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它是道德的底线,它规定了公民行为的基本准则,守法,是我们作为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这句话,是符合事实的,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而道德则是高于法律的高标准。
法律并非道德本身,它是维护道德的基石,是保障道德得以实施的依据,法律为道德提供庇护,而道德则是法律的最高准则,两者缺一不可,正如有人所说,人们无需普法,因为法律已经是最低的道德要求。
法律必须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缺乏道德基础的法律,犹如“恶法”,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愿遵守,道德对法律的实施具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法律仅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它不能超越人的本性,我们必须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只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行事,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往往会有一种莫名的勇气和自豪感,未经他人之苦,勿劝他人行善。
道德的底线是法律,因为道德的范畴要大于法律,遵守法律就是遵守最基本的道德。(一)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高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法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离开了法与道德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就不能正确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法律分析:道德的底线是法律,因为道德的范畴要大于法律的,遵守法律就是遵守最基本的道德。
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道德和法律也有明显的区别,道德的调节范围大于法律,可以调节法律无法调节的领域,故道德是法律的外延;法律比道德更有强制性,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是道德的底线,故表述正确。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相互联系;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相互包容。
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一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目的一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行为规范,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二者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
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1、道德和法律也有明显的区别,道德的调节范围大于法律,可以调节法律无法调节的领域,故道德是法律的外延;法律比道德更有强制性,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是道德的底线,故表述正确。
2、道德的底线是法律,因为道德的范畴要大于法律的,遵守法律就是遵守最基本的道德。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
3、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是简言之):违反了道德不一定违反法律,但违反法律一定违背了道德,违反道德不一定有强制力约束你的行为,或为此行为作出赔偿,但违反了法律就一定有强制力约束你的行为,并要你为此作出赔偿。
4、法律没有对高的道德标准设置条款,如没有规定民众必须做好事等,也就是说,不做好事不是犯法,强调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实际上是强调底线意识,任何人都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
1、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理学核心的问题之一,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不是法哲学的局部问题,而是贯穿于整个法哲学的全局问题,凡是法治不及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
2、我们常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因为法律是具有谦抑性的,法律不能所有的事情都能管,俗话说,道德是自律,法律是他律,只有超越道德层面的,才会归于法律管。
3、这句话的意思是:法律协调社会的底线,要求人的行为的最低标准,道德是较高标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4、问题三:怎么理解这句话“道德最高,法律最低道德”?个人认为,只要社会存在法律,无论其再怎么规定也不可能达到道德的高度,所以我只认同法律是最低程度的道德,而事实上,很多时候不违反法律的行为,却不见得符合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