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期中考试必备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期中考试备战攻略
1、理解并掌握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在考试前,同学们需要清晰地理解并掌握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只有了解了基本概念,才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
4、练习做题:做题是检验自己掌握程度的最好方式。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多做一些历史题目,这样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修正。
二、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
1、远古时代:主要介绍了人类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包括重要的原始人类如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的生活和演化。
2、夏商西周时期: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包括重要的人物、事件和制度,如夏桀、商汤、周武王等人的事迹,以及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的建立和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介绍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历史,包括各大诸侯国的发展和争霸,以及思想家如孔子、墨子、韩非等人的学说和贡献。
4、秦汉时期:主要讲述了秦朝和汉朝的历史,包括秦始皇的统一和改革,汉武帝的盛世和扩张,以及儒学和道家等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介绍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包括各个政权的兴衰和交互影响,以及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6、隋唐时期:主要讲述了隋朝和唐朝的历史,包括隋文帝的统一和改革,唐太宗的盛世和扩张,以及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和社会风貌等方面的繁荣和发展。
7、五代宋元时期:主要介绍了五代、宋朝、元朝的历史,包括各个政权的更替和民族融合,以及科技、文化和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8、明朝清朝时期:主要讲述了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包括明朝的繁荣和衰落,清朝的统一和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变迁与进步。
三、结语
历史是一门充满智慧和魅力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的发展和变迁。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复习过程中认真掌握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知识点,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七年级历史上册主要知识点归纳七年级历史上册主要知识点归纳
一、古代人类的政治制度
1、古代中国:(1)夏朝:公元前21世纪,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朝:盘庚迁都至殷,实行内外服制度。(3)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4)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5)秦朝: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
2、古代西方:(1)古希腊:城邦制,公民享有参政权利。(2)古罗马:共和制,颁布《十二铜表法》,实行公民法。(3)中世纪:封建制度,君主专制逐渐形成。
二、古代经济与贸易
1、古代中国:(1)夏朝:开始出现青铜器,开始使用骨针。(2)商朝:商品经济初步发展,出现货币。(3)西周: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4)春秋战国:铁器牛耕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5)秦汉:统一货币,盐铁官营。
2、古代西方:(1)古希腊:海外贸易繁荣,工商业发达。(2)古罗马:奴隶制经济繁荣,地中海区域贸易兴盛。
三、古代文化与教育
1、古代中国:(1)夏朝:开始有历法,开凿大运河。(2)商朝:甲骨文,金文出现。(3)西周:六艺教育,礼乐制度。(4)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私学兴起。(5)秦汉:统一文字,太学建立。
2、古代西方:(1)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荷马史诗,悲剧作品。(2)古罗马:建筑艺术风格,竞技场。
四、古代科技与医学
1、古代中国:(1)夏朝:开始有历法,开凿大运河。(2)商朝:甲骨文,金文出现。(3)西周:《周易》,扁鹊四诊法。(4)春秋战国:墨子,《甘石星经》,《孙子兵法》。(5)秦汉:《九章算术》,造纸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古代西方:(1)古希腊:著名学者如阿基米德,欧几里得。(2)古罗马:建筑艺术风格,竞技场。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
一、古代文明的诞生
1、古代埃及:公元前3100年,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一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金字塔是埃及古代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是最大的金字塔。
2、古代两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定居在两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城邦。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制定了法典,刻在石碑上,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种姓制度等级森严。佛教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4、中国古代文明: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商朝出现了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记载。西周时期,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使中国进入了礼乐文明的时代。
二、帝国的繁荣与衰落
1、秦汉帝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朝时期,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思想。
2、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夺取罗马政权,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罗马帝国是古代西方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法律制度、建筑艺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成就。
3、唐宋帝国:唐朝时期,唐太宗实行“开元盛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宋朝时期,宋神宗推行变法,尝试改革政治和经济制度。同时,宋朝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如活字印刷、火药和指南针等发明创造。
4、奥斯曼帝国:14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土耳其兴起,逐渐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到16世纪,奥斯曼帝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控制了欧亚非三洲的大片领土。
三、近代历史的开启
1、文艺复兴: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为灵感,倡导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推动了科学、艺术、文学和哲学的发展。
2、宗教改革:16世纪,欧洲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反对教会腐败和教皇权威,提倡简化宗教仪式和强调信仰。马丁·路德是这场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
3、工业革命: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这场革命以机器代替人力和机械化生产为目标,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英国是工业革命的主要发起国之一。
4、法国大革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发生了大革命。这场革命以平等、自由和民主为目标,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人物之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个事件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A.长平之战B.商鞅变法C.焚书坑儒D.七国之乱
2、下列哪个国家的领土没有扩展到战国时期?A.齐国B.秦国C.楚国D.燕国
3、下列哪一项不是铁器的使用对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影响?A.铁器有利于提高耕地产出B.铁器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C.铁器导致社会分裂加剧D.铁器有利于提高人口数量
二、问答题
4、简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411、简述战国时期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1)此材料中的“此河”是指哪条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2)此河以什么为中心?北到哪儿?南到哪儿?(3)你如何评价隋朝大运河?
