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准则变迁与会计理念变化

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准则变迁与会计理念变化

一、引言

理念是指导行为的根本性原则。具有先进思想理念的劳动者是生产力水平的主宰者,无论多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都需要人去掌握和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理念比技术、工具更重要,掌握和理解先进的思想理念,对提高生产力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变化频繁。会计准则、制度的变化,表面上是准则制度具体条文的变化,本质是隐藏在准则条文背后的会计理念的变化。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后文简称新准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准则体系。理解和掌握新准则的新理念,对于掌握、理解和运用新准则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历程的梳理,提炼总结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的特点以及新准则背后隐含的会计理念变化,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新准则。

二、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与特点

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企业是单一所有制形式,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采用的是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平衡会计模式。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没有太多的变化,也没有改变会计报告的体系和会计制度的框架,会计理念更没有什么突破和变化,不存在会计准则制度的原则性变迁问题,因此,本文论述的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方面的变化。不同学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会计准则制度变迁过程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有“三阶段说”、“四阶段说”,即使同是分为三阶段或者四阶段,其起止时点划分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无论划分几个阶段,关键是不同阶段除了准则制度有显著变化外,还要有明确的起止标志以利于区分。因此,可把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历程分为国际会计惯例引入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学习借鉴、会计制度统一完善、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四个阶段。

(一)国际会计惯例引入学习阶段(1979—1992年)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1979年颁布的《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终点标志是1992年11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979年颁布的《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和1985年的《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第一次参照国际惯例设计了会计制度,其规定的会计核算一般要求、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内容均学习、借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二)国际会计准则学习借鉴阶段(1993—2000年)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1992年颁布的“两则”、“两制”,终点标志是财政部于2000年12月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要求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开始采用会计准则,并结合国情,采取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办法实施“两则”、“两制”。针对“琼民源”等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我国于1997年发布了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从1998年起开始实施),到2001年底我国已颁布了16项具体准则,标志着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建立。

(三)会计制度统一完善阶段(2001—2006年)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自2001年1月1日起《企业会计制度》的正式施行(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并鼓励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执行),终点标志是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发布39项新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实现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企业的会计制度的统一。2001年颁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颁布《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制度体系。

(四)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阶段(2007年以后)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39项新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一阶段以会计准则全面取代会计制度(除少数准则保持中国特色外),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全面趋同,进一步缩小了我国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是中国会计国际化趋同的显著标志。

(五)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的特点

从上述会计准则制度变迁的过程来看,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有如下几个特点:

1.顺势而为,适时变迁

2.保持特色,适应国情

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过程是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变迁不是一步到位,趋同也不是完全一致,少量准则保留中国特色。例如,IFRS24规定国家控制企业一律为关联企业,要求充分披露,但由于我国公有制经济特点,国家控制的国有企业数量众多,如果均按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视为关联企业进行充分披露,则工作量太大,意义也不大,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充分考虑这一国情,对不具有投资关系的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作为关联方交易披露。为了堵塞有些企业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人为操纵利润的渠道,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规定企业对长期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只能计提,不可以转回,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允许转回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些适应我国国情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有所区别的规定,既体现我国的特色,也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理解和尊重。

3.理念为上,指导实务

与会计制度对会计处理规定较为具体相比,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准则只对会计确认、计量、报告进行原则性的规定,会计实务中涉及的大量会计记录,需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对新准则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新旧准则制度变化背后的会计理念的变化要有透彻的理解。因此,对新会计准则有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对新准则背后隐藏的现代会计理念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对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准则,指导会计实务有着重要意义。

三、我国新准则的会计理念变化

从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的过程来看,目前施行的新准则与原有的旧会计准则或者会计制度相比,至少存在如下九个方面的会计理念变化。

(一)规则导向观向原则导向观的变化

规则是指用条文的形式规范社会生活,什么样的情况就怎样进行处理,条条框框,泾渭分明,对号入座执行即可;原则是指给出一些道理和逻辑,执行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规则导向观就是偏向采用规则条文的形式制定会计准则的一种准则制定模式;所谓原则导向观则是偏向采用原则性的条文制定会计准则的一种准则制定模式。

我国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也是采取规则导向观,准则、制度条文对会计实务处理的规定较为具体,虽然有助于会计人员套用准则、制度,但由于准则制度规定可能存在漏洞或者不严谨,也为企业和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准则、逃避准则约束提供了机会。多年来,我国假账泛滥,连国家总理题词都提出“不做假账”,恐怕与之不无关系。因此,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也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以基本原则为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并以会计准则全面取代了原来的会计制度。

