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一天,让我们走进女规划师们的著作成果,感受女性智慧与力量在规划领域的体现。本期推选了部分女规划师们近五年的优秀学术著作。希望更多女性能够在各行各业发挥才能、彰显力量、造福社会,祝大家节日快乐。
本文字数:10205字
妇
女
节
Women'sDay
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WorkingWomen'sDay,简写IWD),又被称为“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女规划师们以卓越的才能
和不懈的努力
在规划领域中撑起半边天
她们的努力和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她们的书
既是规划思想与实践的产物
也是职业智慧的结晶
更是一扇向世界展示
女性智慧与力量的大门
带领我们走进她们的精神世界
在女规划师们的笔下
我们感受到了理想与感性结合的细腻笔触
体会到了女性视角下的城市规划
领悟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一起
感受女规划师们的智慧与魅力
推动社会更加公平、公正地发展
在三八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让我们推开那扇象征平等与尊重的门
让女性的声音和力量
被更广泛地听见和看见
历史的印记——江苏历史文化名镇的特色和价值
作者:周岚,朱光亚,张鑑,陈薇编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周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内容简介
记录了江苏省内33个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历程、文化遗存、空间形态,提炼了各名镇的特色与价值,为科学制定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提高保护工作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留存江苏集镇文化的历史记忆、面对新时代走出江苏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章江苏集镇聚落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江苏集镇聚落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二、近现代江苏集镇聚落体系的发展与转型
第二章江苏历史文化名镇的状况与特色
一、江苏历史文化名镇的分布与类型
二、江苏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结构
三、江苏历史文化名镇的总体特色
第三章繁华都市郊野的次级聚落中心
一、综述
二、水拥山抱木渎镇
三、五湖六泽角直镇
四、泽中岛屿同里镇
五、廊棚三里黎里镇
六、铁琴铜剑古里镇
第四章太湖商帮的根据地
二、太湖半岛东山镇
三、世外仙岛西山镇
四、湖山交会光福镇
第五章湖浜水荡里的基层经济空间单元
二、芦荡双镇沙家浜
三、义庄善里荡口镇
四、里下河畔溱潼镇
五、双厅双桥周庄镇
六、横塘纵淡周铁镇
第六章江南水上贸易网络上的枢纽群
二、太湖底定震泽镇
三、王形水系锦溪镇
四、干灯浦畔干灯镇
五、夹河为市长泾镇
第七章与运河荣衰与共的商旅聚落遗存
二、“奇门遁甲”窑湾镇
三、高堤结屋码头镇
四、运河要冲邵伯镇
五、四水三街孟河镇
第八章运盐河上的商贸聚落遗脉
二、江海凤城余东镇
三、盐场环绕栟茶镇
四、四水一街富安镇
五、宜市宜居白蒲镇
六、兴东福地安丰镇
第九章古代水利设施惠泽的遗珠
二、一河三湖淳溪镇
三、双水环绕宝堰镇
第十章水陆通衢之地的集市
二、三水两街黄桥镇
三、三江口边大桥镇
四、生态渔岛沙沟镇
五、橄榄形岛沙溪镇
六、一塘四街凤凰镇
结语江苏历史文化名镇的价值
一、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变革历程的见证
二、是感动江苏人民和游子们回馈乡梓的美好的乡愁记忆
三、是激励后人努力奋斗、开拓进取的历史样本
四、是新世纪延续传统、开拓未来、发展新型经济的文化资源
后记
参考文献
城乡统筹规划
作者:田莉、叶裕民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叶裕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规划实施分会副主任委员
田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分会副主任委员
本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教材对国内十多年来的城乡统筹规划实践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国际城乡空间规划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框架,明确了城乡统筹规划的概念、理论框架、性质与任务,提出了城乡人口、产业、就业和社会、住房、城镇体系与空间结构、城乡土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并就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及制度架构与政策支持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
第1章城乡统筹的概念与内涵解读
1.1城乡关系解读
1.1.1乡育城市阶段
1.1.2城乡分离阶段
1.1.3城乡融合阶段
1.2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1.2.1城镇化
1.2.2城乡一体化
1.3传统城市化与新型城镇化
1.4城乡统筹的内涵
1.4.1城乡统筹的基本含义
1.4.2城乡政治统筹
1.4.3城乡经济统筹
1.4.4城乡社会统筹
1.4.5城乡环境统筹
1.5城乡统筹发展的评价体系
1.5.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5.2评价指标的选取划分
1.5.3评价指标的衡量方法
1.5.4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1.6城乡统筹规划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1.6.1城乡统筹规划的概念
1.6.2城乡统筹规划的主要类型
1.6.3城乡统筹规划的基本内容
1.7小结
思考题
2.1.1人口迁移理论
2.1.2二元经济理论
2.1.3结构转换理论
2.1.4空间机制理论
2.2.1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
2.2.2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机制
2.2.3产权交易对城镇化的影响
2.3中国城乡关系的特殊性
2.3.1城乡二元经济发展
2.3.2城乡二元要素配置
2.3.3城乡二元收入分配
2.4小结
第3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与城乡统筹的背景
3.1二元结构与城乡分割(1949—1978年)
3.1.1城乡关系演进的过程
3.1.2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分析
3.1.3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表现
