参照“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但仍可以明确区分两者。而《刑(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刑(七)》)的基础上将两罪合并之后,其所包含的还是之前的两种行为方式,除了简化罪名以外,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其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例如毁坏、泄露、收集之后非法使用等,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就无法认定构成此罪,形成了法律规制的空白。

(一)大陆法系国家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二)英美法系国家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1.英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在英国,《数据保护法》这部法律以间接立法保护的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该法设置了数据保护专员,能够有效管理和监督个人数据的保护。另外,该法从目的、质量等层面对他人收集、使用、利用个人信息进行明确限制,确定了保护对象须具备“可识别性”。2.美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美国采取分散立法的模式,有关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规定散见于40多部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之中。这样的设置方式,优点是保护的内容广泛、涉及法律众多,缺点是没有完整、严密的法律保护体系,实践中容易出现部门规范、判例法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协调沟通衔接而导致法律适用问题的窘境。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统一的个人信息刑事立法体系十分必要。

四、大数据时代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完善建议

(一)完善个人信息刑法保护法律体系

1.完善《刑法》与前置性法律的衔接我国现行的涉及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散见于各项法律法规之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之间缺乏统一的体系和规划,无法与《刑法》形成良好的过渡与衔接,导致个人信息保障效果不理想,应尽快完善前置性法律体系,起到足够的衔接作用。2.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目前理论界之所以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存在的各种问题争议不断,“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缺位难辞其咎。我国应该从源头上防患于未然,强化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此外,我国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也要遵循典型的成文法国家的做法,即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来进行规范。

(二)规范现有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1.明确规定本罪的犯罪对象如前所述,《解释》第一条针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了定义,并且规定了其包含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罪犯罪对象认定的问题。但此定义仍然没有做到面面俱到,例如个人的奖惩记录、家庭状况、婚姻状况等信息并没有被明确地列举出来。这些信息该如何界定,还必须依靠法官的自主裁量,因此仍亟须对本罪的犯罪对象作出更为明确的规定。2.增加其他行为方式虽然《解释》第四条已经对该罪的行为方式作出了补充①,但仍可以增设其他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罪名,并且“设置兜底性条款,将可能的行为方式设置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13]。可以将现存的罪名划分为“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等,最后再设置“兜底条款”,如“其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参照上述罪名定罪处罚……”

(三)完善个人信息类犯罪的起诉模式

当前我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提起只能依靠公诉机关以提起公诉方式进行,如此单一的起诉方式无法充分考虑被害人的意见。实际上,与追溯犯罪行为人相比,被害人的隐私似乎是更重要和更值得保护的法益。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在大数据时代下愈演愈烈,但倘若被害人在其个人信息遭受侵害之后,并不愿意使这一情况为人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公权力机关也不应该主动进行追溯。我国可以借鉴芬兰和我国有些地区的做法,增加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起诉模式,将其设置成不纯正亲告罪,形成以自诉为主、公诉为辅的保护模式。

(四)重构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罪名体系

参考文献:

[1]陶茂丽,王泽成.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研究[J].情报探索,2016(1):12-19.

[2]马建光,姜巍.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3,34(2):10-15.

[3]李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

[4]陈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2017.

[5]薛文龙.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司法疑难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6]李燕.论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之不足与完善[D].烟台:烟台大学,2019.

[7]赵秉志,王东阳.信息时代更应强化人权保障[N].法制日报,2009-03-04(3).

[8]周汉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8.

[9]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921.

[10]胡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对象[J].人间司法,2015(7):39-43.

[11]张妍.论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之不足与完善[D].长春:吉林大学,2017.

[12]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M].王晓晔,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13.

[13]杨圣楠.论我国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2017.

THE END
1.安徽省2020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考试大纲政务公开第四章法律行为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 二、法律行为的结构 三、法律行为的分类 第五章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与种类 二、归责与免责 三、法律制裁 第六章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种类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客体 三、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 https://www.shouxian.gov.cn/public/content/1258329179
2.倘若法律无法制裁罪恶,又该如何与黑暗抗衡?——借《乱步奇谭无法忍受,于是挥起了自己定义为正义的屠刀?还是徘徊在黑暗与光明的交界,像影子一样渴求肃清罪恶之后重新回到太阳底下?又或者是,明白法律无法制裁,但是又难以赞同不通过法律制裁的手段,却找不到任何办法来两全,痛苦惶恐终日? 这个命题我一直刻意不让自己去过多深究,因为我深知我无能为力。看了那么多悬疑侦探剧,我早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116143
3.法理学001之法概念特征本质作用教学内容(40页)由于我国197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了“投机倒把罪”,将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市场交易行为定义为投机倒把。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做了修改,将这个罪名取消。这就意味着:按照1979年的《刑法》规定,王某的行为构成投机倒把行为并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在1997年以后,这个行为不但不会受到法律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116/8041135016003016.shtm
4.6套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4,如果某甲是强奸犯,则某甲应受法律制裁;现已知某甲不是强奸犯,所以,某甲不应受到法律制裁。 5,吸毒者吸毒或有客观原因,或有主观原因;某吸毒者承认自己确实存在主观原因,所以,该吸毒者没有客观原因。 试题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属概念与种概念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是对概念进行( )和(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0232132
5.香港公司股东承担责任:了解股东责任的重要性2.2 赔偿责任:如果股东的行为导致公司或第三方遭受损失,公司有权要求股东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股东可能需要赔偿公司的经济损失,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2.3 法律制裁:根据香港的法律规定,股东违反股东责任可能面临罚款、禁止担任公司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等法律制裁。这些制裁将对股东的声誉和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https://www.gtzxhk.com/a/114216.html
6.“侦查”定义的修改与监察调查权尽管监察法未像刑事诉讼法一样界定调查的法律定义,但从监察法第四章“监察权限”与第五章“监察程序”的规定中,笔者认为监察调查权的本质系收集证据、查明事实,这与侦查并无明显区别。[12]监察法以一部新法律的形式将职务犯罪归于了调查权的职权范围,职务犯罪的调查基于法律的规定不再被认为是侦查。但法律的上述https://jzx.jxga.edu.cn/news-show-970.html
7.沙特法律将无神论思想定义为“恐怖主义”据美国《纽约每日新闻》4月2日报道,沙特国王阿卜杜拉(Abdullah bin Abdul Aziz Al Saud)近日颁布了新法律,将所有无神论者贴上“恐怖分子”标签,称他们威胁国家团结和公共秩序,最高可判处20年监禁。 按照新法令,“恐怖主义”被明确定义为任何形式的无神论思想、任何质疑伊斯兰宗教的行为。新法还规定,通过社交媒体侮辱沙https://www.guancha.cn/third-world/2014_04_03_219433.shtml
8.在法律上制裁的意思是哪些在法律上制裁的意思是哪些2022-08-05 11:14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推荐答案 四川在线咨询顾问团 2022-08-05回复 咨询我 专业分析: 制裁(sanction)针对某一国所采取的强制行动。现代意义上的制裁基本有两种形式:一是个别国家或国家集体实施的强制性措施;二是国际组织(首先是联合国)组织实施的强制性措施。一般都https://www.110ask.com/wenda/5289434239229220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