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的基层干部在街头书写宣传婚姻法的板报。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该档案为中央档案馆藏)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这是1956年风靡全国的评剧电影《刘巧儿》中的选段。“生死婚姻自己不能当家”这样一句唱词,真实地描述了封建婚姻制度下妇女所受的束缚。而“自己找婆家”在当时堪称石破天惊,大胆地唱出了新中国妇女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愿望。时光回溯到71年前,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正式实施,成为了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这部被毛泽东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的颁布、实施,为实现男女平等奠定了法律基础,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婚姻制度和旧有家庭关系的根基,促进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转变。“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新时代,正式开启。
中央妇委随即成立了以邓颖超为组长的起草小组,帅孟奇、杨之华、康克清、李培之、罗琼等人参加,具体执笔是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的王汝琪。其他人虽不是法律科班出身,但大家通过分成若干小组到已解放的城乡进行调查,了解当时各解放区人民群众的婚姻家庭生活状况、政府颁发的婚姻条例及实施经验,特别是对广大群众反对封建婚姻的迫切要求进行了反复考察,深切地了解农村妇女们深受封建婚姻约束的痛苦。罗琼生前曾回忆,“讨论问题时,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因为这是为新中国和五万万同胞起草的婚姻法,大家都意识到它的分量……”1948年冬,中央妇委与中央法律委员会拟出草稿,此后又共同逐条审阅各个根据地的婚姻条例,借鉴苏联、朝鲜等国的婚姻制度,从起草到结稿的一年半中,41次修改其稿,具体条款多则修改30到40次,少则修改10到20次,起草小组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每章每条都是字斟句酌。
【1】《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与实施》,党的文献2010年第3期,23-27;【2】《第一部婚姻法诞生:确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原则》,中国妇女报,2021年4月16日;【3】《婚姻法如何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0年3月6日;【4】《第一部婚姻法诞生:确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原则》,2021年4月25日,湛江女声,2021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