3.2经济改革与城乡互动(1978—2003年)
3.2.1城乡关系演进的过程
3.2.2城乡二元结构初步转型的原因分析
3.2.3城乡二元结构初步转型的表现
3.3结构转型与城乡统筹(2003年至今)
3.3.1城乡统筹的演变过程
3.3.2城乡统筹的战略与措施
3.3.3当前城乡统筹的发展特征
3.4城乡关系历史演变的启示
3.4.1国家战略与政策是城乡关系演变的根本动力
3.4.2城乡关系的状态直接影响城镇化进程
3.4.3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是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
3.4.4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3.5小结
第4章国内外城乡统筹规划的案例与实践
4.1英国的城乡空间规划
4.1.1背景概述
4.1.2英国城乡空间规划与管理
4.1.3北诺福克地区空间规划
4.2日本的乡村规划与建设
4.2.1背景概述
4.2.2日本乡村规划与管理
4.2.3日本新农村建设运动
4.3四川省成都市城乡统筹规划
4.3.1背景概述
4.3.2成都市城乡统筹规划与管理
4.3.3全域成都规划
4.4浙江省嘉兴市城乡统筹规划
4.4.1背景概述
4.4.2嘉兴市城乡统筹规划与管理
4.4.3嘉兴市市域总体规划
4.5天津市城乡统筹规划
4.5.1背景概述
4.5.2天津市城乡统筹规划与管理
4.5.3天津市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
4.6小结
第5章城乡统筹规划的性质与任务
5.1城乡统筹规划的性质与任务
5.1.1城乡统筹规划的性质特征
5.1.2城乡统筹规划的若干原则
5.1.3城乡统筹规划的任务
5.2城乡统筹规划的空间尺度
5.2.1城乡统筹规划的范围界定
5.2.2城乡统筹规划的空间尺度及框架
5.3.1城乡统筹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5.3.2城乡统筹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5.3.3城乡统筹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的关系
5.3.4城乡统筹规划与其他规划类型的关系
5.4城乡统筹规划的内容
5.4.1城乡统筹规划内容框架
5.4.2统筹城市与乡村
5.4.3统筹工业与农业
5.4.4统筹市民与农民
5.4.5构建城乡统筹的发展对策框架
5.5小结
第6章统筹城乡人口规划
6.1统筹城乡人口规划的内涵与目标
6.1.1统筹城乡人口规划的内涵
6.1.2目标与任务
6.2我国户籍制度演变与推进模式
6.2.1我国的户籍制度发展历程
6.2.2我国户籍制度推进模式
6.3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情景分析
6.3.12030年城镇化总水平
6.3.22030年人口返乡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6.3.3未来2个“1亿”人口市民化分布大格局
6.4国外城镇化中市民化经验
6.4.1日本城镇化与市民化经验与启迪
6.4.2德国城镇化与市民化经验与启迪
6.5统筹城乡人口一体化及非户籍人口市民化策略
6.5.1建立全国人口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户籍制度一体化
6.5.2编制全国、省和城市的市民化规划
6.5.3差异化落实“双挂钩”政策
6.5.4以可支付健康住房拥有率替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作为
考核市民化的指标
6.5.5降低社会保障标准,推动公共服务全覆盖
6.6小结
第7章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
7.1基本概念
7.1.1产业
7.1.2产业结构
7.1.3产业布局
7.2我国城乡产业关系的发展历程
7.3影响城乡产业互动的因素
7.3.1区域发展水平与技术知识的结构性
7.3.2城乡要素的流动性
7.3.3城乡产业体系完备性
7.3.4社会文化环境
7.3.5政府的角色
7.4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的内涵、意义与原则
7.4.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的内涵
7.4.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的意义
7.4.3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的原则
7.5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内容与路径
7.5.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7.5.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的内容
7.5.3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路径
7.6小结
第8章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发展规划
8.1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规划的内涵
8.1.1充分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8.1.2统筹城乡就业的内涵
8.1.3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内涵
8.1.4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8.1.5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的现实意义
8.2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与内容
8.2.1目标
8.2.2主要内容
8.3城乡就业与社会结构转型规划
8.3.1统筹城乡就业促进社会结构转型优化
8.3.2我国城乡就业统筹的发展历程
8.3.3统筹城乡就业障碍因素
8.3.4统筹城乡就业规划的原则
8.3.5我国统筹城乡就业的对策
8.4小结
第9章统筹城乡住房规划
9.1我国城乡住房的发展脉络与主要问题
9.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住房发展的基本进程
9.1.2我国城乡割裂背景下的住房问题
9.2统筹城乡住房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9.2.1统筹城乡住房规划的概念与内涵
9.2.2统筹城乡住房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9.2.3统筹城乡住房规划的主要内容
9.3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城市公共住房规划
9.3.1我国城市公共住房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9.3.2城市公共住房的供应体系
9.3.3城市公共住房的建设模式
9.3.4城市公共住房的空间布局
9.3.5城市公共住房的产权安排
9.4农村住房制度改革与住房规划
9.4.1我国农村住房的现状与问题