7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国家一级文物,是世界艺术瑰宝。但当前盗墓活动屡禁不止,不仅破坏了文物的完整性,也扰乱了治安。”——新华网(1)根据材料,说说导致秦始皇陵兵马俑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2)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和消除分裂威胁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反映出秦朝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四、填图题
9、在下面的示意图中,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和名称。
五、论述题
10、论述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请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1、下列哪个事件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A.长平之战B.商鞅变法C.焚书坑儒D.七国之乱答案:D
2、下列哪一项不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A.设立“中朝”制度B.分封王子为诸侯王C.派张骞出使西域D.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答案:C
3、下列哪个朝代的疆域最为广阔?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答案:A
4、下列哪一项不是唐太宗的功绩?A.创立科举制度B.实现全国统一C.贞观之治D.修建大明宫答案:D
5、下列哪个事件不是发生在明朝?A.郑和下西洋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台湾D.土木堡之变答案:C
二、简答题
6、简述三国时期刘备政权的发展历程。答案:刘备政权始于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经过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多次北伐,刘备政权逐渐巩固,形成了蜀汉王朝。蜀汉王朝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形成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蜀汉王朝一度实现了与孙吴的和亲,但因与曹魏的多次战争,国力逐渐衰落,最终在曹魏的攻击下灭亡。
61、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答案:秦始皇统一六国始于公元前230年,先后征服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秦始皇推行了许多改革,如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611、简述唐朝“开元盛世”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答案:唐朝“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了唐朝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如推行科举制度、鼓励农业、减轻民负等,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唐朝的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巅峰,如唐诗、唐画、唐乐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的国际影响力也在这个时期逐渐扩大,成为了东亚的文化中心和国际大都市。
三、论述题
9、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答案: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他推行“中朝”制度,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帝的决策权。其次,他分封王子为诸侯王,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力,加强了皇帝的统治权。此外,他还设立了司隶校尉和刺史,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汉朝的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汉武帝的统治地位也得到了巩固。但是,这些措施也加重了地方官员和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为汉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91、论述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经过和影响。答案: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率领明朝的船队,从南京出发,经过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等地,最终到达印度洋沿岸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经过这些地区时,郑和进行了一些外交活动,如赠送礼物、进行贸易等。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不仅增进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而且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海上贸易的发展。同时,郑和下西洋还丰富了明朝对海外世界的认识,为后来的海外扩张奠定了基础。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
二、关键词梳理
1、道德:道德品质、道德规范、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学习。
2、法治:法治精神、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制度、法治思维、法治意识。
3、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4、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重要性、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5、案例分析:道德困境、法治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知识点总结
1、道德概念: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2、法治概念:法治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
3、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道德和法治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教育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法治建设是道德教育的保障。
4、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加强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道德困境和法治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
四、分段撰写
第一部分:道德概念
1、道德定义: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2、道德品质:包括善良、正直、勇敢、忠诚等。
3、道德规范:包括家庭伦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4、道德观念:包括权利观念、义务观念、自由观念等。
5、道德行为:包括善举、义举、守法行为等。
6、道德情感:包括同情心、责任感、公正感等。
7、道德学习: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第二部分:法治概念
1、法治定义:法治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
2、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
3、法治社会:建立法律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
4、法治制度: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法律的实施和效力。
5、法治思维: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第三部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1、道德与法治相互促进:道德是基础,法治是保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道德与法治相互支撑:道德教育是基础,法治建设是保障,相互支撑,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道德与法治共同发展:加强道德教育,提高法治意识,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
第四部分: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