(二)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变化

所谓受托责任观,是指会计要能如实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所谓决策有用观,是指会计信息要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我国旧准则制度主要为政府(企业出资者)服务,强调会计要如实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的理念。新准则强调为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企业投资者或者潜在投资者)服务,更强调会计信息要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体现的是决策有用观的理念。

(三)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变化

新准则中,在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方面大量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研发费用符合条件允许资本化处理;对于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存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等,均表明资产负债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经济业务观向交易事项观的变化

凡是引起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的业务,都属于会计需要处理的经济业务。我国原有的会计准则制度对经济业务不做区分,新准则则把我国过去所称的“经济业务”全部明确区分为“交易或者事项”。其中,会计交易是指发生在两个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价值转移,如一家公司购买另一家公司的产品、企业将自产产品用作奖品奖励给职工等;会计事项是指发生在一个会计主体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资源转移,如企业的生产车间到仓库领用原材料、自然灾害导致财产受损等。

(五)历史成本观向公允价值观的变化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由于具有客观、可靠、可验证和可操作性强的特征,历史成本一直是会计实务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计量属性,也长期成为我国会计实务界唯一的计量属性。直到2006年颁布了新准则,我国才改变以历史成本为唯一计量属性,明确规定了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在内的五种会计计量属性。

虽然我国新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有限制的审慎使用,但在38项具体准则中,仍有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收入、政府补助、企业合并、租赁、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石油天然气开采、金融工具列报在内的多达18项具体准则涉及了公允价值,表明公允价值观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公允价值也成为与历史成本并存的重要计量属性。

(六)营业收益观向全面收益观的变化

全面收益观由于其所提供的全面收益信息更有利于决策,在决策有用观普遍受到重视的今天,由其取代传统的营业收益观已被广泛接受,我国也不例外。我国新准则在基本准则中引入“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在利润表中取消了“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项目,要求按照其中的大项进行列报“利得”和“损失”的信息,并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由附表升格为主表等,正是全面收益观的具体体现。

(七)静态价值观向动态价值观的变化

(八)完全成本观向制造成本观的变化

完全成本观下,成本信息可以反映产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全部生产费用,便于计算产品销售利润和产品出厂价格。1993年“两则”、“两制”实施前我国一直按照完全成本观进行产品成本计算。但完全成本观有着明显的缺陷:一是把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期间费用分配记入成本,人为因素较大,容易产生费用分配的随意性,影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二是期间费用多是固定性费用,将它摊入产品成本,一部分费用将会形成存货滞后补偿,产品滞销时会使企业虚盈实亏,不利于管理当局的经营决策。此外,期间费用多是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直接记入当期损益更符合会计配比原则。因此,采用制造成本观才更符合现代会计原则,提供的成本信息才更有利于决策使用。

(九)法律形式观向经济实质观的变化

所谓法律形式观,就是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核算依据来确定其会计处理的原则和方法;所谓经济实质观,则是以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为核算依据来确定其会计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以法律形式为依据,证明力很强,会计信息可靠性高。在计划经济时代或者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时候,无论是企业形式还是经济业务类型都较为简单,经济业务的法律形式与其经济实质基本上一致,法律形式观与经济实质观并无太大的差别,因此,我国过去的会计准则制度十分注重业务的法律形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无论是企业形式还是经济业务都趋向复杂化,越来越多地出现一些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一致的交易或事项,这就要求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明确选择以法律形式观还是经济实质观进行处理。2000年我国首次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提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更明确地以经济实质观替代法律形式观,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各环节均对经济实质观有所体现。如租入的固定资产是否需要确认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入账;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还是权益法的选择;借款费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资产或者长期负债在资产负债表的列示等等均应按照经济实质观进行处理。

四、结束语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完善中。理念作为指导行为的根本性原则,掌握会计准则理念的变化对理解会计准则的变化有着重要作用。由于会计准则永远落后于会计实务,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准则没有涉及的新业务随时可能出现,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充分发挥自身职业判断能力,而掌握先进会计理念以及对现有会计准则内在精神有着透彻理解的会计人员,无疑更有优势。本文归纳总结的我国会计准则的九大理念变化,将有助于会计人员理解和应用新准则,提升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