9.4.2农村住房的产权制度改革
9.4.3农村住房的空间规划与建设管理
9.5小结
第10章统筹城乡城镇体系与空间规划
10.1我国现行城乡空间规划体系
10.1.1我国现行的空间规划体系
10.1.2现行空间规划体系的问题
10.2全域空间规划
10.2.1全域空间规划的三个层次
10.2.2全域空间规划的特征
10.2.3案例:珠三角全域规划(2015—2020年)
10.3现有规划对城乡统筹理念的强化
10.3.1城镇体系规划
10.3.2市(县)域总体规划
10.4城乡统筹专项规划
10.4.1省域城乡统筹规划
10.4.2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10.4.3县域城乡统筹规划
10.4.4村镇统筹规划
10.5小结
第11章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11.1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
11.1.1城乡非建设用地概念及类型划分
11.1.3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内容
11.1.4案例:重庆市都市区非建设用地规划理论与实践
11.2城乡建设用地规划
11.2.1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11.2.2乡村建设用地规划
11.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规划
11.3.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基本概念
11.3.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背景及框架
11.3.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
11.3.4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
11.4小结
第12章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2.1.1基本公共服务
12.1.2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系统
12.1.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2.1.4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12.2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12.2.1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内涵
12.2.2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的特征
12.2.3目标与任务
12.2.4具体内容
12.3建立公共服务发展系统
12.3.1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体系
12.3.2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规划体系
12.3.3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信息管理体系
12.3.4公共服务设施财政支付体系
12.3.5公共服务设施制度保障体系
12.4建立标准化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2.4.1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12.4.2建构标准化的统筹规划技术
12.4.3建立标准化的规划绩效评估与监测体系
12.4.4成都的实践经验
12.5因地制宜促进准公共服务合作发展机制
12.5.1准公共服务合作发展机制
12.5.2准公共服务合作发展机制的优势
12.5.3准公共服务合作发展原则
12.5.4准公共服务合作发展的制度保障
12.6小结
第13章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与管理
13.1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建立
13.2协作式城乡统筹规划编制体系
13.2.1协作式规划起源与发展
13.2.2协作式规划理论模型
13.2.3协作式规划理论要点
13.2.4国外协作式规划实践
13.2.5协作式规划模型下的城乡统筹规划编制体系
13.2.6国内协作式规划的实践
13.3城乡统筹规划管理
13.3.1建立统筹城乡的规划管理体制
13.3.2建立规划考核和监督体系
13.3.3统筹城乡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实践:成都的经验
13.4小结
第14章城乡统筹规划实施的制度建构与政策支持
14.1城乡统筹规划实施任务的特性
14.2城乡统筹规划的制度与政策架构
14.2.1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统筹与集体土地制度改革
14.2.2农村居民点调整的配套政策
14.2.3建立规范的城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2.2.4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
14.3城乡统筹规划与多规合一的关系
14.3.1“多规合一”是城乡统筹规划的内在要求
14.3.2城乡统筹规划有利于促进“多规合一”,加速规划改革
14.4城乡统筹规划实施中的政府定位
14.4.1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职能变革
14.4.2成都转变政府职能的经验
14.4.3成都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具体做法
14.5城乡统筹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14.5.1公众参与的内涵
14.5.2我国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现状与问题
14.5.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公众参与的对策
14.6城乡统筹规划的制度保障
14.6.1城乡统筹规划的法制保障
14.6.2城乡统筹规划的组织保障
14.6.3城乡统筹规划的人才保障
14.6.4城乡统筹规划的经济保障
14.7小结
天府新区规划——生态理性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
作者:邱建曾九利等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曾九利,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从上海到上海大都市圈:中国式现代化的都市圈规划探索