1、加强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家庭伦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3、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法律基础知识、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等。
4、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多种形式结合、学校与家庭结合等。
第五部分:案例分析
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道德困境和法治实践。
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
一、关键知识点梳理
1、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2、法治的重要性: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3、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道德与法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社会生活。道德着重于从思想上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法治则侧重于从制度上调整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4、青少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例如,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爱护公共环境、遵守学校纪律等。
二、核心知识点总结
1、道德的基本概念及作用: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通过对善恶的辨别来调整人们的行为,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
2、法治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
3、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道德与法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社会生活。道德从思想上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法治从制度上调整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4、青少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爱护公共环境、遵守学校纪律等。
三、知识点分段解析
第一部分:道德的定义及作用
第二部分:法治的定义及作用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法治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法律是社会共同的准则,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法治的作用非常重要。例如,在道路上,我们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在学校中,我们必须遵守校规校纪,否则将会受到学校的惩戒。在社会中,我们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道德与法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社会生活。道德从思想上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法治从制度上调整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和法治的作用是互补的。例如,在解决社会矛盾时,道德可以引导人们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矛盾,而法治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执行法律等方式来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第四部分:青少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必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首先,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爱护公共环境、遵守学校纪律等,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其次,我们应该遵纪守法,不违反法律法规,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我们还应该积极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道德与法治,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为建设美好的社会作出贡献。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A.蓝田人B.北京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商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3、人类社会的雏形初步形成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下列哪一项不是大禹的贡献()。A.把中原划为九州,并铸造九鼎B.开通了纵横的交通道路C.修建宫殿D.制作农业工具,发展了农业
二、配伍题(每题2分,共10分)
6-10题:连线题,请将相应的人物和成就进行连线。
6、炎帝发明凿井技术
61、扁鹊制成司南,发明地动仪
611、祖冲之麻沸散,五禽戏
6111、秦始皇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61111、李时珍《齐民要术》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
11-15题:判断下列史实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111、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筑长城、开灵渠,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1111、东汉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11111、《金刚经》是隋唐时期最早雕印的印刷品。()
111111、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6、简述夏、商、西周的灭亡给后世君主敲响了警钟。(2分)
161、大运河的四段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那么第三段是什么?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全长两千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3分)
1611、“三顾茅庐”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请简述故事情节。(3分)
五、材料分析题(每题7分,共14分)
19、“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雪》把中国古代著名的帝王都提到了,其中文治武功最强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在位期间,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这里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历史资料,感受一下“贞观之治”。(7分)
191、下面的三幅图片是关于唐朝的,请你根据图片内容分析并回答问题。(7分)唐三彩骆驼载乐舞俑(右)、唐朝诗人白居易(中)、唐蕃会盟碑(左下)(1)仔细观察上面的唐三彩骆驼载乐舞俑,回答唐三彩的产地和造型特点。(2分)(2)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1分)他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达到了怎样的效果?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
一、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涉及人们生活中方方面面,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们的行为。
二、道德的作用
1、道德规范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按照一定的准则行事,维护社会安宁和稳定。
2、道德能够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道德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一种强制性行为规范,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法律具有以下作用:
1、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正。
3、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惩治,维护社会正义。
四、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道德和法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道德是基础,法治是保障。通过道德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减少违法犯罪行为