当然,上述九大会计理念变化,其重要性并非完全一致。除了规则导向观向原则导向观变化属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变化以外,其他理念变化都属于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变化,其中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变化与会计目标有关,属于会计准则顶层的理念变化,其他会计理念变化基本上是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变化所引起,充分理解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变化对于理解其他理念变化至为关键。

THE END
1.法律逻辑学复习题逻辑题被告的这一行为法律逻辑学复习题 一、填空 1、如果一个相容选言判断"P或者q"是假的,则这个相容选言判断的选言肢P一定是___ 的。 2、据模态判断对当关系,由"某甲必然是案犯"真,可推出"某甲可能是案犯"___ 。,"某甲必然不是案犯" ___,"某甲可能不是案犯"___ 。 3、根据不矛盾律,可以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0254719
2.我国性教育普及程度调查报告10篇(全文)第十一大项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择校、择班问题,南票区教育局制定了《关于中小学招生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目前所有中学实现初中免试入学,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100%。按学区对口招生,实行由教育局、学校、家长联合参与的阳光分班政策。 第二十大项 从2009年以来南票区承担了省级“高效课堂的探索”研究课题,经过实践检验,“https://www.99xueshu.com/w/filergxxqvx7.html
3.国家级别背景讲师部中国事务特使、美国财政部部?长顾问、伊拉克巴格达联盟临时管理理局经济政策主管、美国财政部国际事务助理理国务卿、美国总统特别助理理暨?白宫经济政策委员会秘书?长、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帮办等政府职务。 6、乔治·沃克·布什什:美国前总统 https://m.58kaocha.com/h-nd-1909-327-0.html
4.依照我国现行法律,下列自然人中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无民事行为成立或撤销分、子公司的,()负责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A. 法律部门 B. 财务部门 C. 行政部门 D. 专业部门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哪些种类的终端可以参加我省信用购机活动 A. 5G手机 B. 儿童手表 C. 移动看家 D. 路由器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新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供电企业组织机构分类标准https://www.shuashuati.com/ti/93a990a9dadc478c804200954ab75195.html?fm=bdbdsec3797ea2cff969a273747a895c98105
5.我国相关法律关于内幕交易主体认定范围检讨一、《解释》公布之前相关法律关于内幕交易主体范围 中国法对内幕交易主体的界定见诸《证券法》第七十三条,该条规定:“禁止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除了将“知情人”称为“知情人员”外,采取了相同的界定方式。这种界定方式可以概https://www.finlaw.pku.edu.cn/jrfy/gk/2012_jrfy/2012nzd85j/240040.htm
6.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联盟有限公司章程(草案)国内足坛甲A第一条 为确立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联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法律地位,维护本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规范本公司的组织和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体育法》、《中国足球协会章程》(以下简称"《足协章程》")和其他有关规定,制订本章程。 https://sports.sina.com.cn/j/2004-10-17/18211199553.shtml
7.案件分析十二步法——法律适用方法论按照逻辑推理方法,原则上可以分为四类,基于归纳推理的,一般是造法的过程,是法律适用的逆向操作,我们在法律适用过程基本无用武之地。基于实质推理的,多运用于没有法律规则、或者存在规则冲突的案件,这些随着法律体系日益完善,无法可依、法律冲突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直接适用法律原则的案件就是实质推理方法的表现。所以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1120/16/1104675224_1104675224.shtml
8.审计员职位说明书(精选14篇)职位说明书最明显的格式就是各项以大标题标注,大标题下又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内容一目了然,翻译时切不可“弃标题而从之”,否则给人阅读困难,或译成“流水账”式的记叙文。如雷克萨斯销售顾问说明书分为三大项,每大项又分为若干小项,甚至每个小项下面又分为若干小小项,框架明确,层次分明,翻译成中文时尽量与原文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a521114.html
9.核心作用,为企业快速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中科集团党委中心学习组成员由所属十几个企业的领导班子主要成员组成。多年来,党委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三个代表”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传达学习贯彻上级党组织及党的会议精神,始终与上级党组织保持一致;学习法律,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办企业,如请人大常委会司法部教授讲https://www.cas.cn/zt/jzt/djzt/zkydjgzhyzt/zkydjgzhyjl/200711/t20071127_2670095.shtml
10.介绍一点“非正规就业”与此同时,中国的非正规部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有些非正规部门已经经过了工商登记,并向国家纳税,受国家法律、法规保护。 中国的非正规部门是指在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企事业、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之外的规模很小经济活动单位。按照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同,它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小型或微型企业,在中国主要https://www.lawtime.cn/info/laodong/ldzyjyfx/2010092857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