作者:熊健孙娟屠启宇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熊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会常务理事、总体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孙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本书是一本兼具理论与实践高度的专业性读本,可为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和研究提供直接指导,为区域空间协同治理提供借鉴范本,为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提供参考,对于想了解上海大都市圈和区域发展的读者也具有广泛可读性。
第一章
从上海到上海大都市圈001
第一节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持续追求005
第二节破解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题010
第三节响应国家战略要求和区域共享发展之需019
第二章
我们的都市圈031
第一节认识上海大都市圈035
第二节趋势与挑战047
第三章
目标愿景: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053
第一节基于上海、优于上海、超越上海057
第二节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061
第三节底线共守、合作共达065
第四章
共筑紧凑开放的空间格局071
第一节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演进思路075
第二节完善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功能体系083
第三节构建紧凑开放的网络型空间格局095
第四节从强核主导到多元体系:都市圈的空间优化路径103
第五章
共塑全球领先的创新共同体109
第一节全球城市区域的创新驱动思路113
第二节塑造世界级竞争力的创新共同体117
第三节从创新转型到创新联动:都市圈的创新协同路径131
第六章
共建畅达流动的高效区域135
第一节全球城市区域的交通发展思路139
第二节打造深度融合的交通共同体147
第三节从对外辐射到内部通达:都市圈的融通共赢路径153
第七章
共保和谐共生的生态绿洲157
第一节全球城市区域的生态保障思路161
第二节营造世界级品质的生态共同体167
第三节从单项治理到跨界协同:都市圈的生态保障路径180
第八章
共享诗意栖居的人文家园183
第一节全球城市区域的文化弘扬思路187
第二节培育富有韵味的地域文化共同体191
第三节从历史底蕴到独特魅力:都市圈的人文滋养路径201
第九章
共同实施,协同治理205
第一节完善实施机制209
第二节搭建协商平台217
第三节鼓励多元参与225
第十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都市圈规划探索231
第一节演绎都市圈的中国概念235
第二节拓展都市圈规划的中国实践241
第三节贡献大尺度高密度城市化地域空间协同的中国方案259
参考文献263
后记267
西南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空间识别技术与应用
作者:余压芳赵玉奇曾增王艳
余压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传统村落蕴涵和承载着多民族乡愁和文化,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文化空间是其精华所在。但环境复杂、多民族文化交织导致文化空间的多义性和认知模糊性。依托WEBGIS等常见平台,建构交互式的过程可控、适时动态反馈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参数化识别框架,采取参数化反编译思路,将文化空间分解为可感知、易测度的参数集合,实现同一平台上文化空间认定、文化空间属性甄别、文化空间活跃状态的综合判定,在文化空间传统特征因子采集、核心参数筛选、综合识别验证三阶段形成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参数化识别技术。并经参数化推导假设与技术试验,探讨文化空间参数化识别与传统村落法定规划编制有效衔接的规划导控方向,形成参数化识别推动下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保护发展规划导则。
第一章西南民族特色村寨及其文化空间现状
第二章西南民族特色村寨中的文化空间识别技术要点
第三章西南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空间识别案例解析
第四章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空间识别成果的应用方向探索
第五章结语
附录1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录2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西南地区节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与实践探索
作者:闵希莹,顾永涛,刘长辉,周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闵希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本书着力于宏观经济应用对策研究,从宏观经济运行的中长期趋势来把握当前宏观经济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将总量分析方法与结构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同时注重宏观经济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的结合研究,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为国家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也希望能对中国产业、区域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作用。
第一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历程回顾刘长辉/3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时代蕴意/3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历程回顾/5
第二章国外多中心城市群理论、案例及启示周静/11
二典型案例分析/20
三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借鉴/30
第三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基础与总体谋划张雪原秦静文雯/33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条件综合评价/33
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总体谋划/54
第四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举措顾永涛刘长辉周君文雯曹琳秦静石磊/58
一构建“双圈互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58
二打造“优势互补、开放共享”的区域创新共同体/76
三建设“生态宜居、人文包容”的高品质城市群/88
四建立“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内陆开放新高地/105
五完善“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113
下篇
第五章省域尺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以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为例周君/123
一我国省域尺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趋势与新特征/123
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系/126
三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需要解决的问题/128
四对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的思路和建议/140
第六章成渝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同城化发展研究——以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为例文雯/162
一同城化发展的内涵与规律/163
二地级城市协调发展对重塑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意义/166
三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存在的难点和问题/168
四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的思路与建议/171
第七章县级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阆(中)苍(溪)南(部)一体化发展为例顾永涛/187
一县级单元一体化发展的困境与必要性/188
二阆苍南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价值/191
三阆苍南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难点与问题/193
四阆苍南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创新与路径选择/195
第八章川渝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广安、达州两市的调研曹琳/207
一跨省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主要特征/207
二川渝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战略价值/208
三广安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进展情况与问题/209
四达州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进展情况与问题/213
五对川渝毗邻地区区域协同发展的建议/216
参考文献/219
内蒙古乡村人居环境
作者:荣丽华、王强、郭丽霞、张立恒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荣丽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建筑垃圾资源化专项规划研究
作者:荣玥芳,周文娟,李文龙,陈冰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荣玥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1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背景
1.1城市发展阶段
1.2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阶段
1.3国内外经验借鉴
1.4我国建筑垃圾治理发展现状
2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体系构建
2.1理论基础
2.2原则与目标
2.4规划编制的技术性要求
2.5规划体系与城市管理系统的对接
3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工作流程与方法
3.1技术路线
3.2调查准备
3.3构建规划框架与确定资源化目标
4建筑垃圾产生量计算与预测
4.1基础计算方法
4.2建筑垃圾分类预测
5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路线选择
5.1分类处置技术
5.2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的资源化路径
5.3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浆的资源化路径
6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布局
6.1各级规划中的设施布局要求
6.2设施规划布局原则
6.3转运站布局
6.4资源化利用设施布局
6.5固定处置场布局
7建筑垃圾清运体系
7.1体系建设
7.2运输管理
7.3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8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实施保障
8.1政策保障
8.2管理保障
8.3规划落地
8.4资金保障
9法律法规与案例研究
9.1国家层面的有关法律法规
9.2国内实证案例研究
高质量发展的雄安之道.雄安新区雄安站枢纽片区及昝岗组团规划设计
作者:恽爽,袁昕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恽爽,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本书为雄安站枢纽片区及岗组团规划设计的实践篇,用5个章节叙述了雄安站枢纽片区及昝岗组团的工作过程和设计成果。第1章和第2章集中阐述了雄安站枢纽片区及昝岗组团规划的时代背景,为读者展现了基地的现状特点;第3章和第4章分别讲述了雄安站枢纽片区及昝岗组团规划编制的历程,展示了方案不断优化,博采众长的推进过程以及所有参与人员的辛勤付出;第5章从多个角度,多个专业讲述了昝岗组团的规划蓝图和美好画卷,为新区未来建设提供借鉴参考,体现“雄安质量”。雄安新区雄安站枢纽片区及昝岗组团规划设计工作开展以来,按照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要求,建立了面向全球的开放创作和开门规划的工作机制,积累了大量的规划研究,国际案例,设计方案和过程成果与机制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全球智慧的结晶。
最后
再次向所有女性规划科技工作者致敬
祝大家国际劳动妇女节快乐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春风如你,熠熠芳华——致敬了不起的女规划师们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3·8妇女节丨女规划师:爱自己,是故事的开始
致规划圈的女神们:“规划”因为有你而更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三八妇女节|走进女规划师们的学术世界,感受女性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